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原创]延长建筑寿命=减碳 机制砂石亟需高质量发展

2021/03/30 15:08 来源: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

从某种程度上讲,作为全社会最重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提升建筑物使用寿命是建筑业最大的减排,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全局角度,做好政策制定、工程设计、建筑施工、建材质量等相关工作,机制砂石作为影响建筑物质量的关键因素,加速行业升级已是必然。......

碳减排,是实现可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一环。

世界银行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到2030年前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70%的减排潜力在建筑节能方面,而中国的房地产建筑业消耗了中国社会总能耗的40%以上。数据显示,全球碳排放量的19.9%来自中国,而中国的碳排放量40%来自于房地产建筑业,相当于全世界8%的碳排放量来自于中国的房地产建筑业。

建筑业碳排放来自于建筑物从建设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建筑材料、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使用等各个方面,其中建筑材料的使用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整体排放量也极为巨大。

根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近期发布的《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碳排放报告(2020年度)》,经初步核算,中国建筑材料工业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14.8亿吨,比上年上升2.7%,建材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上年上升0.2%,比2005年下降73.8%。其中,燃料燃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同比上升0.7%,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碳酸盐原料分解)二氧化碳同比上升4.1%。水泥、石灰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位居建材行业前两位。

因此如何用更少的建筑材料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变得尤为关键,而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房屋质量,及避免大拆大建。

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杜绝大拆大建势在必行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1987)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确定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但是实际上我国城市建筑寿命低于50年的情况相当普遍。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

国内建筑物大多“短命”原因是多方面的。

改革开房之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物资紧缺,导致建筑施工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投入低、质量差的问题,进而影响建筑品质和使用寿命。同时,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快速发展,住房需求压力较大,部分地区发展过快,追求速度忽略质量也是导致建筑质量较低的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业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也包括城市建设初期,缺乏合理规划的问题,一些房子建在不适宜的地方又或者占据了交通和公共设施用地,最终不得不拆除。

有建筑业人士曾明确指出,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它是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的综合反映。有的开发商盲目崇洋媚外,不考虑中国国情和民族习惯,致使很多建筑怪胎在中国诞生。一些建筑通风、采光、隔声、保温、隔热等物理性能差,不仅浪费能源,而且居住环境不健康、不舒适,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理念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些都是影响建筑寿命的致命因素。

建筑工程本身也可能存在质量问题。一方面,施工质量差或因赶工期而产生的‘三边工程(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违背基本建设程序势必缩短建筑使用寿命。另外,从施工单位来说,施工人员大都是民工出身,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仅凭一些原始的经验去施工,再加上房地产开发商对施工单位过分压低价格,致使施工单位偷工减料,这种情况下工程质量很难保证。

除上述原因以外,监管不严,质量追责不到位,建筑材料质量差异等等也是导致国内建筑使用寿命偏低的重要原因。

从某种角度来讲,缺乏必要性的房屋拆建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也加剧了建筑业碳排放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即便其他工业排放环节做了大量的碳减排工作也难以填补建筑业的损伤。

想要从本质上提高建筑质量,避免大拆大建,并非易事。一方面需要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意识,全面提升建筑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对应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加强监管力度和绝过度开发;此外,还需要在建筑材料、工程设计、施工养护等方面同步推进,才能更好的提升建筑质量,减少建筑业碳排放。 

机制砂石骨料 生于斯也应成于斯

砂石是混凝土中占比最大的质料之一,主要起到骨架作用,用来稳固混凝土的体积,同时克制紧缩,防备开裂,在修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砂石分为天然砂石和机制砂石,天然砂石通常是直接开采自然砂石资源颠末筛分而得,机制砂石则是通过开采矿山并对矿石颠末破裂、筛分、整形等加工历程而得到。

相比之下,天然砂石特别是河道砂石具备良好的粒型和颗粒级配且硬度高,较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建筑用砂石骨料的首选材料,但是近年来由于天然砂石日益枯竭和限采力度不断加大,优质天然砂石日益紧缺,机制砂石正在逐步成为建筑用砂石的主要来源。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天然砂石需求量约为47亿吨,占比接近25%;而机制砂石需求量约为141亿吨,占比超过75%。

一般而言,机制砂表面粗糙,粘结力远大于自然砂石,并有石粉填充骨料空隙,可增加混凝土内部的密实性。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在10%左右,在配置普通混凝土和高强度混凝土时均可采用机制砂,如果能够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和配合比,可在保证混凝土本身性质的前提下,保证混凝土的可泵性和强度。

不过,由于机制砂石行业发展较为粗放,一段时间以来小规模作坊式生产情况较为盛行,国内机制砂石质量参差不齐,进而影响混凝土性能和建筑物使用寿命。

为此,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应急部、市场监管总局、国铁集团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机制砂的发展。

意见指出,到2025年,要形成较为完善合理的机制砂石供应保障体系,产品质量符合GB/T 14684《建设用砂》等有关要求,年产1000万吨及以上的超大型机制砂石企业产能占比达到40%,利用尾矿、废石、建筑垃圾等生产的机制砂石占比要明显提高。

在天然砂石枯竭背景下,机制砂石肩负起历史重任,而作为建筑用砂石骨料的“主力军”,提升机制砂石质量,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也是势在必行。

近年来,根据相关政策,推进绿色安全发展、实现智能制造、加速产业整合、严格质量控制已经成为机制砂石行业转型升级的重头戏。

中国砂石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有开采权的砂石企业5.6万多家。近年来,为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各地政府陆续出台政策,关闭和淘汰落后传统的砂石企业,2017年底,全国砂石企业减少到1.7万多家,2018年关闭的企业更多。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300多家集矿山开采、加工、储运高度集成化、自动化、规模化的现代化机制砂石企业。有的企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企业延伸产业链,已形成集矿山开采、砂石骨料、混凝土、物流和树木种植等一体化的企业集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国内大型水泥企业正在大规模涉足机制砂石行业,中建材、红狮集团、葛洲坝等大型建材集团已经明确将砂石骨料作为发展重点领域。凭借资源、资金、技术及产业链优势,水泥企业的进入,有望加快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从某种程度上讲,作为全社会最重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提升建筑物使用寿命是建筑业最大的减排,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全局角度,做好政策制定、工程设计、建筑施工、建材质量等相关工作,机制砂石作为影响建筑物质量的关键因素,加速行业升级已是必然。

砂石骨料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质量,从而一定程度上对碳排放产生影响。为此,2021年4月20-21日,中国水泥网将在杭州举办 以“同使命·谋创新·共发展”为主题的“2021中国水泥产业峰会暨T0P100颁奖典礼” ,共同探讨碳排放未来的的发展及方向。

编辑:崔志敏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福建省建筑材料产业链大会召开:推动绿色转型,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福建省建筑材料产业链大会聚焦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探讨产业链协同、技术创新和环保治理。会议旨在搭建行业对话平台,推动砂石及相关建材行业的高效、科技和高质量发展,同时进行了供需对接和优秀企业表彰活动。

2024-05-02 砂石 水泥 混凝土

中国能建易普力禹州分公司:智慧化绿色矿山建设,守护绿水青山

中国能建易普力禹州分公司致力于打造绿色矿山,采用智能技术实现绿色开采和生态修复,使用环保设备降低粉尘排放,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循环利用,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司计划进一步升级全产业链智慧化,淘汰落后工艺,减少碳排放,努力成为绿色矿山运营的行业标杆。

2024年4月全国各地区P.O42.5散装水泥均价一览

据中国水泥网行情数据消息,2024年4月全国P.O42.5散装水泥均价为323.70元/吨。

[调研]水泥企业最新调研纪要(4.30)

4月中旬前后,长三角地区大面积推涨水泥价格,实际落实情况如何?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对浙江、江苏部分水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具体情况,主要内容如下......

2024-04-30 原创 企业情况

宁夏矿产资源改革:全面实行净矿出让,强化市场配置作用

宁夏推出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实行全部矿种净矿出让,矿业权出让全面竞争方式,调整出让登记权限,强化矿业权准入条件,并放宽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延续、变更限制,旨在发挥市场作用,保障资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4-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1.44
2024-04-30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4-30

青海省

¥ 416.22
2024-04-30

甘肃省

¥ 382.91
2024-04-30

陕西省

¥ 327.04
2024-04-30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4-30

云南省

¥ 312.39
2024-04-30

贵州省

¥ 312.57
2024-04-30

四川省

¥ 352.34
2024-04-30

重庆

¥ 331.21
2024-04-30

海南省

¥ 432.19
2024-04-3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4-30

广东省

¥ 324.44
2024-04-30

湖南省

¥ 316.08
2024-04-30

湖北省

¥ 319.39
2024-04-30

河南省

¥ 282.33
2024-04-30

山东省

¥ 321.62
2024-04-30

江西省

¥ 317.07
2024-04-30

福建省

¥ 303.10
2024-04-30

安徽省

¥ 313.99
2024-04-30

浙江省

¥ 332.74
2024-04-30

江苏省

¥ 309.21
2024-04-30

上海

¥ 332.73
2024-04-30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4-30

吉林省

¥ 358.29
2024-04-30

辽宁省

¥ 324.97
2024-04-30

内蒙古自治区

¥ 337.13
2024-04-30

山西省

¥ 315.65
2024-04-30

河北省

¥ 342.12
2024-04-30

天津

¥ 368.21
2024-04-30

北京

¥ 339.43
2024-05-03 21: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