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湖北碳交易所的筹备工作已经完成,预计今年年底挂牌交易。不仅如此,贵州、河南、江西等多地也都在积极筹建碳交易所。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是大势所趋,但现在看来仍然是空中楼阁。...
目前湖北碳交易所的筹备工作已经完成,预计今年年底挂牌交易。不仅如此,贵州、河南、江西等多地也都在积极筹建碳交易所。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是大势所趋,但现在看来仍然是空中楼阁。...
北京环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副主任王阳表示,与强制减排不同的是,自愿减排更多是出于一种责任。主要是一些环保意识比较强的个人或大公司、大机构,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购买一些自愿减排指标来抵消日常经营和活动中的碳排放。...
在美国洲际交易所(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母公司)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杰夫看来,碳交易就是帮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碳减排,从而达到政府要求的排放标准,这种以金融手段解决环保问题的模式,已在国外成功运行了很多年。“我认为,中国目前有关碳交易的相关工作,在思路、设计的大方向上都是对的,中国国内碳交易市场正朝健康方向发展。”...
近日,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孔祥忠提出用碳交易的方法,即把政府对新建水泥项目的行政核准权变为碳交易市场,希望用市场机制来化解水泥产能过剩的思路。...
对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的产能过剩而言,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从产业统一高度协调市场与政府对产业经济的调节,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积极引导产业优化与升级,以技术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破旧的产业约束,是引导当前过剩产能走向良性增长的必然选择。...
今年上半年,水泥行业环保之路并不平坦,从年初的“十面霾伏”,到年中17家水泥上市公司深陷环境污染泥潭,水泥业被一次次推到环保大潮的风口浪尖。...
杭州市政府近日发布了《杭州市能源消费过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用能单位在使用限定的碳排放指标过程中,可以将多余的排放权通过市场出售,也可以花钱购买排放权。据杭州市经信委资源处透露,杭州碳排放权交易具体实施办法正在拟定中,将于近日出台。...
2013年行程过半,盘点上半年水泥行业内发生的重要事件,宏观需求至国民经济、微观反应至水泥价格在上半年都给出了不太令人满意的答卷,或许这正是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及行业发展方式大角度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合理现象。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带来合理的产能过剩,中国水泥产能过剩却似乎超过了合理程度,于是在产能过剩引起价格与行业整体效益下滑之际,行业发展方式转变、节能减排课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纵观上半年行业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宏观经济、环保、产能过剩、兼并重组、协同保价。...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在开放首日完成8笔交易,成交21112吨配额。相关预测称,通过7省市试点,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第二大市场,覆盖7亿吨碳排放。...
上海市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草案)》日前开始公开征求意见,市民和有关单位可以将书面意见直接寄送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也可以发送电子邮件。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7月21日。同时,上海将实行配额清缴制度,要求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于每年5月进行配额清缴,并可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履行配额清缴义务。...
广东省政府法制办7月4日向公众征求意见的《广东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办法(送审稿)》明确了广东省的碳排放权配额将按一定比例实行免费发放和部分有偿购买。...
201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相关碳交易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正在酝酿和准备过程中,初步计划是2013年启动相关试点交易,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但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的同时,试点地区也确实出现了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北京市政府已公布一份初步符合国家批准资格的核查机构名单,对北京市重点排放单位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进行核查,这是北京今年推出碳交易的一项重要准备步骤。入围核查机构名单的企业包括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委员洪继元8日表示,北京市碳排放交易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下一步将开展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争取今年年底实现第一笔碳交易。...
自2006年6月24日“泰山水泥厂余热回收与利用发电项目”作为我国水泥行业首个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成功注册以来,水泥行业的CDM项目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然而,开发CDM项目只是中国水泥行业对节能减排事业贡献的极小一部分。中国水泥行业在低碳减排上已经走过很多路,做了很多事。...
深圳市发改委消息,深圳碳排放交易市场计划于6月18日启动交易,已完成碳核查的635家工业企业将成为首批上线企业。 ...
日前,在欧洲议会否决扶持欧盟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同时,中国碳排放交易却渐行渐近。据悉,近日国家发改委委托气候组织和中央财经大学撰写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融资策略》报告预测,“中国七省市的碳交易试点在2014年将位列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覆盖7亿吨碳排放。”...
在酝酿一年多之后,七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筹备工作进入攻坚期。湖北、广东近日相继宣布,拟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据了解,此次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化工等多个高能耗、高排放领域。其中,深圳碳交易规则的制定和交易支撑系统设计基本完成,已进入企业核查与配额分配阶段,预计今年上半年推出。预计到今年6月,步伐快的试点省市就可以正式开锣交易。...
关于环保的问题,都不是小问题,所有的一切都应该受到重视,降氮、减碳两者同时进行似乎并无冲突,完全可以同步进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各行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把环保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是行业乃至社会的长远发展之道,应该坚持!...
据报道,全球煤价预估良好,世界最大的动力煤出口国印尼的煤炭产量增长将加速。能源和矿产资源部长RudiRubiandini1月11日表示,煤炭产量将从去年的3.86亿吨增加到3.91亿吨,增幅1.2%。...
2012年刚刚过去,定格这一年,犹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从2011年的高位行情和千亿利润一路下滑,直到三季度开始,水泥行情才有所好转。产能过剩问题没有得到扭转,停窑也无力挽回价格的颓势,水泥企业又将面临“最严格”的脱硝标准。...
中国水泥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10月底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出孔祥忠继任第七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会后,中国水泥网第一时间对孔祥忠进行了专访。采访中,他就当前水泥行业关心的诸如兼并重组、产能过剩、优化存量、脱硝、碳交易等方面问题以及新一届协会的工作目标、为中国水泥网记者做了详细的解答。...
近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简称广州碳交所)揭牌,并且做了第一单“生意”:广东省内4家水泥企业以6799万元认购了1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权配额,成为中国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首宗配额交易。按照决策层的部署,中国将在2013年底启动7个试点地区的碳交易,并在2015年建成一个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一个与股市并行的交易市场。...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工作计划,2013年将在七省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启动碳交易试点,目前七省市正在抓紧推进各项工作。如无意外,今年底前七省市试点方案均将面世。...
10月11日,记者从甘肃省兰州市统计局获悉,根据该局公布的前8月兰州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今年以来,兰州经济增长压力相对加大。在公布整体经济数据的同时,统计部门还公布了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情况。其中,生产水泥523.18万吨,钢材123.47万吨。...
广州碳交所的第一单生意,是与四家企业签署了碳排放权配额认购确认书。塔牌集团、阳春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中材(罗定)水泥有限公司、华润水泥(罗定)有限公司以60元/吨的价格,花费6799万元认购了130万吨碳排放权配额。这是国内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首例减排交易。...
去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定下了“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要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而从广东省四家水泥企业认购7800万元碳排放权配额的中国一级市场首例配额交易事件中,我们应该清楚地感觉到“‘减碳’真的已经来到了水泥行业面前!”...
2011年,烟台市万元GDP能耗0.6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85%,是山东省唯一连续六年完成节能目标的城市。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对已列入年度计划,目前尚未拆除的4条水泥立窑生产线,确保10月底前全面拆除。对铝冶炼、水泥、电力、钢铁等13个高耗能行业企业对地方贡献增幅低于电量增幅10个百分点的,要采取限电、限产等措施降低能耗。...
“空转”两年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即将于明年落地实施,届时,国家电网等电网企业将被强制要求收购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政策框架已制定完成,预计将于明年出台实施。”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日前表示,配额制是一种考核方式,主要是为了推动企业和各级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
当前,浙江、江苏、江西、湖南、重庆、广东等地相继出现电荒,往年夏季高峰才会开始的"电荒"提前到了春季。各地纷纷采取应对措施。...
国家发改委表示,中国今年煤炭出口配额确定为3800万吨,并已将首批1800万吨出口配额下达至各出口企业。...
碳交易的初衷在于以减少碳排放额度,改善恶化的环境。然而,在全人类福祉这件华丽的外衣下之,却开始了一场利益角逐的“暗战”。有人称之为“阴谋”,因为不承诺减排的美国,不仅是碳市场的一个活跃分子,还凭借着强大的金融手段,欲借碳重塑美元霸主地位。...
...
...
...
...
...
...
...
...
...
热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