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中国建材企业抢滩东盟市场 仍面临三大难题

2012/09/27 00:00 来源:新华08网

我国建材行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各项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均已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准,但国内市场逐渐趋冷,建材工业“走出去”势在必行。同时,东盟各国建材需求量不断攀升,对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十分欢迎。中国与东盟在建材市场上合作前景广阔,未来3-5年将是国内建材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黄金机遇期。......

  我国建材行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各项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均已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准,但国内市场逐渐趋冷,建材工业“走出去”势在必行。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东盟各国建材需求量不断攀升,对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十分欢迎。特别是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建材出口不断扩大。

  中国与东盟在建材市场上合作前景广阔,未来3-5年将是国内建材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黄金机遇期。但要将潜力化为实际,我国建材“南下”仍面临几大难题有待破解。

  建材企业“走出去”成必然趋势 “抢滩”东盟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建材行业发展迅速。2011年,全国建材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万亿元,同比增长34.2%,增速比2010年增加1.6个百分点。其中水泥生产20.9亿吨,同比增长11.7%;平板玻璃生产7.9亿重量箱,同比增长14%;建筑卫生陶瓷工业总产值3861亿元,同比增长32.2%。

  除了产量增长迅速,我国建材多项行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布的《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阐明,我国已全面掌握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大型浮法玻璃、大型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等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具备了成套装备的生产制造能力。

  但是,国内的建材市场需求的增长,似乎已经赶不上国内建材产业“旺盛”的生产能力。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轮番出台,限购、限贷将市场逼到低谷,与房地产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建材行业也未能“独善其身”。

  《指导意见》也指出,“十二五’期间,主要建材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上将从十一五’的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

  中材集团安全环保部副部长蒲太安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以我们为例,中材在全球行业的份额里占到近50%、国内市场份额占到90%以上。国内市场基本饱和了,如果不走出去,对于企业发展是有障碍的。我国产能高度过剩,如果不走出去,那我们的发展就比较困难。”

  另一方面,近年来,东盟各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建材产品对东盟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据了解,东盟各国建材采购需求旺盛,且大多依赖进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互通”工程的实施,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民用住宅建设等建筑业强劲增长,对建筑材料需求水涨船高。但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这些国家的钢筋、水泥、陶瓷等必需建材一直供不应求。

  近几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建材产品对东盟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2-2011年,中国与东盟建材贸易额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广西南宁,虎邱钢材市场云集了340多家国内钢材销售企业,现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钢材市场和中国钢材出口东盟的主要来源地。

  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和东盟双方90%以上的产品实行零关税,我国建材产业出口东盟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机遇更多。南宁市虎邱城北钢材市场租赁部经理黄志超说:“自贸区建成后,建材产品出口到东盟成本更低,中国建材企业应该抓住零关税机遇,抢滩东盟国家建材市场。”

  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再度助力 “抢滩”仍面临3大难题

  今年,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一大看点是总投资超120亿元的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落成开业,未来5年时间内将免费为东盟各国提供5万平方米的展示交易区,其1号展示交易区即为建材家具广场,预计入住率将达95%以上。

  此前,根据中国—东盟建材市场需求,中国—东盟博览会设置建筑材料展目前已经成功举办8届,成为促进中国和东盟之间建筑材料行业合作的有效平台。在去年10月举行的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商务与投资峰会上,中国方面提出在南宁建设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作为双方产品的展示交易平台和商贸物流基地,为建材等行业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展览、展示和交易平台。

  今年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轻工产品展在南宁华南城开幕,中国-东盟博览会对双方建材合作的支持力度较往年更上一个台阶,有望为双方的建材合作再助一把力。

  但是,在我国建材企业大举进军东盟的背景下,有三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首先,分散性出击态势明显,产业链整体推进力度不足。目前,生产板材、地砖等产品的产业链下游企业多为中小型的民企,凭借“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大量涌入东南亚市场,迅速将销售终端在东南亚国家中铺展开来。但由于平均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下游企业进军东盟过程中有分散过度、竞争无序的苗头出现。

  同时,上游产业移植速度偏慢,水泥等上游生产线大多还都在国内。因此,由于行业整合力度不足,下游企业进入快,上游产业移植慢,产业脱节现象较为突出。

  其次,低廉产品扩张势头迅猛,高端环保产品遇冷。我国出口到东盟国家的建材产品绝大多数为低端、廉价的商品,凭借低成本优势打开市场,但这种出口模式随着国际产业链的转移、东盟国家生产能力的提升和我国土地、人力成本的上升越来越不可继。我国高端产品,特别近期推出的一系列环保商品在东南亚国家认可度不高,难以打开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出口商利用东盟成员国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的特点,出口质次价低的商品,对我国商品的国际形象造成较坏的影响,扰乱了我国对东盟出口的市场秩序。

  再次,大项目整体推进未有较好突破。我国建材出口目前还基本以“零售”为主,缺少涵盖设计、规划、生产、施工等多方面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利润水平较低。

  我国建材行业还需自我提升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采访多位建材工业专家、从业者,发现其普遍认为我国建材工业还应在以下各方面加快发展,进行自我提升:

  一、加强行业整合。只有加强行业整合,才能有效整合行业力量,不断巩固和扩大我国建材企业在东南亚国家的市场份额。应加快全行业的战略移植,加强境外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其中,应着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的凝聚力。

  二、加强金融支撑力。由于我国建材企业多为民企,往往规模小、力量薄,资金链周转难题已成为限制部分企业开拓市场的一大障碍,亟需有金融扶持。银行、金融机构应及时跟进,加设分支机构,完善网络布局,加快开发和普及为建材企业“量身定制”的微小贷产品。

  三、加快一体化发展。建材行业未来的盈利重点应在一体化方案,而非下游产品的零售。接下来,应发挥我国建材工业在东南亚市场的比较优势,加强对我国建材工业技术、装备和工程建设的推广。同时,我国建材工业在对外投资、办实体、开矿业及深加工和全方位的科工贸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也应重点加强。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刘燕走访浙江水泥企业,调研绿色低碳与智能制造进展

刘燕对中国建材股份旗下浙江水泥的生产经营和未来规划给予高度评价,强调要依据产业政策预谋产能规模,优化智能制造,融合天山材料管理体系,适应水泥行业新政策,抓住行业变革机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绿色发展能力。

6月7日直播|分享汇·建材观察 终端需求转好有限,建材市场有所分化!

6月7日我们邀请到了水泥网·水泥分析师李坤明、商混分析师林加义和砂石分析师刘晓丹来聊一聊他们对2024年5月建材市场的分析。

智慧建材业: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催生新模式新业态

智慧建材业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同时推动绿色发展和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能工厂、检验检测和物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政策鼓励大企业引领行业转型,目标是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全面数字化比例。通过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改造,企业经营管理效能提升,产业链协同增强,预计将创造更多新模式和新业态。

2024-06-07 中国建材集团

【科技视点】中建材玻璃新材料团队:创新引领,从追赶走向超越(走近优秀创新团队)

中国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团队成功研发一系列世界领先玻璃新材料,实现了全球高端玻璃技术工程与高端玻璃装备市场占有率超65%。通过创新链、工程链、产业链“三链融合”模式,该团队推动中国建材集团从传统企业转变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助力中国玻璃技术从追赶走向超越。

2024-06-07 中国建材 彭寿

周育先出席“六零绿色建材日”活动,倡导建材行业绿色发展,助推“双碳”战略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周育先在2024年“六零绿色建材日”活动上表示,集团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绿色科技、制造、产业和服务,致力于催生新质生产力,落实“双碳”战略,为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6-0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7.92
2024-06-06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14.51
2024-06-06

青海省

¥ 441.41
2024-06-06

甘肃省

¥ 385.42
2024-06-06

陕西省

¥ 343.66
2024-06-06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6-06

云南省

¥ 342.83
2024-06-06

贵州省

¥ 387.76
2024-06-06

四川省

¥ 381.32
2024-06-06

重庆

¥ 337.56
2024-06-06

海南省

¥ 432.19
2024-06-06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38.47
2024-06-06

广东省

¥ 298.50
2024-06-06

湖南省

¥ 323.49
2024-06-06

湖北省

¥ 323.98
2024-06-06

河南省

¥ 334.60
2024-06-06

山东省

¥ 347.69
2024-06-06

江西省

¥ 308.39
2024-06-06

福建省

¥ 315.05
2024-06-06

安徽省

¥ 333.30
2024-06-06

浙江省

¥ 363.18
2024-06-06

江苏省

¥ 330.09
2024-06-06

上海

¥ 347.73
2024-06-06

黑龙江省

¥ 508.96
2024-06-06

吉林省

¥ 455.81
2024-06-06

辽宁省

¥ 435.38
2024-06-06

内蒙古自治区

¥ 378.18
2024-06-06

山西省

¥ 334.95
2024-06-06

河北省

¥ 379.49
2024-06-06

天津

¥ 408.21
2024-06-06

北京

¥ 389.43
2024-06-07 18: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