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集团以实业担当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
奋进一甲子,雪域换新颜。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文明等方面成就斐然。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海螺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持续深耕产业援藏主阵地,以实业为笔、责任为墨,书写“兴边富民”的生动实践,成为新时代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参与者、推动者。
318国道横断山脉段,雪山与草原的交界处,八宿海螺水泥高耸的预热器塔架格外醒目,宛如一座丰碑,见证着产业援藏的坚实步履。作为海螺集团在藏投资的首个项目,总投资13.8亿元的八宿海螺,建有一条3000吨/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总年产110万吨水泥粉磨并配套4.5MW余热发电系统与2.9MW分布式光伏项目,是新时代背景下,绿色发展、产业协同、民生普惠理念在高原大地的生动实践。
01绿色为底,绘就高原生态新画卷
守护好雪域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是海螺集团入藏发展的首要信条。八宿海螺从建设之初,便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致力于打造工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公司生活区一角
面对海拔3800米、土质贫瘠的矿山,项目团队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生态修复战。通过客土回填、科学改良,并建造落差高达700米的五级泵站引水上山,辅以8万平方米的智能喷淋系统,昔日的石灰岩戈壁,如今已是绿意盎然——5万株云杉、雪松迎风挺立,超13万平方米的草场生机勃勃,一度罕见的岩羊也重返家园。
岩羊出没
在能源利用上,八宿海螺大力拥抱清洁能源。已建成的2.9兆瓦光伏项目与水泥窑余热发电系统高效协同,规划中的二期5.91兆瓦光伏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提供超过4680万度绿电,满足工厂近半用电需求,相当于年节约标煤5750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66万吨。此外,一项投资4350万元的城市生活垃圾协同处置项目正拔地而起,未来将实现八宿县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以实际行动守护高原的碧水蓝天。
主厂区光伏发电项目
如果说绿色发展是海螺对高原生态的深情告白,那么产业带动则是其助力兴藏富民的坚实承诺。
02产业为擎,注入兴藏富民新动能
八宿海螺在产业兴藏、富民固边方面的卓越成效,获得了国家级权威媒体的高度认可。《中国组织人事报》在题为《暖阳洒在雪域高原上——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人社事业成就综述》的报道中,将八宿海螺作为典型开篇点赞,并指出:“自海螺项目落地以来,带动昌都市180多户家庭实现稳定增收,八宿县登记失业率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
这篇报道的背后,是八宿海螺作为区域发展引擎,充分发挥企业带动效应的生动实践。公司以产业投资响应援藏号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吸纳本地劳动力,累计招引本地员工334人,用工本地化率高达52.99%。这一举措有效拉动了当地运输、服务等行业经济增长,辐射带动就业2000余人。在设备租赁、社会用工、项目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累计为八宿县创造的社会效益近亿元。凭借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突出贡献,公司被授予昌都市“农牧民转移就业基地”等荣誉。
八宿海螺点火投产仪式
同时,公司积极助力地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发展,坚持本地化采购,彰显了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其在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区方面的努力,也使其荣获昌都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八宿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称号,成为了企地共建、和谐发展的典范。
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海螺集团深知,真正的援藏不仅是“输血”,更是“造血”。
03人才为本,培育固边建藏新力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援藏的核心在于培养一支扎根边疆、本领过硬的人才队伍。为此,八宿海螺创新性地打造了一套“造血式”人才培养体系,被员工们亲切地誉为“海螺大学”。
独特的“老带新”“藏汉结对”机制,让汉族技术骨干与藏族新员工结成帮扶对子,在工作中传授技艺、在生活中增进情谊。“海螺大学”App线上平台,则提供了系统化的在线课程与模拟操作,让员工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充电。
在这种模式下,一大批本地青年迅速成长为技术能手和管理骨干。办公室主管洛松顿珠,就是从一线员工凭借自身努力成长起来的第一位藏族主管。他的成长轨迹,是八宿海螺致力于培养本地人才、助力青年实现梦想的最好证明。按照规划,到2026年,八宿海螺的用工本地化率将力争超过70%,为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储备更多优秀人才。
甲子风华,山河日新。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八宿海螺的崛起,是雪域高原迈向现代化征程中的一个生动缩影。展望未来,海螺集团将继续心怀“国之大者”,深耕这片热土,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实践新篇章贡献海螺智慧、彰显国企担当!
编辑:曾家明
监督:18969091791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