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遇见“海螺朋友”

海螺集团 · 2025-07-31 10:54

在“一带一路”的光影中,海螺是一位穿越山海的建设者,更是一位结交朋友的好邻居。从东南亚到中亚,从村庄到城市,从工厂到校园,从家庭到文化,海螺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连接着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

海螺海外项目布点

在今天这个国际友谊日,让我们翻开海螺集团海外发展的故事剪影,不仅看到绿色工厂的轮廓、重要项目的坐标,更看见一个个温暖的名字。他们是我们的同事、学员、客户、家人,也是我们在世界各地遇见的“海螺朋友”。

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将海螺视为改变生活的起点。

耐心指导印尼籍员工学习操作

泰国海螺建材项目

有人在这里结识了伴侣,有人供出了孩子的学费,有人成为了家人眼中的“榜样”。在印尼南加海螺,曾靠打零工维生的扎维,如今已是机械维修骨干。在柬埔寨金边,起初连设备名称都听不懂的达拉,如今能熟练操作整套矿山设备,并能用中文与中方技术员沟通。而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项目上,一批本地青年从最初的语言障碍、技术生疏,到如今能登台介绍项目、管理生产、唱起《海螺之歌》,他们的成长也成为海螺故事中最真实的注脚。

技术进出口公司团队在海外项目现场

印尼海螺选送当地学生前往国内深造学习

“海螺不仅给了我一份工作,更让我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这是许多员工共同的心声。

文化交融,是友谊最动人的一面。

缅甸曼德勒海螺开展泼水节活动

中缅员工身着缅甸传统服饰“特敏”筒裙合影

印尼南加海螺积极参与当地活动

在印尼,海螺员工在斋月期间送上斋餐与祝福卡片,让本地同事感受到节日温情;在柬埔寨,员工家属走进工厂,孩子们兴奋地说“我长大也要来这里上班”;在缅甸,中缅员工穿上传统“特敏”筒裙合影,在端午节包粽子,在泼水节互送祝福。文化的碰撞,不再是障碍,而是一种彼此靠近的方式。

西巴项目当地居民载歌载舞庆祝项目投产

泰国海螺建材参与新春联欢晚会

北苏海螺举办迎新年文艺晚会

一位海外员工写道:“以前我们不了解彼此的节日,如今,我们会一起过节,一起庆祝生活。”

文化相融的印尼籍员工

海螺开展外籍职工家属进厂区活动

在人才培养方面,海螺始终将“本地人才成长”作为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海螺项目充分融入当地社会,推行本土化战略,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员工本土化率达到86%,带动就业岗位上万个,让建设成果更好惠及当地民众,造福当地人民,不断扩大“朋友圈”。

马德望海螺持续推进用工本土化

集团实施“丝路人才培养计划”,推动本地员工素质与国际接轨,为海外项目可持续发展注入人才动能。公司尊重当地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注重人文交流、构建文化互信。在缅甸,海螺联合当地孔子学院共建“海螺职工大学”,帮助员工学习中文与专业技术,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拓宽了青年人的成长路径。

乌兹别克斯坦本土技术骨干培训班

印尼区域外籍中层管理人员培训

他们曾踏上前往中国的求学与交流之路,在芜湖、宣城、南京等地,亲身感受到现代制造的澎湃脉动。他们走进实训工坊与产线车间,在课堂中认真学习汉语、管理知识和水泥技术。闲暇时,他们参观非遗工坊与博物馆,逐渐了解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

外籍员工来华培训参观展厅

一位学员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把学到的一切带回祖国,带回岗位。”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段技能的历练,更是一场跨越语言与文化的成长。

在项目之外,海螺也从未缺席社会责任。

缅甸海螺积极支援当地抗震救灾

海螺向受水灾群众捐赠赈灾物资

海螺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在缅甸、印尼等地修建多所乡村小学,为困难家庭孩子送去文具和学习用品,为村庄铺设通行道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公司员工踊跃为灾区捐款捐物、捐赠水泥修缮学校与基础设施,以实际行动温暖人心,树立“有担当、有温度”的中国企业形象。

西巴项目公司开展支教活动

印尼海螺组织开展儿童助学活动

邀请当地民众到西巴项目员工餐厅共进午餐

有人说,企业“走出去”的是一条条路线图。但对海螺来说,这些路线图背后,是一张张笑脸、一段段情谊。从工程协作到语言互学,从技能培训到家庭联结,海螺在全球建立起的不只是业务网络,更是一张真实而温暖的人际网络。

世界很大,但总有人与我们同行。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因为“海螺”而彼此结识,因合作而彼此信任。

国际友谊,不只是写在纸上的协议,而是一次次跨越山海的握手、一封封质朴的感谢信、一场场欢聚的节日庆典。

海螺走出去的不只是产品与技术,更是温度与情谊。

这,就是我们与世界交朋友的方式。

编辑:李彬恺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联系电话:0571-85871513,邮箱:news@ccement.com。

阅读榜

2025-08-01 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