中联重科介入徐工收购
“我刚从徐工回来,我认为中联是并购徐工的最佳人选。”8月2日,在长沙举行的中联重科投资者见面会上,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对与会基金经理们说。平日一向行事低调、在“三一”与徐工收购风波中一直不愿发表任何看法的詹纯新为何选择了高调?
据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透露,徐工与凯雷自2005年10月25日以2.25亿美元签订了并购协议之后,直到现在商务部仍迟迟没有对该协议批复。期间,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的博客风波,引发了业内的一场关于是否存在国资贱卖的大争论。外界的一致看法是徐工“嫁”凯雷很有可能会“流产”,三一欲“娶”徐工又好比是“单相思”。
业内人士分析,此时中联重科的介入正适逢其时,在此临界点上,中联并购徐工的优势凸现。用詹纯新董事长的话来说,徐工与中联是很有渊源的两个大企业,“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中联与徐工的联系就甚为紧密,业务上也有一些成功的合作,国家指定由中联负责设计起重机,徐工则负责生产。”
首先,两家都是国有企业,根本不用担心“国资贱卖”。其次,中联并购徐工可以破解国企产权难题。再次,中联背后有朗讯和联想两个财团作强硬支撑和政府的经济杠杆作调节,具备收购实力。更重要的是,两家大型国企的强强联手可以更好地整合中国民族自主品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所以詹纯新的高调是站在企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高度来筹划的。
据知情人向记者透露,其实,早在去年10月份徐工并购招标时,中联就已介入,且标底明显高于凯雷和三一,今年7月上旬,就在三一与徐工收购之争闹得沸沸扬扬时,徐工董事长王民在与中联董事长电话联系时说:“如果凯雷收购不成,我宁愿把徐工卖给中联,也决不卖给三一。”
7月17日至19日,商务部在听证会上召集所有与徐工并购案相关的企业(外资除外),分批征询了对徐工并购案的意见。据悉,詹纯新当时很坦诚地谈了三点意见。其一,国家应该鼓励和支持发展包括徐工在内的中国民族自主品牌,不应该停留在喊口号、发文件上,而要俯下身子为民族工业的振兴做工作。其二,当初政府提出国资要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国企引资政策,并要加快国企改革和引资力度,可如今时隔3年之后再来讨论外资并购国企的是非,与当时的大背景是相违背的。其三,企业负责人应该是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是最能维护企业和国家利益的人。另外,在听证会上,针对徐工当前面临的种种困局,詹纯新也支持徐工走并购的路径来寻求突围。
8月3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电话采访中联一高管时,也证实了在7月23日至24日,詹纯新曾经亲自率领中联众高管造访徐工。徐工董事长王民亲自陪同,并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但这位高管人士对记者说,那只是一个“礼节性”的回访,因为徐工的王民董事长曾率人到中联进行了考察,并非谈及中联要介入徐工收购之事。
中联介入徐工收购之事,有人问詹纯新为何此前不表态,詹纯新幽默地说:“那个时候徐工和凯雷正在‘谈恋爱’,总得等他们分手了,我们才合适再去问人家爱不爱我吧?”
据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透露,詹纯新对介入徐工收购还谈了三点意见,首先,项目合作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凯雷收购徐工能否成功肯定是政府说了算;其次,中联是并购徐工的最合适人选,因为我们两家企业有渊源,有多年的合作情结和人脉,而且,中联有并购的成功经验,浦沅、湖机现在的发展势头强劲。第三,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前提下,徐工的事情应由徐工自己当家作主。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