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已叩响水泥行业裂变的时代之音
1889年,在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1906年,唐山细棉土厂定名为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我国水泥工业的诞生和我国百年水泥工业的开端。
回首过去的一百多年,水泥行业从引进国外技术(立窑、湿法水泥窑等)到建立现代化的新型干法水泥工厂;从“两高一资”转向协同处置、余热发电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型为互联网赋能的智能制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将贯穿水泥生产的各个环节,助力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不过推进水泥行业的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件新生事物,不能一蹴而就。
在此背景下,中国水泥网举办的“2019中国水泥智能化高峰论坛暨第十一届国际粉磨峰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安徽海螺集团副总经理何承发、亚洲水泥(中国)控股公司副执行长兼技术总监张振崑、广西鱼峰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潘柳红、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樊粤明、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袁亮国、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蒋晓臻等600余人共同见证智能化变革的时代盛宴。
会议现场
智能制造是新时代发展的代名词
2015年我国颁布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要求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智能制造成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8年,建材联合会“两个二代”工作组发布《水泥工厂全智能化技术达标标准》。智能制造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代名词逐渐成为新时代的印记。
智能制造之势已然明显,那么智能制造首先要如何定义?乔龙德、贾华平等领导、专家在会议上给出了何为智能化的答案。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指出智能化是时代进步造就的知识、技术、信息、数字化等多元融合的组合体,是现代化提升到由单个现代化单元集成。简而言之,智能化的实现不是单一元素的“单打独斗”,而是知识、技术、信息等多元素在同一个时代的闪亮。
中国水泥网董事长邵俊
中国水泥网董事长邵俊表示,智能化水泥工厂不再是一个由人组织生产的工厂,而是一个拥有自我思维能力,自我纠错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的巨型机器人。在此过程中,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依托的人工智能将掀起水泥工业一次全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为水泥工业节能减排,降低职业病危害开创一片新天地。
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贾华平
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贾华平认为,所谓智能制造并不单单是生产制造上的自动化、智能化,也就是说自动化、机器人、无人化都不等同于智能化。更是应用到从数据层的机器视觉、射频识别、传感器等,到网络层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再到执行层的智能装备、机器人、3D打印等,最后形成智能工厂的制造方案。
中材国际(南京)信息智能中心副主任穆加会
另外,中材国际(南京)信息智能中?副主任穆加会也表示计算机网络技术(含IOT)、通讯技术(含4G/5G)、在线分析和检测技术、智能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是贯穿整条水泥生产线智能化建设的核心技术。值得一提的是,水泥企业的智能化升级可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实现一体化。从销售端来说,袋装领域的袋子采购、水泥装车、运输都离不开智能应用,据了解,四川袋临天下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方底袋APP已完全实现了方底袋线上采购,可谓水泥采购的一个有效尝试。
智能制造是中国水泥行业引领全球的决胜性力量
继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后,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等为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席卷而来。智能制造成为新一代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
海螺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詹家⼲
海螺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詹家干表示水泥工业的发展目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关键阶段,运用人工智能和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水泥工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的变革,正逐渐成为水泥工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
目前来看,我国多家水泥企业已开始了水泥行业的智能探索与应用并在这场浪潮中取得了靓丽的成绩。如2015年泰安中联点火投产后,经过近4年时间的智能化改造成为了首个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水泥制造企业;2019年3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水泥行业首个智能工厂在全椒海螺建成投产。
全椒海螺智能工厂是海螺集团集成30多年来在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运行经验,通过自主研发、集成创新和国内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建成的水泥行业首个全流程智能化示范工厂。该工厂以智能生产为核心、以运行维护做保障和以智慧管理促经营为三大平台,取得工厂运行自动化、管理可视化、故障预控化、全要素协同化和决策智慧化等智能化成果。据了解,全椒海螺智能工厂设备自行检测、数据自动归集、隐患提前暴露,使现场巡检工作量下降40%,设备运行周期延长37%,专业用工优化20%以上。
会议上,乔龙德在剖析我国智能化现状时,肯定了中联泰安、全椒海螺还有赛马在智能化研发上取得的成绩。但就目前整体水平而言,乔龙德认为我国的智能化发展缺乏系统的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统一的目标和标准的制定、研究与应用的紧密结合。
意识到发展的不足就要补齐短板,下一步我国水泥行业智能化要走向何?
“针对智能化发展的短板,行业当发掘在软件应用上的潜力,制定完善的智能化政策,打通领域、系统和内外部之间的联系,将中国水泥真正领先全球”乔龙德说。
泰安中联梁学文
泰安中联梁学文提到,为了更好地实现水泥工业的智能化,首先要做好系统框架的规划,以便数据整理,达到互通互容。在建设过程中,泰安中联以矿山开采智能化、原材料处理无均化、生产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耐火材料无铬化、物料粉磨无球化和现场生产无人化为思路,逐步朝着智能化转型。
此外,穆加会在会议上建议,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才能最终实现生产装备智能、生产过程智能、生产经营智能的全智能化水泥工厂。
立足于当代,我们肩负的是全球水泥工业面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伟大历史使命。中国水泥网董事长邵俊表示,未来的水泥工业要实现智能化,需要的不仅要装备升级、线控系统升级、专家优化系统升级,更重要的是利用大数据资源,推进商业决策的智能化升级,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精准决策。
粉磨系统的智能制造与节能减排
当然,在水泥行业智能化发展进程中,作为重要的生产环节,粉磨系统智能化必不可少。细数行业目前情势,总的来说有环保趋严、错峰停窑熟料价格上涨,P.C32.5水泥的取消和大企业集中度的逐渐提高。于粉磨站而言,作为有后援的企业粉磨站与“势单力薄”的粉磨站要如何应对当前局势?
据中国水泥网大数据研究院统计,年产能在60万吨以下的小型粉磨站是为主流,数量占比约在55%;100万吨及以下规模的粉磨站占78%;产能在200万吨以上的粉磨站数量相对较少,其中大多数则隶属于大型水泥集团。大型水泥集团下的粉磨系统从设备设施、技术等多方面来说都占有压倒性优势,而身为行业主流的第三方社会粉磨站又该如何在重重包围之中“撕杀”出生存的缝隙呢?
会议上,专家、教授、领导各成“一家之言”。不过总而言之皆离不开智能化、节能降耗和熟料利用三个关键词。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吴笑梅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吴笑梅认为,实现熟料效益最大化是当前粉磨行业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报告中,吴笑梅充分分析了在同等力学性能前提下,水泥粉磨如何满足提高熟料利用率。同时,与会的行业人士也介绍补充了智能化在提高熟料利用率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粉磨专家邹伟斌
在能耗使用方面,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邹伟斌系统总结了当前粉磨系统的能耗现状。邹伟斌表示,目前生产P.O42.5级水泥,系统粉磨电耗先进值已≤26kWh/t,少数系统粉磨电耗≤ 22 kWh/t ~24 kWh/t,而极个别在20kWh/t左右。在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上,他提出粉磨系统应增大预粉磨能力。此外,贾华平认为质量和产量是系统操作中需要平衡的主要矛盾,这个平衡点就是一个合适且稳定的细度。故而,水泥细度的稳定能减少产能和电耗的浪费。
另外,在2019年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鼓励粉磨系统节能改造(水泥立磨、生料辊压机终粉磨等)。国家鼓励粉磨系统节能改造是顺应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也给粉磨企业更多激励,从节能改造入手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智能化的发展是粉磨系统每个环节实现节能降耗、熟料最大化的驱动力,不可或缺且迫在眉睫。针对当前粉磨系统智能化升级,贾华平提出“水泥细度”是实现智控系统的关键变量,企业在构建智能化框架时要多变量调控、关键变量严谨、程序不断滚动优化。
2019年上半年全国水泥产量为10.45亿吨,比去年同期增产4761万吨,同比增长6.80%。受各方因素影响,上半年水泥行业利润预计达到800亿元,将再次创下新高。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工业4.0、5G时代的到来,水泥行业在情势刺激和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智能化转型将全面铺开。
编辑:余婷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