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解读《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2016/11/04 09:10 来源:工信部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全面部署“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工作,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适应发展新常态、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积极应对发展新趋势的必由之路。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全面部署“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工作,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一、背景情况

  “十二五”期间,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两化融合顶层设计逐步加强,整体意识日益提高,全国两化融合步入深化应用、变革创新、引领转型新阶段,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增强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的作用逐渐增强,为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的深刻调整期,是我国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期,我国两化融合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发展条件和动力发生深刻变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从总体看,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层次,对于新时期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围绕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三五”规划体系和《中国制造2025》“1+X”体系相关工作安排,编制形成《规划》。

  二、总体考虑

  《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国制造2025》、协同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现实选择。《规划》编制以制约当前我国两化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形势,聚焦融合重点,突出体系建设,注重夯实融合发展基础,着力培育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两化融合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作为未来五年两化融合发展的行动纲领。具体来说,《规划》编制的主要思路如下: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十二五”期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均衡、面临综合集成跨越困境、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关键能力不足、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不足、核心技术薄弱、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尚不健全等问题。《规划》在梳理这些制约我国两化融合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二是体现发展新理念。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是两化融合在新时期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规划》在任务部署时充分考虑了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在推动创新创业,带动制造业技术、产品、模式、机制创新,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是聚焦发展重点。从全局出发,以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围绕着力打造支撑制造业转型的创业创新平台,积极培育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生态,加快构建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等发展重点,增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能,构筑精细、柔性、智能、绿色的新型制造体系,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全球竞争新优势,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四是注重夯实融合发展基础。把握新时期两化融合发展对基础设施提出的新要求,《规划》强调从基础硬件、核心软件、服务平台、网络基础、安全保障等方面构建完善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尤其强调加快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工业互联网等四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支撑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服务能力。

  三、发展目标

  《规划》采用了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2020年两化融合发展目标。在总体目标方面,选取了“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和“进入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两个可以综合反映两化融合发展成效的定量指标,提出到2020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比2015年提高约12;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比2015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

  值得强调的是,集成是当前我国两化融合推进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体现为横向集成、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集成提升阶段是企业两化融合发展进入中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企业竞争力与经济和社会效益可实现台阶式跃升及跃升后加速上扬的走势。基于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www.cspiii.com)70000余家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数据,可以跟踪监测我国“进入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并及时掌握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发展重点、价值成效、特征模式及发展趋势。当前我国进入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仅为14.6%。

  在总体目标基础上,《规划》还围绕制造业“双创”体系、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基础设施体系等5个方面的发展重点,分别明确了2020年的细化发展目标: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体系不断完善、新型生产模式在重点行业广泛普及、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业态成为新的增长点、智能装备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

  四、主要举措

  《规划》围绕“以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主线,聚焦“制造业双创体系、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生态以及新基础”发展重点,设置了7项主要任务、6大重点工程以及5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7项主要任务:“十三五”期间,创新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以加快制造业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其关键是要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构建有利于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培育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生态,通过新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的在制造业各环节、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发展制造领域的智能装备和产品,变革传统生产和组织管理模式,培育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服务业态,营造跨界融合新型生态体系以加速跨行业深度融合,从而全面增强制造业转型动力,实现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因此,《规划》设置了7项主要任务,可简要概括为“七个新”。一是“双创”新体系,即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新体系,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包括推动大企业“双创”发展,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体系,发展新型研发创新服务等内容。二是新生产模式,即推广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引领生产方式持续变革,包括大力发展智能工厂,推进网络协同制造,推广个性化定制,发展服务型制造等内容。三是新业态,即培育平台化服务新业态,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跃升,包括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产品服务,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等内容。四是新生态,即营造跨界融合新生态,提高行业融合创新能力,包括提升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创新跨界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智慧集群建设等内容。五是新管理模式,即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创新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包括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普及推广,持续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等内容。六是新产品,即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加快发展智能新产品,做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等内容。七是新基础,即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包括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发展核心工业软硬件,提升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逐步完善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内容。

  6大重点工程:围绕主要任务,设置的重点工程分别为制造业“双创”培育工程、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工程、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工程、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程、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5个方面保障措施:围绕保障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5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健全组织实施机制,二是加大财税金融支持,三是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四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编辑:刘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建材行业5项节能降碳技术拟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年版)》

4月30日,工信部公示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年版)》。

河南3家水泥企业拟入选省级绿色工厂名单

河南永安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天瑞集团禹州水泥有限公司、天瑞集团光山水泥有限公司拟入选河南省级绿色工厂名单。

4家水泥企业拟入选国家级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

水泥企业有4家入选,分别是:华新水泥(道县)有限公司、华新水泥(黄石)有限公司、吴忠赛马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冀东海天水泥闻喜有限责任公司。

拆二合一!江西于都南方万年青水泥将建6800t/d熟料生产线

江西于都南方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建一条68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

[视频]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 对全国水泥企业做出新指示

近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4.78
2024-05-10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10

青海省

¥ 416.22
2024-05-10

甘肃省

¥ 382.91
2024-05-10

陕西省

¥ 327.04
2024-05-10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10

云南省

¥ 310.87
2024-05-10

贵州省

¥ 312.57
2024-05-10

四川省

¥ 351.02
2024-05-10

重庆

¥ 331.21
2024-05-10

海南省

¥ 432.19
2024-05-1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10

广东省

¥ 312.82
2024-05-10

湖南省

¥ 316.08
2024-05-10

湖北省

¥ 309.90
2024-05-10

河南省

¥ 274.59
2024-05-10

山东省

¥ 319.18
2024-05-10

江西省

¥ 313.39
2024-05-10

福建省

¥ 303.10
2024-05-10

安徽省

¥ 314.72
2024-05-10

浙江省

¥ 332.74
2024-05-10

江苏省

¥ 299.83
2024-05-10

上海

¥ 317.73
2024-05-10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5-10

吉林省

¥ 358.29
2024-05-10

辽宁省

¥ 338.19
2024-05-10

内蒙古自治区

¥ 349.14
2024-05-10

山西省

¥ 315.61
2024-05-10

河北省

¥ 345.41
2024-05-10

天津

¥ 368.21
2024-05-10

北京

¥ 339.43
2024-05-11 17: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