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人居环境与环保混凝土协调共生关系

2010/01/05 00:00 来源:散装水泥双周刊

......

  环保型混凝土是指能减轻地球环境负荷,同时又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的混凝土。它包括减轻环境型和生态型两大类。减轻环境负荷型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生产、使用直到解体全过程中,能够减轻给地球环境造成的负担。这类混凝土研究得较多,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需更进一步发展。从利用高炉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作为水泥的混合材、混凝土的掺合料,到开发利用高流态、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均属于减轻环境负荷型混凝土。

  生态型混凝土则是指能够适应动、植物生长、对调节平衡、美化环境景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具有积极作用的混凝土材料。这类混凝土的研究和开发还刚起步,它标志着人类在处理混凝土材料与环境的关系过程中采取了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它的目标是混凝土不仅仅作为建筑材料,为人类构筑所需要的结构物或建筑物,而且它是与自然融合的,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稳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目前所开发的品种主要有透水、排水性混凝土,生物适应型混凝土、绿化植被混凝土和景观混凝土。

  现代城市的地表不断被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建筑和不透水的路面所覆盖,目前我国城市的道路覆盖率已达到7~15%。混凝土铺装的道路给人们的出行及商品的流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但这些不透水的道面也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与自然的土壤相比,混凝土路面缺乏吸收热量和渗透雨水的能力,随之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能够渗入地表的雨水明显减少,而工业生产和现代生活使地下水的抽取量成倍增长,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土壤中水分不足、缺氧、地温升高等;二是不透气的路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与湿度的交换,对空间的温度和湿度等气候条件的调节能力下降,产生“热岛现象”,使气候恶化;三是当短时间内集中降雨时,由于大量雨水不能及时渗入地表,只能通过下水设施排入河流,大大加重了排水设施的负担,容易造成洪水泛滥等社会问题;再是降雨时不透水的道路表面容易积水,对车辆行人通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带来不利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20世纪8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研究透水性路面铺筑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公园、人行道、轻量级车道、停车场以及各种体育场地。在汽车工业、交通设施高度发达的21世纪,人类研究开发环保、生态型的透水性路面材料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绿化混凝土是指能够适应绿色植物生长、进行绿色植被的混凝土及其制品。绿化混凝土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空间,调节人们的生活情绪,同时能吸收噪音和粉尘,对城市气候的生态平衡也起到积极作用,与自然协调、具有环保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最早开始研究绿化混凝土,当时主要针对大型土木工程。随着人类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视,混凝土结构物的美化、绿化、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成为混凝土学科的又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加快,城区被大量的建筑物和混凝土的道路所覆盖,绿色面积明显减少,所以也开始重视混凝土结构物的绿化。但到目前为止还仅限于使用孔洞型绿化混凝土块体材料,主要用于城市停车场。而对于郊外大型土木工程的施工,绿化则考虑得很少,破坏了的自然景观难以得到修复。因此积极地开发研究并应用绿色混凝土将是我国混凝土材料向环保型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2024年1~4月全国各地基础设施投资统计

2024年1~4月全国各地基础设施投资统计

2024-05-31 全国及六大区域水泥、熟料库存情况统计

2024-05-31 全国及六大区域水泥、熟料库存情况统计

2024-06-03 行业数据 原创

水泥&建筑钢材市场监测周报-2024年第20期

水泥&建筑钢材市场监测周报-2024年第20期

培植新质生产力 促进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创新为动力,跑出中国混凝土产业的“加速度”。

2024年1~4月全国建材宏观数据统计

2024年1~4月全国建材宏观数据统计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6-0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6-04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14.51
2024-06-04

青海省

¥ 441.41
2024-06-04

甘肃省

¥ 382.91
2024-06-04

陕西省

¥ 347.35
2024-06-04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6-04

云南省

¥ 342.49
2024-06-04

贵州省

¥ 387.76
2024-06-04

四川省

¥ 374.33
2024-06-04

重庆

¥ 337.56
2024-06-04

海南省

¥ 432.19
2024-06-04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0.67
2024-06-04

广东省

¥ 298.50
2024-06-04

湖南省

¥ 326.56
2024-06-04

湖北省

¥ 323.98
2024-06-04

河南省

¥ 334.60
2024-06-04

山东省

¥ 347.69
2024-06-04

江西省

¥ 308.39
2024-06-04

福建省

¥ 295.05
2024-06-04

安徽省

¥ 333.30
2024-06-04

浙江省

¥ 363.18
2024-06-04

江苏省

¥ 342.34
2024-06-04

上海

¥ 347.73
2024-06-04

黑龙江省

¥ 508.96
2024-06-04

吉林省

¥ 452.78
2024-06-04

辽宁省

¥ 435.38
2024-06-04

内蒙古自治区

¥ 378.18
2024-06-04

山西省

¥ 334.95
2024-06-04

河北省

¥ 364.97
2024-06-04

天津

¥ 408.21
2024-06-04

北京

¥ 389.43
2024-06-05 08: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