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高长明:对水泥产能过剩问题的疑惑和初解

2013/06/13 17:00 来源: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 高长明

自从2009年以来,国家主管部门多次发出遏制水泥产能过度扩张的警示,并颁布了相关的指导性政策,这在宏观调控上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否则,许多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和虚报的“等量淘汰”水泥工程项目就可能达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资料图片: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高长明

  首先列举一组我国水泥工业的实际运营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2008-2012年水泥工业实际运营主要数据


  疑惑一:按照国际公认的准则(水泥产能年利用率的正常范围为70%-80%),我国现今水泥工业的态势应属正常健康状态,甚至可谓比较理想。然而我国媒体上绝大多数的观点都认为我国水泥工业已身患产能严重过剩的顽疾,而且还是恶性竞争,利润下降、亏损扩大,企业备受煎熬等病灶的根源,两种认知对同一对象的判别何以会相差如此悬殊?

  疑惑二:发改委自2009年以来已多次警示要抑制产能过剩,水泥项目投资风险很大,审批要从严。但是各种投资主体们还是要变着法地扩大水泥产能。因为事实证明水泥项目是有利可图的。最近频繁发布的不少知名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许多条5000t/d和万吨级生产线的招标通告表明,所有已获批准的水泥项目都在抓紧机会快上。甚至还出现了“变味”的水泥项目批文和“生产线”待价而沽的怪象。这些投资主体的判断及其实际行动又何以与媒体特别报道的严重过剩如此大相径庭?

  初解一:可能是不同的人对产能过剩衡量尺度的理解不同,一种是表面上常识性的认知(以为年产能利用率70%,即过剩30%,就是非常严重的了),另一种则是水泥行业中专业性的认知,以致基本概念含糊不清发生混淆,对此必须澄清。其一,水泥窑每年必须要大修、中修和小修,共计耗时约60天。因此当其年运转率为84%,而且每个运转天都能达到设计产量,那它就是全年满负荷生产了,即年产能利用率为100%。其二,为了促进优胜劣汰,技术进步:保障全体员工身心健康,避免加班,实施带薪年假;杜绝设备带病超负荷运转,严控排放污染,保护环境,确保安全生产;以及满足市场对水泥的短期增长等诸多情况;始终保持水泥产能具有一定的富裕量是完全必要的。其年产能利用率介于70%~80%是正常范围。 表2列举了2006~2011年世界水泥产量前20国家的水泥产能利用率的统计数据足以佐证。

  初解二:考虑到我国还有每年近3亿吨落后(立窑等)水泥产能,加之约1.3亿吨低效小型新干窑后进水泥产能的现状,我国现有、水泥产能应属正常范围,而且趋势向好。我国水泥行业的习惯性恶性竞争主要根源在于业态的经营理念,而与产能过剩与否没有必然的关联。

  初解三:可以预计,我国水泥工业将面临全国性大规模的两极分化、彻底洗牌的局面。因此所有的后进及落后水泥企业已感到境况不妙,正借产能过剩这根稻草大声叫苦连天,而一些有志做大做强的先进大型企业则在闷头实干。这对大幅度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和技术与环保水平是很有裨益的。所以我们应该“听言”与“观行”并举才可能作出深度分析。

  初解四:没有过去几年那样的产能过剩,落后水泥就不可能这样大量而迅速地被淘汰;同样,没有今天这样的产能过剩,我国尚存的落后与后进水泥就不可能较快的被淘汰掉,从而我国跻身世界水泥强国的进程将会受到相应影响。

  自从2009年以来,国家主管部门多次发出遏制水泥产能过度扩张的警示,并颁布了相关的指导性政策,这在宏观调控上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否则,许多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和虚报的“等量淘汰”水泥工程项目就可能达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发挥了预见性的未雨绸缪之效。

  近年来,许多媒体界的同仁们,为了帮助水泥工业遏制产能过剩做了不少工作,组织撰写了一批采访、报道和评论。这对促进我国水泥工业的大淘汰、大调整、大整合、大提升已经而且将继续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

  我们应该感谢媒体界的辛勤劳动,同时也期望他们进一步的多做一些水泥专业方面的基本功课。

编辑:许玉婷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关停全部2500t/d熟料线或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一步!

即便明面上所谓关停所有的2500t/d及以下生产线,而事实上产能将依旧严重过剩,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先进产能”之间的“火拼”。

[周评]西北:市场需求表现一般,商混行情无较大变动(4.15-4.19)

中国水泥网行情数据中心讯:市场需求表现一般,商混行情无较大变动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4-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1.44
2024-04-25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4-25

青海省

¥ 416.22
2024-04-25

甘肃省

¥ 372.95
2024-04-25

陕西省

¥ 306.73
2024-04-25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4-25

云南省

¥ 323.02
2024-04-25

贵州省

¥ 312.57
2024-04-25

四川省

¥ 352.34
2024-04-25

重庆

¥ 328.95
2024-04-25

海南省

¥ 432.19
2024-04-25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05.45
2024-04-25

广东省

¥ 326.04
2024-04-25

湖南省

¥ 314.79
2024-04-25

湖北省

¥ 319.35
2024-04-25

河南省

¥ 297.33
2024-04-25

山东省

¥ 321.62
2024-04-25

江西省

¥ 317.07
2024-04-25

福建省

¥ 303.10
2024-04-25

安徽省

¥ 313.25
2024-04-25

浙江省

¥ 342.2
2024-04-25

江苏省

¥ 309.21
2024-04-25

上海

¥ 332.73
2024-04-25

黑龙江省

¥ 390.49
2024-04-25

吉林省

¥ 331.13
2024-04-25

辽宁省

¥ 302.53
2024-04-25

内蒙古自治区

¥ 337.13
2024-04-25

山西省

¥ 315.06
2024-04-25

河北省

¥ 342.12
2024-04-25

天津

¥ 338.21
2024-04-25

北京

¥ 349.43
2024-04-26 07: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