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改善产业发展环境迈向低碳绿色之路

2011/04/26 00:00 来源:韩先福

......



北京新奥混凝土有限公司 董事长 韩先福

  笔者从事混凝土行业近30年,亲身经历并亲眼见证了中国混凝土产业从现场搅拌到预拌混凝土的发展过程。回顾混凝土产业的历史,分析其现状并展望未来,自己做了一些思考。

  提及混凝土,多数人并不陌生,但细细琢磨,很多人会发现,对它的了解不过仅限于是“傻大黑粗”的一种材料而已。对于混凝土到底是什么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对生态环境改善能起到什么作用,恐怕深入分析的人并不多。正如许多行业外人士从未想过混凝土与水泥的区别一样,作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材料,混凝土的研发与生产、性能与质量,它对现代生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甚至对整个工业文明的巨大贡献,被人们无意间忽视了。

  如果说现代化是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具体体现,那混凝土正是城市和工业的骨架,它对全世界人文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影响。例如,我们脚下的地面与置身其中的高楼大厦,还有机场、码头、铁路、公路、桥梁、电站、油田、工厂、国防工程等等,这一切的建成都离不开混凝土。现代社会中,城市中的各类建筑物与构筑物都是用混凝土堆积起来的,按照结构体积计算,80%以上材料都由混凝土构成,它已经在宏观与细节上,深入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

  举一个最直接的例子。房产是中国家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能拥有自己的住房,每个家庭都希望房产能一代代传承下去,但如何了解房屋能安全居住多少年?在建房过程中使用的混凝土对房子寿命有怎样的影响?见诸报端的“楼歪歪”“楼倒倒”与混凝土的偷工减料、假冒伪劣又有怎样的关系?……混凝土与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要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确保居住与生活安全,就有必要了解混凝土,关注这个产业的发展。

  应从能源、资源及社会文明的高度审视混凝土产业混凝土以其良好的抗水性、优越的可塑性、优良的耐火性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性而成为目前全世界用量最大和使用范围最广的材料。在今后几十年以及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仍将会是最重要的工程结构材料之一,尤其对于处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工业化加速推进、城市化方兴未艾,基建规模将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混凝土产业的重要性正在凸现。资料表明,我国大规模建设期至少还要持续30年左右,预计建设高峰期在2020年左右出现,未来30年我国需要建设的房屋总面积将达600亿~700亿平方米,混凝土这一传统而基础的产业,必定会迎来新的巨大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是科学和技术的时代,任何产业都会受到新科技革命的冲击和影响。加之资源与能源日渐匮乏,环境承载力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混凝土作为对人类社会影响力巨大的传统材料,更不可能一直“简单生产、粗放发展”下去。受新材料技术中结构材料复合化和绿色技术的影响,混凝土材料必将朝着高性能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产业的所有从业者、甚至包括政府和普通民众,在迎接发展浪潮之前,都应该从新的高度,重新审视混凝土产业,思考它的发展方向。

  (一)在能源、资源和环境成为世界性问题的今天,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果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我们应站在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环境的高度思考混凝土产业的发展。

  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生产方法,随着混凝土需求的急剧增长和废旧混凝土的大量产生,由此引发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将日益严重。在传统工艺下,水泥是生产混凝土的重要原料,每生产1亿立方米混凝土需使用水泥0.35亿吨。但水泥生产本身会造成严重污染,每1亿吨水泥消耗石灰石0.6亿吨,排放二氧化碳约1亿吨,目前在水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已占地球人为碳排放总量的5%,此外还会产生大量的硫化物、氮化物和其他有害气体和粉尘。在混凝土中比例最高的骨料虽分布较广,但由于长年开采,已经开始出现砂石料资源难以为继的问题,其中,有工业价值的石灰石仅可维持开采30~40年。这还不包括天然材料的大量开采所造成水土流失和自然景观恶化问题。尽管欧美的水泥工业已通过生产过程的改进,成功地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减少或消除混凝土的碳足迹需要从业者更多的努力。

  这一现状完全可以通过科技进步来改变。自19世纪初硅酸盐水泥问世以来,混凝土材料的配方一直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致力于打造个性化的混凝土产品,其中环保性能成为重要指标之一。一些研究者更是雄心勃勃地提出,要以零碳生产或是碳负性的新型混凝土材料完全取代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硅酸盐水泥,后者正是导致环境污染的祸首。根据研究人员的计划,未来的混凝土可以捕捉乃至永久隔离废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通过现代工艺和技术,混凝土产业完全可以做到“绿色”,既能减少对地球环境的负荷,又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为人类构造舒适环境。而且,绿色混凝土具有比传统混凝土更高的强度和耐久性。

  例如,现代技术可以使混凝土生产实现非再生资源的可循环使用和有害物质的最低排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固体垃圾再利用率都达到100%;低碳技术可使每立方米混凝土减少碳排放100~200公斤,以我国2010年混凝土年总产量45亿立方米计算,25%的混凝土采用现代技术生产每年可以减少1.8亿吨左右的碳排放;使用工业废料(如煤热电厂排放的粉煤灰、炼钢厂排放的粒化高炉矿渣、生产硅金属排放的硅灰等)部分代替水泥,以及使用由工业和建筑垃圾制成的再生骨料替代天然砂石料(占混凝土重量80%左右),通过这些技术生产的绿色混凝土既改善了性能(如强度和耐久性),又可消除工业废料对环境的危害,相应减少水泥生产的能耗与污染,有效地保护了环境。混凝土原料和成品的输送都离不开交通运输,2010年我国与混凝土相关的物流量达到202.5亿吨以上(混凝土原料物流为2.15吨/立方米,成品物流为2.35吨/立方米,以年产量45亿立方米计),通过优化混凝土产业物流,可大大缓解国家交通资源紧张的状况。

  通过以上的简单对比和分析不难看出,混凝土的生产与资源和能源密切相关,而采用不同工艺技术对资源、能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则有天壤之别。

  (二)应从减少社会财富浪费、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高度,思考混凝土产业的发展。

  混凝土是具有生命属性的,产品本身的寿命,完全可以达到或超过100年甚至可达200年、300年之久。但同样是由混凝土浇注的建筑物,有些生命长度可以达到一二百年,如18世纪英国海港中的埃迪斯顿灯塔,在海浪中使用百余年;甚至屹立千年的古罗马万神殿和我国的长城,也是由胶凝材料砌筑。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现代的建筑物(比如普通的住宅)却因为种种原因,生命长度只是50年左右甚至更短,反差之大,发人深省。

  不论是作为公共产品还是私有财产,这两种不同生命长度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可谓判若云泥。虽然,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寿命并不完全由混凝土决定,但从理论上讲,混凝土本身的耐久性是影响其寿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混凝土的耐久性与科学技术水平、生产控制及管理水平、政府的管理和引导水平等因素有关,通过设置科学的标准并严格监控来提高混凝土质量,延长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生命长度,减少的不仅是重建费用,更减少了能源和资源方面的消耗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各阶层对建筑物的需求也在升级。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居有定所的目标达到后,人们会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所以,具有较强安全可靠性、高度节能环保性、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体健康的建筑物会成为需求的主流。这一需求,完全可以通过绿色化、智能化的混凝土产品来满足。运用现代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有机结合,高速、快捷传输各种信息,普通消费者在家中可以随时查询建筑物的混凝土质量控制状况,可以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高品质、绿色化、智能化的混凝土产业,相当于增加了社会财富,提升了生活质量和文明水平。所以,我们的行业和政府及社会有必要站在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高度,关注混凝土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混凝土虽然是一个传统产业,但是通过创新思路、转变理念,通过现代技术和工艺,完全可以赋予混凝土产品以高科技水平、高文化含量、高品质?长寿命的特性,通过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将给整条产业链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混凝土产业完全可以同时也必须走低碳、绿色、节约能源与节约资源的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混凝土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混凝土产业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大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不可否认,在新世纪最初的10年里,混凝土产业在强?劲市场需求的拉动下飞速发展,这10年可谓发展最快、发展质量最高、发展成就最大的10年。但是,从战略的高度看,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目前我国混凝土产业的发展现状依旧不容乐观,低端重复建设严重,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比如,2010年我国混凝土及其制品的市场总量约达1.5万亿元以上,如此巨大的一个产业,却没有产业规划,其发展之分散与盲目可见一斑。

  而混凝土产业的低端无序发展,造成最直接的不良后果就是质量事故频发、建筑寿命过短。如上文所述,混凝土是我国最主要的建筑结构材料之一,一般用于建筑的承重部位,如果使用混凝土的强度不足或耐久性差,很可能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安全隐患,严重的会导致整座建筑倒塌。

  近年来,我国由于混凝土质量不过关而引发的建筑安全事故和纠纷时有发生。如2009年8月,北京首个“两限房”项目西三旗某小区爆出“墙脆脆”问题,部分房屋阳台质量不合格,“碎墙块用手一捏便成散沙状”,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员未按照混凝土配比要求进行搅拌,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而2010年8月北京大兴区一处在建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因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被迫停工停售,并拆除了其中6栋楼房。作为首都的北京尚且如此,全国其他地方的建筑安全状况就更不容乐观了,我国每年因混凝土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Page]

  目前,影响我国混凝土产业提升整体水平、进一步向高端发展的因素很多,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混凝土生产企业多,但规模普遍偏小、集中度低,非理性竞争愈演愈烈。

  目前,我国混凝土市场消费需求旺盛,这一产业中的多数企业或多或少都能盈利,这就为众多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工业普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有5000多家预拌混凝土企业,但截至2009年,还没有一个独立法人企业年销售预拌混凝土达到1800万立方米(即占全国混凝土年产量的千分之五),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是个不争的事实。产业集中度低对整个行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很大的障碍,使得我国混凝土产业产能低下,而产能低下和生产过度分散势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产业技术创新和降低运营成本。

  另外,众多企业分散在全国各地,其中有国有、民营,国有企业有的隶属中央、有的则隶属地方各级政府,每个企业有自己不同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相互争资源、争原料、争运输、争市场,行业内恶性竞争严重,各地“诸侯”混战,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在所难免,造成整个市场贸易秩序混乱,产品价格逐渐降低,行业利润向亏损的边缘滑落,产品质量和性能难以得到保证,这些都妨碍了行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可以说,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不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无序竞争等状况已严重制约了我国混凝土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混凝土产量高,但商品化、专业化程度过低。

  应用和发展预拌混凝土,对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速度、保护施工环境起着有效和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的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上海、常州等地,随后,由于建设的需要和政府的支持,东中部城市预拌混凝土发展较快,每年以约15%的幅度递增。但在西部地区,预拌混凝土的发展还有待时日。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混凝土总产量约为45亿立方米,其中预拌混凝土总量约10.8亿立方米,占全部混凝土产量的24%,而美国预拌混凝土占所使用混凝土产量的84%,瑞典的比例为83%,紧随其后的为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在80%以上。

  预拌混凝土的使用情况是反映一个国家建筑工业化和施工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混凝土商品化程度低,反映出的是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目前,我国近八成混凝土是由无专业资质企业或建筑施工企业自拌生产的,这些企业相对来说环保等级低、精细化水平不高,既造成设备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粉尘和噪音污染等问题,同时,管理混乱的施工现场、非专业人员的操作都难以保障混凝土产品和工程建设的质量。而大多数小企业和少数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没有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只贪图眼前利益,缺乏提高产品质量的压力和动力,难以满足建筑结构和工程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也制约了混凝土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资质条件太宽、准入门槛过低,资质审查标准不科学,政府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监督。

  近年来,混凝土行业发展快速且效益好,一些地方和部门错误地认为混凝土生产上马简单,来钱快,便放手发展。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也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随意增设搅拌站点。目前,我国混凝土行业准入制度不完善、进入门槛过低,对进入这一行业的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资质审查标准,于是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较高利润率的驱动下,大量资金进入混凝土行业,企业管理粗放,缺乏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造成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严重问题,导致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质量难以达标,而技术含量高的优质产品却少有人能生产。

  而负责对混凝土专业企业进行资质管理的部门,只对固定资产、注册资金和从业人员等作出较为简单的规定,无法有效监控产品的生产过程,只能通过资料审查、现场抽查等方式进行管理,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混凝土市场需求,对保证产品质量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部分地方行业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严重阻碍了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企业科研资金投入普遍不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广缺乏力度,人才梯队建设受限,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混凝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高速铁路、机场、海港码头等大型项目很多要求强度C60以上、使用寿命100年以上的高性能混凝土,类似产品将越来越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但是,目前我国混凝土企业科研资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薄弱、专业人才缺乏,对高强度、高性能及其他特殊混凝土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如上文所述,我国混凝土企业大多规模小、本身财力有限,大部分企业没有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既难以自主创新,对新技术、新材料又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消化能力,生产存在着低水平、低层次、无特色、同质化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高科技含量混凝土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有的混凝土企业,缺乏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经验更是无从谈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科技创新。加之很多企业目光较短,不是通过研发、采用新技术培育企业实实在在的竞争力,而将资金用于低成本扩张上,以低价、垫资抢占市场份额,所谓的技术质量控制不过是靠道听途说获得,不仅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而且已对正常的市场秩序形成干扰,造成低端粗放发展的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我国混凝土产业发展分散和粗放,造成产业整体水平不高,导致混凝土产品质量和建筑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带来的环境影响也颇为严重。混凝土这一重要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与我国当下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相比照已远远落后了。因此,优化混凝土产业资源配置、改变产业的发展环境、加大科研投入、增强创新能力、加大技术储备等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Page]

  促进混凝土产业健康发展,应抓紧制定产业规划和加强政府监管作为从业者,应该创新思路、转变发展理念,从节约资源能源和提升社会文明的高度来推进产业发展;从政府层面来讲,应给予更多的重视与关注,从强化专业化生产和加强政府监管两个关键环节下手,推动混凝土产业健康发展。

  第一,在宏观经济层面,应该把混凝土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给予高度重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并单独纳入国家统计口径。

  目前,我国混凝土市场规模达到每年1.5万亿元以上,国内像这样的产业并不多,而这样的传统产业更少,对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国家有必要重视其发展,将混凝土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从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阶段、混凝土产业的特征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来看,由国家制定产业规划、出台相关政策、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已经是当务之急。

  首先,在当前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处在城市化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对混凝土的需求量很大,如果任凭眼下混凝土产业无序发展的状况持续下去,必将影响建设目标的实现。因为,一方面,混凝土质量是建筑工程质量的保证,恶性竞争诱发的价格战会引发混凝土质量滑坡,任何一个搅拌站的质量失控都将对基建造成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砂石资源日渐稀缺、水泥价格上涨,混凝土的原材料储备已经上升到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高度,有关部门和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应制订产业规划,并根据规划控制水泥、砂石资源,保证原材料的战略储备和混凝土的生产、供应能力。

  其次,就混凝土产业的特征而言,它既属于制造业又属于建筑业,因其不可存储性带来的不可异地贸易性,使得一地行业竞争的剩余产品不能通过市场贸易手段直接销售至异地市场,因此,市场机制在调节其发展方面并不是很有效,如果缺乏必要的产业规划,混凝土产业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的困境,所以必须引入适度的政府调控以遏制恶性竞争。

  最后,混凝土产业还存在企业小而散、市场混乱无序、管理和服务水平低以及行业自律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缓解各方矛盾,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行的,必须依靠政府的积极介入,由行业主管部门制订产业规划、加大管理力度,促进混凝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建立行业职业资格制度,制定科学具体的企业资质标准,提高准入门槛;鼓励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打造行业龙头企业。

  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在混凝土市场需求量上升的情况下,各地无数小企业、搅拌站纷纷上马,只顾短期利益,造成了当前我国混凝土生产企业规模小、缺乏资质、技术装备落后、专业化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产能过剩与市场秩序混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已经成为制约产业整体水平提升的最大障碍。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控,混凝土产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要改变这一现状,推进产业健康发展,必须严格控制增量、抑制产能过剩。应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由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科学而具体的企业资质标准(如注册资本、人员、设备、混凝土专项试验室等),对混凝土生产的相关指标,如工艺与装备、能源消耗、物耗、环境保护、质量保证体系、生产管理、企业生产集中度等做出尽可能详尽而科学的规定,严格新建项目监督监管,以便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明确规定非专业企业不能从事混凝土生产和经营,施工单位不得购买没有专业资质证书企业生产的预拌混凝土,改变目前分散混乱的发展格局。

  同时,国家应鼓励兼并重组,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引领行业企业合并、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的整合,尽快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优化产能存量和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产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打造行业龙头企业。

  第三,明确管理部门法律责任,强化行业协会作用。

  从职责划分看,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科技部、环保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统计局等部委都可以积极探索混凝土产业的管理办法,从规划、价格、宏观调控、质量监督管理、能耗物耗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强对混凝土产业的规范管理、促进混凝土行业的健康发展。

  行业协会介于政府与混凝土生产经营企业之间,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应赋予行业协会更多的行业协调职能。当前,应注意完善混凝土行业协会的功能并强化其作用,通过行业协会落实行业政策,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自律性管理规定和职业道德准则,有助于协助会员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运行和产品质量水平,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提升社会诚信度,最终促进混凝土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四,发展和使用信息监管技术,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普及,为混凝土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将成为混凝土企业生产管理的趋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大型设备的不断增加,要求企业必须依靠现代科技装备、采取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的生产指挥。利用现代信息监管技术,可以实时监控整个生产作业过程的各个环节,将不同工区、不同作业场地及工作完成的质量与效果尽收眼底,并且可以对超限数据自动发出预警,不仅可以提高生产管理效率,也最大限度降低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重要保证。对于网络状况不佳的场地,在混凝土生产全过程中可以采用“数字黑匣子”等综合技术,自动完整地将全部原始生产数据存储在质量监控平台“黑匣子”中备查,逐步采取远程自动监督系统,进行常态和动态监控。

  混凝土已经是工业社会和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民生建筑安全、包括军事工程在内的重点工程安全,也涉及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关系到未来的社会发展成本。所以,不论是这一产业的从业者,还是政府有关部门,都应该从新的高度重视混凝土产业并规划其发展。通过上文所述的相关措施,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我国混凝土生产质量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效益和深远的积极影响。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2024-04-26 全国及六大区域水泥、熟料库存情况统计

2024-04-26 全国及六大区域水泥、熟料库存情况统计

2024-04-29 行业数据 原创

水泥&建筑钢材市场监测周报-2024年第15期

水泥&建筑钢材市场监测周报-2024年第15期

2024年1~3月固定资产及房地产投资相关数据统计

2024年1~3月固定资产及房地产投资相关数据统计

2024年1~3月进口熟料来源统计(按国别)

2024年1~3月进口熟料来源统计(按国别)

2024-04-19 全国及六大区域水泥、熟料库存情况统计

2024-04-19 全国及六大区域水泥、熟料库存情况统计

2024-04-22 行业数据 原创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4-2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1.44
2024-04-29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4-29

青海省

¥ 416.22
2024-04-29

甘肃省

¥ 382.91
2024-04-29

陕西省

¥ 306.73
2024-04-29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4-29

云南省

¥ 312.85
2024-04-29

贵州省

¥ 312.57
2024-04-29

四川省

¥ 352.34
2024-04-29

重庆

¥ 328.95
2024-04-29

海南省

¥ 432.19
2024-04-29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05.45
2024-04-29

广东省

¥ 324.44
2024-04-29

湖南省

¥ 316.08
2024-04-29

湖北省

¥ 319.39
2024-04-29

河南省

¥ 282.33
2024-04-29

山东省

¥ 321.62
2024-04-29

江西省

¥ 317.07
2024-04-29

福建省

¥ 303.10
2024-04-29

安徽省

¥ 313.99
2024-04-29

浙江省

¥ 342.2
2024-04-29

江苏省

¥ 309.21
2024-04-29

上海

¥ 332.73
2024-04-29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4-29

吉林省

¥ 358.29
2024-04-29

辽宁省

¥ 324.97
2024-04-29

内蒙古自治区

¥ 337.13
2024-04-29

山西省

¥ 315.65
2024-04-29

河北省

¥ 342.12
2024-04-29

天津

¥ 338.21
2024-04-29

北京

¥ 339.43
2024-04-30 0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