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国务院产经研究部部长:解决产能过剩有“三招”

2013/01/25 15:38 来源:双鸭山新闻网

在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需要大量投资的背景下,治理产能过剩具有较大挑战性。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三招”:首先要管住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其次要建立产能过剩企业退出和援助机制;再者要在金融和财税政策方面支持企业并购重组。 ......

  产能过剩一直是中国产业发展的“痼疾”,这些年有加剧势头。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也表明,2012年我国工业领域、工业制成品总体上生产能力过剩,产能利用率比较低。对此,各方议论纷纷。有的人认为,此次产能过剩将对中国经济形成重大挑战;也有的认为,产能过剩没什么大不了。

  那么,这轮产能过剩对经济究竟将产生怎样影响?有什么特点?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该如何化解?

  此次产能过剩程度大、影响深,波及范围不局限于传统产业

  冯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具有明显产能过剩的大致有4次,其中有2次是非常相似的。

  一次是1998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程度大、影响深。“过剩经济”这个词就是那时提出来的,当然那时主要是轻纺产品的过剩。

  而另一次则是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又经受了一次严重的外部冲击,又带来一次程度大、影响深的产能过剩。此次产能过剩的特点主要有以下4点:

  一是普遍性。传统产业和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一方面,传统产业中钢铁、水泥、石化、家电等都存在着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存在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当中,以光伏为例,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的年产能在40GW左右,但全球新增的装机容量只有30GW左右。风机行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二是有可能在部分行业出现绝对过剩。未来几年,有些产品可能出现消费峰值。比如钢铁,我国钢铁的消费峰值在7.5亿吨到8亿吨左右,去年的钢铁产能9亿多吨,在建规模1.5亿多吨,2015年有可能形成超过10亿吨的钢铁规模。相比需求,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是一种绝对的过剩。此外,水泥甚至电解铝行业也都可能存在着结构性过剩。

  三是集中投资成为此次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以平板玻璃为例,2009年至2011年这3年所形成的新产能占到全部产能的三分之一;再比如煤炭行业,“十一五”时期的煤炭投资占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总投资量的很大一部分。

  四是在这一轮产能过剩的形成过程中,民营企业作用非常大。由于地方政府以行政方式推动产能增长,比如说通过给土地、赠与矿产资源、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推动投资,使得投资行为发生扭曲。

  在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需要大量投资的背景下,治理产能过剩具有较大挑战性。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三招”:首先要管住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其次要建立产能过剩企业退出和援助机制;再者要在金融和财税政策方面支持企业并购重组。

  市场需求消化不了已形成的重化工业生产能力,是过剩加剧的重要原因

  吕政(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产能过剩有利于竞争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问题在于我国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超出了合理的限度,形成大量的无效供给,加剧了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此外,市场竞争的淘汰机制又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低效率的生产能力退不出去,降低了生产要素的宏观配置效率。

  市场需求消化不了已形成的重化工业生产能力,是此次过剩加剧的重要原因。从国际上看,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国内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扩张。

  从国内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重化工业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阶段。目前重化工业在工业增加值的构成中已超过70%。拉动重化工业高速增长的动力,一是10多年来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城镇化进程加快;三是2000年以后,城镇住宅分配体制的变化,促进了城镇商品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四是2005年以后,轿车进入城市家庭出现了井喷式的高速增长。这四大因素导致对重化工业产品的旺盛需求,推动了重化工业投资扩张。

  但现在我国工业高速扩张的客观条件正在发生变化。从外部需求看,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结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是突飞猛进,而是进入调整阶段。一是发达国家为了应对国内经济危机,国际资本流动放缓甚至回流;二是国际产业转移放缓,以防止国内产业空心化;三是由于发达国家需求增长回落,国际货物贸易增长速度下降;四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在此背景下,中国工业品出口增速回落不可避免。从国内需求考察,推动重化工业高速增长的四大因素也在发生变化。高速公路、机场建设等由高速扩张为主导转向填平补齐为主导;受到土地资源供给、城市就业机会等条件的制约,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将转向平稳适度增长;城镇商品房价居高不下抑制了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汽车普及的进程也逐步趋缓。这些变化,导致市场需求消化不了已形成的重化工业生产能力。

  如何应对产能过剩?一是调整积累与消费比例,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二是保持适度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加强重点领域的建设;三是降低房价,激活城镇对商品房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四是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环境保护标准、控制银行信贷等手段,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

  避免产能过剩加剧,关键在于让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

  王一鸣(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这一轮产能过剩还是非常严重的。粗钢产能看样子是要超过10亿吨了,但需求却远低于这一数字。不仅钢铁,其他领域也广泛存在产能过剩,值得警惕。

  但我们不能将目前的产能过剩归结于当初的4万亿投资政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首先我们要搞清楚4万亿的投资内容。其中,有1万亿是用于汶川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其他的则是用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机场、高速公路以及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它并没有直接投资制造业,怎么能跟产能过剩挂钩呢?当然,由于增加税收的原因,中央的决策到了地方上变了样,是另外的问题。

  要看到,目前产能过剩加剧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需求萎缩是个大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能过剩凸现是个副产品。对我国来说,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是以增值税为主体来源的一个财政收入结构,所以地方要扩大收入,就必须去发展工业,大家都去搞相同的产业领域。看看这些年,哪个地方没有开发区,哪个地方没有工业园区?这就是产能过剩的最基础的因素。

  现在不要说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传统的制造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部分新兴产业也存在严重过剩。光伏因为美国的“双反”,出口受阻,国内产马上出现了过剩,光伏企业面临困境。为什么光伏会发展这么快,这么大呢?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吗?好像不完全是,也有地方政府的手在推动、在干预。

  所以产能过剩加剧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有形的手扭曲了市场。怎么样避免这个问题呢?就是让市场机制来更多地发挥作用,由企业来决定这个投资的决策,这是关键。不要鼓励发展什么产业就土地零地价、税收优惠、电价优惠,这种投资导向会扭曲市场。

  要注意的是,与之前的产能过剩不一样,这次产能过剩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下发生的,这将使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更复杂,也许时间会更长,对此我们要有正确估计。

编辑:许玉婷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评论]水泥企业应谨慎考虑在建拟建熟料项目建设!

水泥企业应从全行业利益出发,谨慎考虑新增熟料项目建设。

水泥行业在列!国务院调整完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

水泥行业未做调整,依然由省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著名水泥专家董大懋教授逝世

童大懋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水泥专业研究的专家教授之一,他的研究生涯见证了中国水泥工业从落后到现代化的飞跃,对中国水泥工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推进会

4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会议精神,对中央企业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作出部署。

2024-05-01 人工智能 国务院

关停全部2500t/d熟料线或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一步!

即便明面上所谓关停所有的2500t/d及以下生产线,而事实上产能将依旧严重过剩,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先进产能”之间的“火拼”。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15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15

青海省

¥ 416.22
2024-05-15

甘肃省

¥ 382.91
2024-05-15

陕西省

¥ 327.04
2024-05-15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15

云南省

¥ 310.87
2024-05-15

贵州省

¥ 312.57
2024-05-15

四川省

¥ 346.56
2024-05-15

重庆

¥ 331.21
2024-05-15

海南省

¥ 432.19
2024-05-15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15

广东省

¥ 312.75
2024-05-15

湖南省

¥ 316.12
2024-05-15

湖北省

¥ 309.91
2024-05-15

河南省

¥ 324.60
2024-05-15

山东省

¥ 319.18
2024-05-15

江西省

¥ 313.39
2024-05-15

福建省

¥ 303.10
2024-05-15

安徽省

¥ 314.72
2024-05-15

浙江省

¥ 328.4
2024-05-15

江苏省

¥ 298.89
2024-05-15

上海

¥ 317.73
2024-05-15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5-15

吉林省

¥ 358.29
2024-05-15

辽宁省

¥ 338.19
2024-05-15

内蒙古自治区

¥ 353.34
2024-05-15

山西省

¥ 314.58
2024-05-15

河北省

¥ 352.52
2024-05-15

天津

¥ 368.21
2024-05-15

北京

¥ 339.43
2024-05-16 08: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