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建葛洲坝水泥的“全能”密码
8月初,中国能建葛洲坝水泥公司与西藏建工建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重点合作项目、技术赋能、产业协同、股权合作、人才输出等领域深化合作,拉开了“能建水泥”服务西藏发展的新篇章。
能建水泥为什么能?为什么行?今天,让我们一同解锁能建水泥的“全能”密码
葛洲坝水泥公司是中国能建水泥建材业务的核心平台,业务涵盖水泥、商混、砂石骨料、物流配送、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技术研发与咨询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旗下“三峡牌”水泥涵盖14大类36个品种,自主研发的中热微膨胀水泥填补国内空白,A、D、G级油井水泥获美国API认证。
葛洲坝水泥公司业务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两省及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水泥年产能约2500万吨、砂石骨料超1140万吨,稳居全国第一梯队。葛洲坝水泥公司以生产中低热大坝水泥著称,被誉为“中国的大坝粮仓”。历经54载的深耕与积淀,已发展成为一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综合建材提供商。
葛洲坝水泥公司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全国最大的特种水泥生产研发基地”,特种水泥产品已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荐目录》,拥有59项专利,主导19项行业标准制定,是名副其实的新材料“芯片”。
自主研发的延滞性中低热微膨胀水泥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大坝混凝土国产化典范。技术攻克深海、盐膏层、高温地热等极端环境难题,精控低热水泥磁性指标满足军工需求,产品服务于渤海油田、青海油田、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西藏地热等国家工程。
葛洲坝水泥公司以“稳”如磐石的产品质量,服务大国重器。从三峡大坝、白鹤滩水电站、南水北调等43项国家水利水电工程,到四渡河大桥、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等30座世界级桥梁,再到各大油田的深井固井,处处都有能建水泥的坚实身影。
近年来,能建水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助力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机场、札纳塔斯风电、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新城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彰显中国能建在全球基建领域的实力,成为超级工程背后最可靠的“压舱石”。
葛洲坝水泥公司坚持绿色发展,成功打造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环保绩效B级和6家有组织超低排放企业,能效标杆以上产能占比高达68.4%,远优于全国33%的平均水平,超额完成国家“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
通过精益化管理与技术革新,每年实现碳减排超33万吨。绿色产品获行业首批碳标签证书,成为国内首家普通与特种水泥均获得碳标签的企业,5家单位获42.5级低碳产品认证,成功在“双碳”赛道上构筑起核心竞争力,实现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目标。
葛洲坝水泥公司以“智”赋能,大力推动数字技术、智能化设备与传统水泥产业深度融合。所属宜城公司智能工厂顺利建成,“最强大脑”构建起全方位的智慧生产体系:在中央集控室,工作人员即可远程“一键式”操控全局;从矿山无人驾驶、远程穿孔,到窑磨专家系统替代人工24小时精准调控,再到智能物流的无人化调度,“智慧大脑”驱动生产全流程的自动化升级,实现智能制造的升级跨越。
宜城公司智能工厂实现设备数控化率100%、矿山资源回采率98%、综合能耗降低11%、碳排放减少2%。未来,将推广打造更多智能工厂样板,助力“智造基因”重塑水泥产业生态。
葛洲坝水泥公司敢“闯”敢拼,将中国制造带到世界舞台中央,参与投产运营产能360万吨,在建产能180万吨,2024年海外产能规模位列“走出去”央企首位。哈萨克斯坦西里水泥项目改变该国油井水泥进口依赖,斩获哈萨克斯坦第五届杰出投资贡献奖、中国水泥行业“走出去”突出贡献奖;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水泥项目成为中亚最大单体熟料水泥生产线;缅甸金山运维项目实现技术与设备同步出海,成功打响品牌。
未来,将加快海外产能布局,为全球基建提供绿色智能建材解决方案,深度助力“中国能建”品牌国际化,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化升级样板。
葛洲坝水泥公司创新发挥水泥窑的环保功能,将其从“污染源”转变为“城市净化器”。通过利用水泥窑高温优势,年均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污染土壤、工业固废等各类废弃物超230万吨;同时深度拓展资源综合利用,年消纳磷石膏、钢渣等工业固废约360万吨,实现年减碳30余万吨。旗下多家单位及产品获得国家级、省级绿色示范荣誉,共同为“无废城市”建设贡献高效的“能建方案”。
葛洲坝水泥公司着力强链、延链、补链、固链,打造“水泥+商混+砂石骨料”一体化产业链条,近3年新增商混年产能370万方、砂石骨料年产能500万吨,在区域市场内具备充分的成本管控及市场竞争优势,成功将核心区域市场占有率提升10%~30%,并带动同期主业利润显著提升,彰显了产业协同的磅礴力量。
作为拥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行业“国家队”,葛洲坝水泥公司始终视人才为第一资源。锻造了一支顶尖智库,汇聚了40名从业超30年的资深专家与32名后备专家。这支力量不仅是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关键制定者,更在缅甸金山等“一带一路”标杆项目中展现卓越技术实力,赢得了国际合作伙伴的高度赞誉。同时,拥有一支近800人、覆盖全产业链的精锐技术骨干队伍。依托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与系统化培养传承机制,构建了“研发-转化-生产-运维”全生命周期无缝衔接的技术服务能力。尖端的技术能力、雄厚的人才储备与完善的梯队建设,是攻克技术难关、保障项目高效执行的最强底气。
强、特、稳、绿、智、闯、变、链、尖,这九个字,是中国能建水泥业务的“全能”密码,更是面向未来,引领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
编辑:李彬恺
监督:18969091791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