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独家]欧盟新增两个低熟料水泥品种 国内取消P.C32.5是否欠妥?

目前国内对于取消P.C32.5水泥的质疑之声很多,理由也很多,在这里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仅仅单纯的就事论事。在国内水泥节能减排义务与责任并重的背景下,通过取消P.C32.5水泥,增加熟料用量以化解产能过剩是否真的合理?是否有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呢?与其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缓解产能过剩,不如将去产能落到实处,逐步削减行业产能规模。......

  据媒体报道,近日欧盟水泥标准EN197-1中将再增加两个新的低熟料含量水泥品种。另外,早在2011年德国的一些水泥工业研究机构就提出,波特兰水泥中的熟料含量可以降低至50%,并开展持续的试验研究。

  欧盟新增低熟料水泥品种的初衷非常简单。报道认为,水泥工业都面临节省优质化石类燃料和降低CO2排放的巨大压力。在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完全替代波特兰水泥(我国称硅酸盐水泥)的新胶凝材料出现的前提下,开发低熟料多组分波特兰水泥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节能减排措施。

32.5水泥取消欠妥

  有意思的是,在欧盟正在开展研究,开发低熟料水泥品种,以降低熟料用量的背景下,国内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

  根据2014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从2015年12月1日起,取消32.5复合硅酸盐水泥(保留了32.5R早强型复合硅酸盐水泥)。

  另外,就在不久前的12月9日,停止生产32.5复合硅酸盐水泥动员大会在京召开,国内水泥行业巨头进一步确定了淘汰32.5复合硅酸盐水泥的决心。与此同时,根据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的发言,取消32.5R的标准修订稿也正处在审批过程中。

  在淘汰P.C32.5的进程中,新疆算是走在了全国前列。新疆2016年7月1日起淘汰了32.5R复合硅酸盐水泥,2017年5月1日起将取消全部32.5等级硅酸盐水泥。

  欧盟水泥标准的变化,反映出他们对水泥工业节能降耗的重视,同时也是出于对环境承载能力的负责。那么国内水泥行业难道能源和石灰石多得用不完?又或者是二氧化碳排放不够多呢?

  其实不然,从水泥生产精细化控制技术而言,国内与国外相比并没有优势,甚至不少企业能耗还要更高。另外,基于我国庞大的水泥生产规模,每年造成的能源消耗其实极为巨大。以2015年全国熟料产量13.35亿吨计算,全年需要消耗煤炭1.5亿吨。另外,按照目前国际熟料CO2排放系数平均值为853kg/tcl,仅熟料生产每年就带来11.39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从这一点来看,国内水泥工业实际上阵面临着严峻的节能减排压力,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布之后,水泥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对于节能减排更是责任重大。

  当然,目前国内取消32.5水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希望通过使用高标号水泥提高混凝土性能,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

  一方面,混凝土性能受各方面因素制约,比如砂石品质、外加剂性能、施工环境、后期养护等等,单一增强水泥强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不同等级的水泥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其实有着不同的功用,在抹灰等对强度没有太高要求的情况下使用低标号水泥更具优势也更加环保。

  例如,在欧盟,矿渣、火山灰等不称为水泥添加料或混合材,而统称为水泥主要组分(含量≥5%),是因为这些材料在改善和调控水泥及混凝土性能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粒化高炉矿渣可以提高水泥后期强度和混凝土的结构密实性,但早期强度偏低。掺加磨细的石灰石粉可以提高这类水泥的早期强度,防止混凝土泌水,尤其在使用粗砂和PCE基减水剂时效果更好。

  所以,从欧盟标准的更新来看,多组分、少熟料是波特兰水泥的发展方向之一。这些组分的含量和颗粒分布要根据水泥和混凝土性能要求调配,水泥厂要多生产和供应专用水泥。

  当然,目前国内对于取消P.C32.5水泥的质疑之声很多,理由也很多,在这里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仅仅单纯的就事论事。在国内水泥节能减排义务与责任并重的背景下,通过取消P.C32.5水泥,增加熟料用量以化解产能过剩是否真的合理?是否有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呢?与其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缓解产能过剩,不如将去产能落到实处,逐步削减行业产能规模。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13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13

青海省

¥ 416.22
2024-05-13

甘肃省

¥ 382.91
2024-05-13

陕西省

¥ 327.04
2024-05-13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13

云南省

¥ 310.87
2024-05-13

贵州省

¥ 312.57
2024-05-13

四川省

¥ 346.56
2024-05-13

重庆

¥ 331.21
2024-05-13

海南省

¥ 432.19
2024-05-13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13

广东省

¥ 312.75
2024-05-13

湖南省

¥ 316.12
2024-05-13

湖北省

¥ 309.91
2024-05-13

河南省

¥ 324.59
2024-05-13

山东省

¥ 319.18
2024-05-13

江西省

¥ 313.39
2024-05-13

福建省

¥ 303.10
2024-05-13

安徽省

¥ 314.72
2024-05-13

浙江省

¥ 325.87
2024-05-13

江苏省

¥ 299.83
2024-05-13

上海

¥ 317.73
2024-05-13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5-13

吉林省

¥ 358.29
2024-05-13

辽宁省

¥ 338.19
2024-05-13

内蒙古自治区

¥ 349.14
2024-05-13

山西省

¥ 314.58
2024-05-13

河北省

¥ 352.52
2024-05-13

天津

¥ 368.21
2024-05-13

北京

¥ 339.43
2024-05-14 1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