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关停418.5万吨熟料产能! 海螺水泥为何“逃离”这里?
去年以来,国内水泥企业根据相关规定开始逐步补齐生产线产能。此举,不仅使超产产能得以合规化,更能帮助企业借此优化产能布局,清理竞争力低下或市场前景不佳的熟料产能。
作为国内水泥行业巨头,海螺水泥能够取得如今的发展成绩,与其敏锐的市场嗅觉及合理的产业布局有着重要关系。那么,在这一轮补充产能过程中,海螺水泥做了怎样的操作呢?
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8月,海螺水泥至少有17条生产线补齐产能20581t/d,合计年产能超过638万吨。从区域来看,仅安徽为省外置入产能,且置入产能全部来源于贵州省。
从上述动向来看,海螺水泥借本轮产能调整机会,重点补齐了安徽沿江地区熟料产能,并关停了贵州三条4500t/d熟料生产线,关停年产能合计418.5万吨,其贵州省总熟料产能也将由目前的1757.7万吨,下降到1370万吨左右,
海螺水泥收缩贵州产能布局,重点加强沿江产能优势的意图较为明显,而这也与当前贵州水泥行业态势及安徽独特的区位优势有着重要关系。
贵州水泥市场困局
贵州水泥市场近年来持续面临多重结构性困境,行业态势极为严峻。
截至 2024 年,贵州水泥熟料设计产能达 8784.66万吨,水泥产能大约1.5亿吨。需求方面,水泥产量从2018年的1.1亿吨,大幅缩减至2024年的5269万吨,直接腰斩,实际需求约4000万吨,仅为水泥总产能的一个零头,水泥窑运转率不足30%。
贵州5000t/d以上规模生产产36条,占比达到45%,即便关停所有5000t/d以下生产线,贵州仍然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据当地企业表示,贵州水泥生产线每月开启的天数仅7天左右。
市场前景方面,贵州省属于欠发达地区,水泥需求主要靠基础建设拉动。不过,前些年贵州大规模超前基建投资,过渡耗费地区基建投资潜力,不仅导致地方债务压力巨大,更透支了未来水泥需求。资料显示,在2023年公布的12个债务高风险省份中,贵州以1.51万亿高居首位,进一步制约了贵州基建投资力度。
除此以外,贵州还面临地形复杂致物流半径受限,外销成本高昂,大企业众多,市场竞争混乱,协同难度大等等难题。
不过还需要指出的是,贵州海螺水泥关停的3条4500t/d生产线分别来自3个工厂,且3个工厂都不止1条生产线。具体来看,贵阳海螺3条4500t/d熟料线,贵定海螺和铜仁海螺都是2条4500t/d生产线,每个工厂关停一条,也不影响海螺水泥在贵州的整体布局和销售。
安徽区位优势明显
众所周知,安徽是海螺水泥大本营,是其“T型战略”的核心,为海螺带来了多维度的竞争优势。没有沿江熟料生产线就没有海螺的“T型战略”,也就没有今天的海螺水泥。
“T”的横代表沿海,竖代表沿江。T型战略指在长江沿岸石灰石资源丰富的地方兴建大、中型熟料基地,在资源稀缺但水泥市场较大的沿海地区建设粉磨站,就地生产水泥,直接销售需求旺盛的东部市场,形成“熟料基地—长江—粉磨站(核心消费市场)”模式。
“T型战略”主要解决了三个核心问题。即:市场、成本、库存,而这三点都是关乎水泥企业存亡的死穴。得益于“T型战略”,海螺水泥几乎将整个长三角及东部沿海变成了自己的“领地”,而长三角及东部沿海也是海螺利润贡献最多的区域之一。
海螺水泥在安徽沿江拥有140亿吨优质且价格相对低廉的石灰石矿藏,石灰石自给率95%以上,够用50-80年,开采成本比其他公司低40%。同时,沿江熟料线大多规模较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高,加之规模提优势摊低固定成本,以及高效的管理,完善的煤炭采购体系和物流体系,海螺水泥沿江生产线具有极大的成本优势。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市场。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水泥需求相对旺盛。从上半年各省水泥产量来来看,江浙皖三省全部位列前五。全年来看,2024年各省市水泥产量中,江苏位列第二、安徽第三、浙江第四。从2022年开始,江浙皖三省已经连续三年水泥产量集体排名前五。
依托便利的长江运输条件,安徽沿长江熟料及水泥可覆盖长三角 80% 的市场(上海、江苏、浙江),并可以沿海销往福建等市场。有数据显示,每年从安徽输出长三角及沿海市场的水泥总量超过5000万吨,其中多数来自海螺水泥。
缩减贵州产能,加强沿江布局,有利于海螺水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
当前,水泥行业正面临节能环保及产业智能化升级双重考验,为贯彻相关政策要求,加速推进水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中国水泥网定于9月23日-24日,在山东淄博召开“第十四届中国水泥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大会暨第六届智能化高峰论坛”。本次大会将汇聚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众多产业相关方,集群体智慧,推动水泥行业节能环保及智能化转型升级。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