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商品混凝土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2/04/18 00:00 来源:网络转载

......

  1  现阶段商品混凝土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商品混凝土的运行模式是为解决大工程施工速度问题,在混凝土现场搅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混凝土使用方(土建方) 与选定的混凝土提供方(生产方) 签订供需合同后,由混凝土生产方提供符合使用方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在工程监理方的监理下,由土建方浇注混凝土,完成该工程的混凝土工程。整个混凝土施工过程在合同制约下由混凝土提供、使用双方相互协作、各负其责,保证混凝土工程按要求完成。

  1.1  商品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问题

  一是混凝土的离析泌水。新拌混凝土是由水泥、砂子、石子和水等密度、形态各不相同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制成的,在运输、浇注的过程中其均一性难以维持,各种材料容易发生分离,造成混合物不均匀并失去连续性。混凝土拌合物经浇注、振捣后,在凝结、硬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粒状材料的下沉部分拌合水上浮至混凝土表面,出现泌水现象。它除了对混凝土表面造成危害外,还会对混凝土内部结构及性能产生危害,如影响混凝土的致密性、骨料的界面强度以及混凝土与钢筋间的握裹力等,引起混凝土的沉降导致混凝土产生塑性裂纹,降低水泥石的强度。

  造成混凝土泌水的原因很多,如水泥的品种和颗粒级配以及混凝土拌合物的单位用水量、水灰比和砂率对混凝土的泌水都有很大影响,同时,混凝土的运输距离、搅拌时间以及浇注和振动方式等也会导致混凝土的离析泌水。

  二是混凝土的开裂。混凝土中所含水分的改变、水泥水化、温度变化都会引起混凝土的体积变化。混凝土体积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混凝土凝结硬化前的塑性收缩及因水泥水化热和混凝土浇注温度高引起的混凝土塑性膨胀; 二是凝结硬化后混凝土湿度梯度和温度梯度过大引起的体积变化(收缩) 。由于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抗拉能力远低于它所能承受的抗压能力,混凝土处于受拉状态时更易开裂。因此,凝结硬化前塑性收缩、凝结硬化后温度应力引起混凝土受拉和水分变化产生湿度梯度引起干缩都可能造成混凝土的开裂。

  混凝土的开裂与所用原材料、配合比以及施工、养护管理等都有关系。

  三是混凝土的强度低,不能达到设计强度等级要求。

  无论哪种混凝土质量事故,往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很难界定混凝土质量事故的主要责任人。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由两家互不关联的企业分别完成,一旦出现质量事故,混凝土生产、施工单位相互推诿、扯皮,企业将大量精力花在解决工程事故上,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资源浪费,工程成本上升,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2  现行商品混凝土运行模式的不合理性

  在实行商品混凝土前,土建工程的混凝土采用现场搅拌工艺。土建工程量的增多,混凝土现场搅拌工艺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劳动强度大、工程质量难以保证、施工速度慢、污染严重等,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建筑业的需要,因此,商品混凝土应运而生。混凝土的搅拌游离于土建工程施工单位之外,很好地解决了混凝土现场搅拌的诸多问题。混凝土的施工依然由土建施工单位来完成,这是由人们当时的认识决定的: 一方面,商品混凝土的产生只是为了解决混凝土现场搅拌暴露出来的问题; 另一方面,普通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在技术上已经成熟。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商品混凝土不再是水泥、砂、石子与水的简单混合。混凝土由过去简单的四组分发展为五组分、六组分。掺合料、外加剂等成为混凝土常用原材料后,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同时,土建工程对商品混凝土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疑提高了对商品混凝土生产和施工的要求。生产和施工的混凝土不再是以前的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通混凝土,原先混凝土生产、施工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一种技术平衡被打破,混凝土运行模式暴露出不足的地方,表现为混凝土质量事故的频频发生,且难以明确事故的主要责任人。事故频发的本质是现代混凝土技术的提高导致混凝土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化,人们对新的混凝土性能还没有完全认识,混凝土施工技术相对滞后于现代混凝土技术及发展。

  2  新的商品混凝土运行模式的提出

  针对商品混凝土的改革,王定才提出了“粉磨搅拌一体化”,即以水泥混凝土的最终应用---混凝土功能要求为目标,以外加剂为核心技术,以粉磨为中心环节,在粉磨过程中(包括一次性粉磨和分别粉磨) ,将外加剂技术、掺和料活化、熟料粉磨整合到一起,充分发挥粉磨工艺与外加剂的功能,并与混凝土(或干粉) 搅拌相衔接,改变我国长期以来水泥生产与混凝土生产相分离的现象,实现水泥与混凝土生产的有机统一,从而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环境负荷以及为生产高性能混凝土创造灵活的工艺条件。

  然而,这一方式只是从原材料的控制进行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理清混凝土的生产、施工、养护之间的职责关系,没有解决商品混凝土运行过程中已经暴露出来的事故责任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混凝土工程从土建工程中分离出来。若将混凝土的施工由生产方和土建方之外的第三方完成,第三方只能在混凝土生产方和土建方的夹缝中生存。第三方接受的是混凝土搅拌站的混凝土拌合物这一半成品,交付给土建方的也是一个半成品,上述矛盾仍然没有解决。若由土建方单独完成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有别于从前的混凝土现场搅拌施工) ,需要土建方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足够的土建工程量,否则会给土建单位带来很大的负担。

  混凝土工程由商品混凝土的提供方单独完成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这样,从混凝土的原材料选用、搅拌、浇筑到混凝土养护的完成,全程由混凝土生产单位负责完成。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交付给土建方的是实实在在的满足土建工程要求的混凝土,而不是混凝土拌合物。土建单位不再是混凝土施工单位,而是配合施工,并协助监理方监督管理混凝土工程。

  2.1  新模式明确了混凝土工程质量责任

  混凝土工程的质量事故由商品混凝土提供方负责,这是该运行模式的特点。这一模式不仅理顺了现行商品混凝土运行模式的职责关系,而且有利于混凝土质量的提高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一旦与土建工程施工单位签定商品混凝土的买卖合同,便成为商品混凝土提供方和施工方。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根据合同要求设计好混凝土配合比,然后进行配料、搅拌,最后运送到工地浇筑、养护。养护完成后,由土建施工单位协助工程监理验收。因

  混凝土工程质量造成的损失由商品混凝土提供方承担。

  2.2  新模式对混凝土工程质量有技术和人员的保证

  混凝土从原材料的选用、配合比的设计以及混凝土拌合物的浇筑、养护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只有专业的混凝土生产、施工队伍才可以胜任这一工作。好的专业混凝土施工队伍,必须要有长期从事混凝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对稳定的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对混凝土拌合物以及混凝土的性能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是混凝土工程的质量保证。然而,有些土建施工单位很难满足这些条件。一方面,土建施工企业很少配备专门从事混凝土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另一方面,负责混凝土拌合物浇注的工人有很大的流动性,对混凝土性能的认识程度也不高。这些都是由建筑企业的经营方式决定的,难以保证混凝土浇筑、养护的高质量完成。与此相反,商品混凝土生产单位具有组成良好专业混凝土施工队伍的条件: 其一,混凝土

  技术是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专业特长; 第二,混凝土搅拌站生产商品混凝土是一项长期稳定的工作,混凝土施工也是一项长期经常性的工作,有大量长期从事混凝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只要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销售正常开展,就可以保证混凝土施工技术工人的相对稳定。因此,新模式更有利于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3  新模式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新模式的出现和推广会受到很大阻力。首先是传统观念的转变。在我国,商品混凝土的施工从其产生到现在,一直是按照当前模式运行的。虽然在运行过程中总是出现各种问题,大家认为这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偶然出现的问题,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现行模式下的必然结果。要改变人们这一根深蒂固的观点和习惯,来认同新的运行模式,需要时间,同时需要大力的宣传。其次是既得利益的再分配。人们习惯了传统的运行模式,同时也习惯了传统的利益分配形式,要打乱现有的分配平衡,需要勇气和力度,这靠某个人和某个协会是不可能完成的,要实现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

  解决了人们的认识和利益分配问题,其他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如混凝土浇注和养护过程中的用水、用电等需要配合和协作的问题都可按合同规定或协商解决。

  [参考文献]

  [ 1 ] 柯昌君1 混凝土泌水的成因及其控制[J ] 1 建筑技术开发,2004 ,(4) : 39~311

  [ 2 ] 柯昌君,钟金衡1 混凝土早期体积变化与裂缝的成因[J ] 1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 ,21 (1) : 72~751

  [ 3 ] 柯昌君1 基桩混凝土质量问题分析及处理措施[J ] 1 建筑技术开发,2005 ,(10) : 105~1061

  [ 4 ] 王定才1 粉磨搅拌一体化: 中国商品混凝土产业的发展策略[J ] 1 混凝土,2003 ,(2) : 20~24__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4-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1.44
2024-04-30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4-30

青海省

¥ 416.22
2024-04-30

甘肃省

¥ 382.91
2024-04-30

陕西省

¥ 327.04
2024-04-30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4-30

云南省

¥ 312.39
2024-04-30

贵州省

¥ 312.57
2024-04-30

四川省

¥ 352.34
2024-04-30

重庆

¥ 331.21
2024-04-30

海南省

¥ 432.19
2024-04-3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4-30

广东省

¥ 324.44
2024-04-30

湖南省

¥ 316.08
2024-04-30

湖北省

¥ 319.39
2024-04-30

河南省

¥ 282.33
2024-04-30

山东省

¥ 321.62
2024-04-30

江西省

¥ 317.07
2024-04-30

福建省

¥ 303.10
2024-04-30

安徽省

¥ 313.99
2024-04-30

浙江省

¥ 332.74
2024-04-30

江苏省

¥ 309.21
2024-04-30

上海

¥ 332.73
2024-04-30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4-30

吉林省

¥ 358.29
2024-04-30

辽宁省

¥ 324.97
2024-04-30

内蒙古自治区

¥ 337.13
2024-04-30

山西省

¥ 315.65
2024-04-30

河北省

¥ 342.12
2024-04-30

天津

¥ 368.21
2024-04-30

北京

¥ 339.43
2024-05-04 21:5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