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崛起的赣中新军——兰丰集团董事长赵静涧访谈
作为一家外来企业,在短短的五年里,不但能扎根下来,而且已经跻身于江西水泥行业的前几强,这其中有什么样的奥秘呢?就在9月九江兰丰水泥公司日产2*25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一线试产之际,中国水泥网CEO邵俊等一行特地赶赴江西丰城采访了该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赵静涧,让他来讲述一下其中的经营之道。
赵静涧:兰丰虽然在2000年才组建起来,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当时,水泥行业正好处于低潮,但我们感觉市场就要好转了。江西丰城具有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等优势:丰城电厂、丰城煤矿和巨大的石灰石矿产储备,距离省会南昌也比较近,这些都为建设大型水泥企业打好了基础,再加上赣江黄金水道、105国道、赣粤高速公路傍厂而过,铁路专线直通厂区,物流运输也很便利。
2000年8月18日,我们就和丰城市尚庄镇签订投资租赁协议,决定分两部走,先租赁、后收购当地的一家水泥厂,以此作为进入江西市场的切入点。8月31日,注册资金5OO万元的丰城市兰丰水泥厂成立了。并投资3000万元进行技改,使企业规模达到年产50万吨水泥的能力,当时就进入江西省中型水泥企业行列。
2001年8月,兰丰集团又整体收购江西赣江水泥集团(丰城水泥厂),成立了丰城兰丰水泥有限公司。同时投入2000余万元进行技改,从而使企业规模飚升为120万吨的年产能,挤入江西省水泥行业四强。
2003年,公司制定了“立足江西、面向省外”的战略。因为在江西,资源和市场是分离的,萍乡、上饶、九江三地资源比较好,但是市场需求小,而江西中部地区市场需求比较大。本着有资源的地方建设熟料基地、有市场的地方建设成品基地的原则,我们进行生产和销售布点。
在省内,以丰城为熟料基地,以南昌、抚州市场为主市场。面对省外市场,投资建设九江兰丰水泥有限公司,现在日产2*25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一线试产,二线开始安装,利用长江黄金水道,面向苏、浙、沪市场。另一方面,今年9月,用1.7亿元收购江西萍乡赣西水泥公司日产17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成立萍乡兰丰水泥有限公司,面向湖南省长、株、潭市场的战略布局。至此,兰丰集团形成了以江西省内南昌为中心,九江、萍乡为重点的企业水泥发展三角战略,水泥产能达到570万吨,在建产能100万吨,总资产为9.5亿元,年产值达到12亿元,利税1.2亿元,进入江西省水泥行业前三强。
在内部管理上,今年还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完善集团化运作,在总部设立质检中心、财务中心等管理部门,把经营权限下放到各分公司。狠抓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
同时,我们还利用自身的优势,逐步延伸到其他业务,比如房地产。(问:有没有考虑走出江西发展呢?)目前没有,还是立足江西,因为在江西,我们现有的资源比较多。其实同样也可以辐射到周边市场,就象九江、萍乡的项目,它们的市场都是跨出江西的。九江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安徽交界,如果直接去安徽投资,我们的很多工作又要从头做起,一些优惠政策也享受不到,而在江西,我们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了,有好多公共资源可以利用,就没有这些问题。在湖南也是这样,我们通过萍乡的项目就可以辐射到湖南的长、株、潭地区。该地区市场比较大,但比较大型的水泥企业只有韶峰集团。我们可以借江西之地利优势,享周边的市场份额。
赵静涧:海螺的市场以长三角地区为主,这个地区经济相当发达,但是资源又非常少,除了浙北有一些外,苏南、上海基本上都没什么资源,从镇江开始到上海,基本上都是粉磨站,市场空间非常大。随着对环保重视程度的提高,该地区以高科技企业为主的水泥企业肯定会逐步减少下去,转型成粉磨站,接下来粉磨站的数量也将会随资源优势逐步减少,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避免。而剩下的庞大市场空间,只有靠安徽、山东、浙北、江西甚至湖北的水泥来填补,靠海螺一家是垄断不了的,也是供应不上的。其他企业都有这个机会,比如华新、亚东,都可以靠长江而下,供应长三角市场。我们在九江也是这样,利用长江黄金水道,面向苏、浙、沪市场。
赵静涧: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各种体制有各自的优势,通过借鉴学习,扬长补短,为我所用。江西水泥行业里的大企业确实不多,其中,江西水泥公司的技术实力比较强,品牌好,但由于老国有企业的包袱比较重,距重点市场比较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发展。它们现在有4条25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如果在体制上能象民营企业那样灵活的话,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亚东水泥是台资企业,规模比较大,从矿山到物流、码头……都是自己建设,这样投资的资金量比较大,银行的贷款负担相对重一些,距南昌市场较远。而兰丰全部是社会化运作,投入更少,管理更方便,距南昌市场较近,贷款负担相对轻一些。
赵静涧:行业并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接下来会更多。比如前几年水泥行情好的时候,外行和内行都来投资水泥厂,这是一种市场行为,不再是以前的政府主导,所以我觉得是个好现象。并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生存不下去了,另一种是通过资本运作,强强联合。比如拉法基和腾辉的合并,就是后一种情况。目前的宏观调控,对水泥企业的影响很大,但也有利于并购重组,推动行业进步。
就兰丰来说,也是抓住当前的机遇,通过低成本收购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和产能。并购的对象希望是能在区域市场里,有一定的产能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新型干法工艺的企业。比如9月份我们在萍乡收购的那家企业。通过和银行的良好关系,进行资本上的运作,在不增加兰丰集团股本的情况下,进行并购。这样,原来的濒临破产的企业得到生机,银行的欠债有望归还,兰丰的产能得到扩大,得到了多赢的成果。
赵静涧:水泥的规模效应是很明显的,但在目前的宏观调控下,做大会相对困难些。就我认为,企业还是先要做大,再做强。规模小的强是没用的,比如兰溪的一些30万吨的立窑企业,没什么负担,赚钱很轻松,但是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是必然要被淘汰的,现在已经有规定了,浙江在2007年前要全部淘汰立窑,不转型到新型干法水泥上,就没有出路。所以我们还是要先做大,达到一定规模会带来很多优势,容易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再加强管理,让自己更强。比如,产能规模大了之后,大宗原材料、配件等物资的采购成本就可以下来了,生产成本也会下降,管理成本,财务费用都会下降,同时市场的接受程度也会提高。这些反过来推动的企业发展更加顺利,有助于做强,增加市场竞争力。
赵静涧:对人才,一方面是外部吸收,另一方面,更多的还是通过内部培养。外来的“空降兵”,有时候和公司的现有机理念制融合程度不够,所以我们还是通过内部提拔、培养,这样也有利于保障团队的稳定性,提高积极性,树立成长机制。此外,对下面的厂长,我们要求要有综合素质,因为他不仅仅是管生产,厂里的大小事务都要全权处理。
另外,我们也一直在加强培训,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讲课,内部交流,定期给员工安排课程学习。有人没钱没用,有钱没人也没用,对人才的培养,我们不能放松,将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及储备。
赵静涧: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慢慢发展到现在,拥有一定的规模。我认为,在管理制度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框架和模式,只要适合企业的发展就好。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管理随意性比较大,现在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出来了,如果不清楚该怎么办,可以查规定。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原先我每个月的手机话费要2000,现在下降了一半多了,我认为是件好事,说明我们的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了。包括原先股东不能参与管理,现在也可以慢慢让他们参与进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使企业管理不断的向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因为我们有管理制度在,不会对企业的运作带来什么干扰。此外,我们正在聘请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当参谋、顾问,帮助我们提高。在发展速度上,该快的时候要快,该慢的时候要慢,才能保证企业利润、员工福利、社会责任之间的共同提高。
编辑:zyj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