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由甘肃水泥价格联动引发的思考

2007/11/29 00:00 来源:

......

  饱受低价和赊销之害的甘肃部分骨干水泥企业,在今年建筑市场旺季来临之前,酝酿了一场旨在遏制低价之乱的联合行动:成立联合销售协调机构,统一销售,统一价格,停止赊销。兰州、白银等甘肃中部市场水泥价格因此每吨上涨10元到30元不等。

  甘肃水泥行业历史上这次最强劲的价格联合行动,不仅引发了下游产业的连锁反应,同时也再次向社会暴露了甘肃水泥市场由来已久的矛盾和问题。

  低价困扰甘肃水泥业

  去岁以来,甘肃水泥业和全国水泥市场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不同景象。全国水泥产量高速增长,产品销售收入、利润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但甘肃去年水泥各项指标在全国排名靠后,利润下降幅度超过50%,而同期全国水泥利润则增长104%以上。今年头3个月,甘肃水泥业更是亏损1000多万元,能够正常生产的企业由原来的123家减少到67家。尤其是水泥企业最集中的兰州、白银两市,40多家水泥企业大多经济运行质量低下,效益很差,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如果不是国家资源综合利用返还增值税的优惠政策保底,好多企业可能年年亏损。

  是什么原因造成甘肃尤其是甘肃中部水泥企业这种低迷不振的困境呢?

  首先是水泥价格太低。兰州、白银等地区水泥价格长期处于全国最低位,从1999年至今的近10年中,每吨水泥价格一路下滑了100元左右,到去年年底,个别厂家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出厂价每吨甚至跌破160元。去年兰州市区的水泥价格平均每吨只有250元左右,排名已跌至全国省会城市的最后一名,比新疆、四川等省区平均每吨低100元左右,比陕西、宁夏等地也要低60元至70元。今年年初,甘肃中部地区,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出厂价基本在每吨200元左右,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每吨在230元左右徘徊。

  与低价形成对比的是,去年至今,影响水泥生产的煤、电、油、运及原材料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摊到每吨水泥中,成本大约增加13.8元左右。

  为了化解成本上升和资金短缺的压力,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少企业不仅竞相压价,而且竞相赊销挂账。

  赊销,这一附着在混乱的建筑市场“温床”上的“毒瘤”,已经害死了一部分建材企业,而且仍在严重危害着甘肃水泥行业的健康运行。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的建筑开发商大多自有资金不足,采取的几乎都是大包干的形式,把工程承包给可以“垫资”的施工企业。在甘肃能够垫起上千万元资金的建筑企业寥寥无几,于是,这些企业在揽到工程后,又把大量“垫资”任务转嫁给建材企业。开发商前期靠工程队和建材企业“垫资”,中间靠银行贷款,后期靠个人按揭贷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就完成了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项目。这些项目在建时,一分钱也要不来,即使项目完工了,三四年要不来钱也是常事。甘肃白银一家水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给兰州市某开发企业垫资盖起了两栋楼,如今业主入住都3年了,可回款率还不到50%。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今年年初,甘肃全省水泥应收账款已达8亿多元,仅兰州、白银两地,这一数字就达到4.5亿元左右。

  结构失衡是主要原因

  近年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着眼点,去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颁布,对钢铁、水泥等10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有了明确的政策导向。但是,甘肃省水泥行业是否产能过剩?随着以低价和赊销为表现形式的无序竞争的加剧,这一问题再次引起业内人士的争议。

  记者以为,甘肃水泥目前尚谈不上产能过剩,导致目前混乱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结构问题。

  首先,水泥行业经济运行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据专家们估算,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约带动1.8万吨水泥的消费。

  甘肃这几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直稳定在15%左右。2005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2亿元,增长15.3%;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达到1020元,增长16.5%。理论上讲,仅去年甘肃消费水泥应在1800万吨以上。但截至去年年底,甘肃水泥理论产能也就1900万吨,实际产量仅1400万吨左右。其次,近几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甘肃水泥需求量也一直在增长。甘肃东南部和西部地区,由于重点工程较多,在建筑市场的高峰期,甚至会出现水泥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也自然水涨船高。即使在产量最大、竞争最激烈的中部地区,每年水泥生产企业也少有存货,只不过由于无序竞争有市无价罢了。

  导致甘肃水泥低价之乱的根本原因,在于结构问题。虽然近几年,在以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公司为主的大企业的强力推动下,甘肃水泥在结构调整、战略重组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应该承认,甘肃水泥业总体发展仍显缓慢,水泥业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无法得到很好解决。工艺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能耗偏高,污染严重;“小、散、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水泥企业平均规模仅16.6万吨;省内至今没有日产4000吨级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目前仅有3条日产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日产7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的产能仅有770万吨,占全省水泥总产能的40%左右。

  产品和企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水泥市场无序竞争严重,水泥企业普遍效益低下。

  价格联动有喜有忧

  正因为水泥市场和建筑市场很不规范,所以近几年甘肃水泥销售完全丧失尊严,处境极为悲哀。正如一位水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的那样:“追讨欠款让人崩溃,开发客户常常喝醉,点头哈腰就差下跪,身心交瘁无处流泪……”为了扭转这种尴尬和被动局面,共同抵制恶意拖欠和竞相压价,从今年3月中旬起,兰州市场以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公司为首,白银市场以寿鹿山水泥公司和王岘水泥厂为首,发起成立了区域市场主要水泥企业联合销售协调机构,制订了自律公约,采取强有力的约束和保证措施,统一销售,统一价格,停止赊销,清理旧欠。主要水泥企业价格联动机制的形成,堪称甘肃水泥市场观念的一次革命,是水泥企业由传统简单涨跌的销售模式向现代市场营销的转变,是狭隘的敌对式无序竞争向理性的竞合关系的转变。价格联动机制的形成,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水泥价格实现恢复性增长,一大部分传统的水泥大用户一时间出现了水泥供应紧张乃至断货的局面。在此形势下,下游的商品混凝土行业立即作出联动调整,兰州市混凝土协会出台有关文件,加强行业自律,并向所属企业发布了建筑市场“老赖”的黑名单,要求停止赊销,加大清欠力度。

  然而,价格联动也引发了一些让人忧虑的新问题。随着骨干水泥企业停止赊销,上调价格,给部分小水泥企业腾出了生存空间,这势必延缓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据反映,个别小水泥乘机以低价赊销的手段,抢占多年无法进入的商品混凝土市场。以前高层建筑均采用商品混凝土,而商品混凝土一律选用新型干法水泥,现在小水泥进入高层建筑市场,这难免给建筑工程质量带来隐患。这些问题都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的力度。

  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甘肃水泥市场之乱由来已久,价格联动只能暂时缓解这一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彻底解决问题,还要靠加快发展,进一步调整结构来实现。

  甘肃现在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尚不到水泥总产量的一半,甘肃建材“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达到55%.然而,到目前为止,省内可以看得见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为数寥寥。由于种种原因,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也进展缓慢。尤其重要的是,现有新型干法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内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档次,像设备运转率、台时产量,还有煤、电消耗等指标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差得很远。所有这些,都应当引起政府、行业和相关水泥企业的高度重视。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上峰水泥一季度营收9.09亿:提质降本应对行业低迷,净利润1459.69万

上峰水泥一季度营收9.09亿,净利润1459.69万,面对行业低迷,公司通过提质降本策略,保持22.36%的综合毛利率,展现出较强的成本竞争力。同时,公司“一主两翼”战略稳定发展,建材主业拓展,新能源业务和新经济产业基金投资也取得进展。

2024-04-30 上峰水泥

上峰水泥一季度逆市降本增效,净利润下滑但经营韧性凸显

上峰水泥一季度业绩下滑,净利润和营收分别下降86.2%和34.61%,但通过降本增效措施,毛利率保持行业较优水平,展现出经营韧性。公司还积极布局节能低碳和新经济产业,持续发展“一主两翼”战略。

2024-04-30 上峰水泥

[海螺水泥]海螺水泥首秀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30亿绿色中期票据赋能绿色发展

海螺水泥成功发行30亿绿色中期票据,首进银行间市场,资金将用于绿色新能源项目。此举拓宽其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彰显资本市场对该公司绿色转型的认可。海螺水泥将继续推动绿色和创新发展,助力集团实现新目标。

2024-04-30 海螺水泥

[视频]尖峰集团: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242.83万,同比下降89.51%!

尖峰集团4月29日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2.83万元,同比下降89.51%;

探秘智能制盐工厂:80名工人年产盐百万万吨,数智化赋能产业升级

本文通过实地探访中盐集团和中建海龙科技的生产基地,揭示了数智化技术如何赋能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实现高效生产。中盐集团利用智能化、数字化生产,80名员工就能实现年产盐160万吨,而中建海龙科技通过自研系统实现透明工厂和工地,提升建筑行业的质量和效率。文章强调,数字人才的培养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数字科技和数据要素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4-2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1.44
2024-04-29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4-29

青海省

¥ 416.22
2024-04-29

甘肃省

¥ 382.91
2024-04-29

陕西省

¥ 306.73
2024-04-29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4-29

云南省

¥ 312.85
2024-04-29

贵州省

¥ 312.57
2024-04-29

四川省

¥ 352.34
2024-04-29

重庆

¥ 328.95
2024-04-29

海南省

¥ 432.19
2024-04-29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05.45
2024-04-29

广东省

¥ 324.44
2024-04-29

湖南省

¥ 316.08
2024-04-29

湖北省

¥ 319.39
2024-04-29

河南省

¥ 282.33
2024-04-29

山东省

¥ 321.62
2024-04-29

江西省

¥ 317.07
2024-04-29

福建省

¥ 303.10
2024-04-29

安徽省

¥ 313.99
2024-04-29

浙江省

¥ 342.2
2024-04-29

江苏省

¥ 309.21
2024-04-29

上海

¥ 332.73
2024-04-29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4-29

吉林省

¥ 358.29
2024-04-29

辽宁省

¥ 324.97
2024-04-29

内蒙古自治区

¥ 337.13
2024-04-29

山西省

¥ 315.65
2024-04-29

河北省

¥ 342.12
2024-04-29

天津

¥ 338.21
2024-04-29

北京

¥ 339.43
2024-04-30 08: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