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余热发电成循环经济一大“亮点”
对于传统水泥企业而言,生产废气往往是从烟囱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而海螺集团公司下属的水泥厂,利用余热发电技术把废气余热变废为宝,每吨熟料可回收40千瓦时的电能,很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大量300摄氏度左右的废气直接排入大气,既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也影响了环境,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余热锅炉,将水泥窑炉废气的热能转化为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据海螺公司一位技术人员介绍,以一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为例,每小时的废气排放总量约60万立方米,这些废气的余热通过锅炉和汽轮发电机组进行能量回收利用,每天可发电20万千瓦时。自今年1月并网发电以来,已累计发电2100 万千瓦时,每年可新增效益 3000余万元。
作为我国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海螺集团一直注重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工作。集团1998年引进国外6480千瓦余热发电装置,成为我国最早的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经过多年的技术准备和研究,在消化引进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设计、自行成套、自主研发控制系统,最终实现余热发电设备完全国产化。他们成功开发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每吨水泥熟料可节电40千瓦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2006年至2007年,海螺投资15亿元,在其下属的8家工厂建设11套余热发电工程,装机规模达19万千瓦,每年可节电13.6亿千瓦时,降低成本6亿多元,两年半时间即可收回投资,经济、环保效益均非常显著。集团还计划再增加投资21亿元,在下属17个工厂全部配套建设余热发电工程。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编辑:wwb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