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中国建材集团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列入国家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目录

日前,由中国建材集团组织推荐的《预烧成窑炉技术》、《水泥膜法富氧燃烧技术》、《陶瓷砖新型干法制粉短流程节水工艺》等列入科技部编制的《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清单(第一批)》和工信部、全国节水办等联合编制的《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第一批)》,也是建材行业唯一入选上述国家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目录的单位。 ......

  日前,由中国建材集团组织推荐的《预烧成窑炉技术》、《水泥膜法富氧燃烧技术》、《陶瓷砖新型干法制粉短流程节水工艺》等列入科技部编制的《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清单(第一批)》和工信部、全国节水办等联合编制的《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第一批)》,也是建材行业唯一入选上述国家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目录的单位。

  中国建材总院开发的《预烧成窑炉技术》、《水泥膜法富氧燃烧技术》、《水泥行业能源管理和控制系统》三项技术成果列入科技部编制的《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清单(第一批)》。其中作为973项目的技术成果,“预烧成窑炉技术”主要用于水泥生产线预分解窑的新线建设或对分解炉系统的技术改造,可以实现窑熟料产量大幅度提高、熟料烧成热耗下降、水泥熟料强度增加、窑尾废气浓度降低等,较传统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增加产量10%~20%,降低烧成热耗5%~10%,吨熟料减排CO215~31千克。“水泥膜法富氧燃烧技术”多用于现有预分解窑的技术改造,包括窑头、窑尾燃烧装置的改造,与采用传统空气相比,该技术可节约燃煤约5%~10%,吨熟料减排CO216~33千克;以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为例,每年生产300天计,吨熟料煤耗为111千克标煤,则全年可节约标煤0.8~1.7万吨,减排CO22.2~4.6万吨。“水泥行业能源管理和控制系统”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实现水泥生产及能源消耗精细化管理,从而提高生产过程能源效率,以5000吨/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为例,每年生产300天计,则年节约标煤1650~3300吨、电耗200~600万度,减排CO25100~10800吨。

  巨石集团的《玻璃纤维中水回用技术》和咸阳陶瓷院的《陶瓷砖新型干法制粉短流程节水工艺》入选工信部、全国节水办等联合编制的《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第一批)》。其中“玻璃纤维中水回用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回用玻璃纤维废水,该技术集成絮凝、气浮、MBR膜生物反应器、多级渗透处理、PLC自动控制等技术,预计2015年普及率达80%时,年节水量约760万m3。“陶瓷砖新型干法制粉短流程节水工艺”主要用于替代传统的高能耗湿法制备粉料工艺,与湿法制备粉料相比,节水效果可达70%。

  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高度重视建材行业传统产业的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作。在宋志平董事长、姚燕总经理的指导下,中国建材集团组织所属院所与企业协调配合,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积极开展建材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示范及推广应用,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创新成果,2013年中国建材集团消纳工业固体废弃物7300多万吨,水泥余热发电量约59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212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8万吨,有力的推动了集团的节能减排发展。

  中国建材集团公司将借助国家相关部委平台进一步加大项目成果的应用、推广,引领行业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转型升级,提升集团在行业中的创新主体作用和核心竞争力。

编辑:李芝禄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周育先:展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国企担当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更好应对风险挑战、把握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中国建材股份成功发行2024年首期科技创新可续期公司债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2024年首期科技创新可续期公司债,规模10亿元,期限2+N年,票面利率2.5%,创2023年来同类型债券利率最低,显示了公司运用债券市场支持创新驱动发展和资金渠道多元化的能力。

中国建材集团副总经理魏如山会晤霍尼韦尔中国区总裁余锋

中国建材集团副总经理魏如山与霍尼韦尔中国区总裁余锋会面,双方就科技创新、国际化及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交流,同意在更广泛领域深化合作,以支持中国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月球建房不是梦!水泥上太空可变得更坚固

地球上的水泥由于重力作用具有分层结构,而ISS缺乏重力,因此混合水泥的密度非常均匀,这意味着太空水泥更加坚固。

最大程度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问题,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两者要协同发力,发挥好积极财政政策扩需求、稳预期的作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13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13

青海省

¥ 416.22
2024-05-13

甘肃省

¥ 382.91
2024-05-13

陕西省

¥ 327.04
2024-05-13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13

云南省

¥ 310.87
2024-05-13

贵州省

¥ 312.57
2024-05-13

四川省

¥ 346.56
2024-05-13

重庆

¥ 331.21
2024-05-13

海南省

¥ 432.19
2024-05-13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13

广东省

¥ 312.75
2024-05-13

湖南省

¥ 316.12
2024-05-13

湖北省

¥ 309.91
2024-05-13

河南省

¥ 324.59
2024-05-13

山东省

¥ 319.18
2024-05-13

江西省

¥ 313.39
2024-05-13

福建省

¥ 303.10
2024-05-13

安徽省

¥ 314.72
2024-05-13

浙江省

¥ 325.87
2024-05-13

江苏省

¥ 299.83
2024-05-13

上海

¥ 317.73
2024-05-13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5-13

吉林省

¥ 358.29
2024-05-13

辽宁省

¥ 338.19
2024-05-13

内蒙古自治区

¥ 349.14
2024-05-13

山西省

¥ 314.58
2024-05-13

河北省

¥ 352.52
2024-05-13

天津

¥ 368.21
2024-05-13

北京

¥ 339.43
2024-05-14 16: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