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工信部: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深入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快重点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快重点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预计“十三五”期间,规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十三五”创建2121家绿色工厂、171家绿色园区、189家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开发2170种典型绿色设计产品,累计推广节能、节水、再制造、综合利用、中国RoHS等在内的绿色产品近2万种,完成了“千家绿色工厂、百家绿色园区、万种绿色产品”目标。

2020,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绿色制造工程成效显著。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速推进,建设366个绿色制造重点项目,辐射带动了各地区各行业绿色关键工艺技术创新,打造了一批绿色设计平台和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培育184家绿色制造供应商,为超过7000家企业提供服务,实施绿色改造项目8000余个,完成合同额近200亿元。绿色制造体系形成规模,工厂、产品、工业园区、供应链等领域绿色制造典型不断壮大。绿色标准化基础能力全面提高,全年支持绿色制造标准立项276项、报批135项,开展967个标准研究项目,陆续组建了一批重点行业标准化工作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健全。绿色制造国际合作日益深化,中欧绿色制造、中意能效提升、中韩绿色工业园区、中日RoHS等合作深入实施,绿色“一带一路”共建工作稳步推进。

绿色工业园区

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节能监察执法和节能诊断服务“双轮”驱动工业能效提升,“十三五”期间高耗能行业实现节能监察全覆盖,480余家节能服务公司在公益节能诊断服务工作中,为1.4万家企业提出节能改造建议。“十三五”前4年,规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7.5%。深入推动60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尾矿、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快向聚集化、规模化、高值化发展,培育672家废钢铁、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矿物油、废旧动力蓄电池等行业骨干企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快速提升。电器电子、汽车等产品有害物质管控取得成效,70%以上的电器电子重点产品已经达到管控要求,M1类乘用车铅使用量下降近50%,94%以上的车型可回收利用率达95%以上。

绿色技术装备供给能力大幅增强。先进适用的绿色技术装备在各行业、领域不断推广普及,部分技术装备已经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从行业角度来看,钢铁行业超高压煤气发电、烧结余热发电等技术普及度不断提高,二次能源自发电比例提升至50%;石化行业高效降膜式蒸发技术装备加快推广,单套装置传热效率提升30%;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普及率超过80%;陶瓷行业采用先切后磨的加工方式和高精度刮平定厚技术,减少70%磨头配置的同时降低板坯破损率;纺织行业通过推广小浴比染色技术,实现节水减排50%以上。从重点领域来看,高效电机及系统、变压器等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农村污水治理设备、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得到突破和推广,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市场份额逐步加大。

重点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进步明显。落实黄河流域、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着力解决重点行业、企业和区域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断升级优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区域绿色协同发展格局。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研究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工业绿色发展现状和问题。京津冀地区已探索形成了产业聚集发展的管理模式和有效途径,建立了以承德以尾矿为主、朔州以煤基固废为主等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跨区域协同发展典型模式,培育北京金隅、天津绿色再生、河北联鑫环保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3年累计利用工业固废约22亿吨,为解决首都砂石骨料短缺作出贡献。长江经济带沿线加快工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重庆、成都、武汉、盐城等地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企业绿色制造技术装备

“十三五”以来,工业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步伐加快,绿色增长新动能不断涌现,但与制造强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随着我国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工业绿色发展面临着新形势。高质量发展对工业绿色发展提出新任务。我国粗放发展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资源能源瓶颈日益凸显,石油、天然气等战略型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亟须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子。应对气候变化对工业低碳转型提出新要求。工业能否率先达峰将是我国兑现“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承诺的关键,工业领域亟须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强化管理等手段,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增长空间。全球绿色经济复苏趋势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深远影响,疫情后的绿色复苏也将形成新的合作和竞争格局,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时间窗口,进一步强化绿色竞争力,积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支撑我国经济绿色增长。

2021,深入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应坚持把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硬任务,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将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引向深入。

一是制定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部中心工作,深入剖析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明确任务和举措,编制好“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二是深入推进工业节能。把节能、提高能效放在推进能源革命的优先位置,持续完善工业节能法规制度。落实能耗“双控”政策,严控重化工业新增产能规模。对万家企业开展节能监察执法和节能诊断服务,积极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等活动,加快传统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抓好重点用能设备及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节能工作,实施变压器等专项能效提升计划,鼓励企业、园区建设绿色微电网。

三是大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深入实施京津冀工业节水、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转型提升等行动计划,制定实施黄河流域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发布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工业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深化电器电子、汽车产品等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着力强化二次资源对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加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动力电池等“城市矿山”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制定产品再制造管理办法,加强再制造产品评定和推广。

四是积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大力发展节能节水产品、环保装备、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积极打造绿色发展新动能。推行绿色设计,促进快递包装绿色发展,加大电器电子、汽车等产品有害物质管控。制定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突破一批绿色技术装备,培育一批环保装备、再生资源利用骨干企业,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工艺推广应用,为打赢攻坚战提供支撑。

五是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制定绿色制造体系管理办法,在各行业各地区全面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制定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达峰路线图。围绕工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低碳及绿色制造等领域制修订100项节能与绿色标准,培育150家绿色制造供应商。积极开展绿色制造国际合作,推进多边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基础。

编辑:敖思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建材行业5项节能降碳技术拟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年版)》

4月30日,工信部公示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年版)》。

河南3家水泥企业拟入选省级绿色工厂名单

河南永安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天瑞集团禹州水泥有限公司、天瑞集团光山水泥有限公司拟入选河南省级绿色工厂名单。

4家水泥企业拟入选国家级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

水泥企业有4家入选,分别是:华新水泥(道县)有限公司、华新水泥(黄石)有限公司、吴忠赛马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冀东海天水泥闻喜有限责任公司。

走进绿色工厂 | 中国建材股份引领绿色发展新篇章

下一步,中国建材股份各级企业将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中国建材“材料创造美好世界”企业使命,进一步复绿扩绿增绿,积极开展绿色工厂和生态厂区建设,建设花园工厂、美丽工厂,促进企业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拆二合一!江西于都南方万年青水泥将建6800t/d熟料生产线

江西于都南方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建一条68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14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14

青海省

¥ 416.22
2024-05-14

甘肃省

¥ 382.91
2024-05-14

陕西省

¥ 327.04
2024-05-14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14

云南省

¥ 310.87
2024-05-14

贵州省

¥ 312.57
2024-05-14

四川省

¥ 346.56
2024-05-14

重庆

¥ 331.21
2024-05-14

海南省

¥ 432.19
2024-05-14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14

广东省

¥ 312.75
2024-05-14

湖南省

¥ 316.12
2024-05-14

湖北省

¥ 309.91
2024-05-14

河南省

¥ 324.59
2024-05-14

山东省

¥ 319.18
2024-05-14

江西省

¥ 313.39
2024-05-14

福建省

¥ 303.10
2024-05-14

安徽省

¥ 314.72
2024-05-14

浙江省

¥ 325.87
2024-05-14

江苏省

¥ 298.89
2024-05-14

上海

¥ 317.73
2024-05-14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5-14

吉林省

¥ 358.29
2024-05-14

辽宁省

¥ 338.19
2024-05-14

内蒙古自治区

¥ 353.34
2024-05-14

山西省

¥ 314.58
2024-05-14

河北省

¥ 352.52
2024-05-14

天津

¥ 368.21
2024-05-14

北京

¥ 339.43
2024-05-15 09: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