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节流——迈出跨地区发展水泥第一步
宁国水泥厂发展的初始阶段,曾出现过盲目投资的倾向。郭文叁上任后,立即着手清理无效投资,停止对合肥建材大厦、宣城大理石厂、阜阳粉磨站的投资;取消了在宁国水泥厂建18层办公楼、煤气站项目;压缩了上海、南京、合肥办事处的投资规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投资损失,扭转了盲目投资的倾向。
郭文叁主张把钱管好、用好,用在刀刃上。宁国水泥厂在郭文叁的带领下开始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跨地区、跨行业的发展战略,而兼并控股正在建设中的安徽铜陵水泥厂就是跨地区发展水泥产业的第一步。1995年10月,宁国水泥厂接管铜陵水泥厂建设项目后,经过9个多月艰苦奋斗,1996年7月一次点火成功。同年,经芜湖市政府和宁国水泥厂多次协商,宁国水泥厂支付2亿元现金整体并购芜湖白马山水泥厂,盘活了白马山水泥厂,也因此进入了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将总部移师芜湖。
随着企业兼并和跨行业经营的进展,宁国水泥厂的管理体制明显不适应发展的新形势。1996年8月,安徽省政府正式宣布批准成立安徽海螺几天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宣布授予国有资产经营权。其后,任命郭文叁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运筹帷幄——首创“T 型”战略 海螺发展战略的基石
所谓的“T型”战略,就是通过长江水路和东部海岸线共同组成水运航道,将海螺的熟料基地与华东水泥需求最旺盛的沿江、沿海市场相连接的发展战略。此后,海螺在两广市场亦复制这种战略,形成了华南市场的“小T型”布局。郭文叁表示,水泥行业是个典型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行业,公司东部、南部均是结合了区域市场特征采取了“T型”战略、“大型熟料基地”战略。
郭文叁的发展思路是从大局着眼,在“T 型”战略之初就看中了市场高速发展时期份额的重要,提出沿江、沿海抢占矿山资源,以基地建设的方式建立熟料集中生产区域,这一做法奠定了海螺后来高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决断如流——把握政策机遇 适时进军资本市场
在中国,许多企业会把自己的发展归功于善于把握政策机遇,郭文叁也是如此。郭文叁表示,海螺能有今天,完全是认真落实国家政策的结果。1992年前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企业不仅要从产品经营中积累资金,还要从资本市场取得资金。以郭文叁为首的海螺集团认识到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企业发展最好的指引。于是宁国水泥厂开始积极开展进军资本市场的工作。1993年利用外资组建工厂,1995年引用外资进行技术改造,1997年,海螺集团以宁国水泥厂日产4000吨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和白马山水泥厂3条湿法窑生产线的资产作为海螺水泥的主体,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募得资金8亿元。资本市场的资金补充为海螺加速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海螺拥有海螺水泥、海螺型材、海螺创业3家上市公司。2015年上半年,海螺水泥收入242.23亿人民币,按年下降15.9%。纯利47.15亿元,倒退18.9%,为上半年中国最赚钱的水泥企业。2015年上半年我国水泥行业利润总额为132.65亿元,海螺水泥的盈利就占到35.5%左右。
厚德载物——践行节能环保 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在郭文叁的带领下,海螺水泥从新型干法窑技术的探索引领、到余热发电、再到垃圾焚烧,已不仅仅是在中国水泥工业的代表,也是整个中国工业的代表。郭文叁认为,中国水泥行业自己要敢于大胆地说,今天的水泥行业已经不是“两高一资”的传统行业,已经转变为一个节能环保产业。水泥企业不但生产了大量的水泥产品,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用建筑的需求,节约了木材等原材料,还大量消纳了工业废渣,改善了环保,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水泥行业的作用将不可替代。
近年来,海螺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要求,主动践行大企业社会责任,结合中国城乡两元化建设,自主开发了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RDF替代燃料、工业固废处理等技术。
游目骋怀——抢占市场先机 在海外再造一个新海螺
4年前,海螺扬帆出海,拉开国际化发展的大幕。如今,紧随“一带一路”,海螺已初步完成了在东南亚市场的战略布局!郭文叁认为,凭借“一带一路”的政策春风,水泥企业当积极探索,把行业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及管理经验输出到国外去。尽行业之力,把行业多年来发展取得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与世界分享,确立我国水泥大国在国际建材市场的地位,实现中国世界水泥强国之梦。郭文叁表示,紧随“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最好时机已到来。
目前,海螺水泥在印尼、缅甸、越南、老挝等地都规划建设了水泥生产线、熟料项目,部分已经投产。东南亚的战略布局已经初步完成,未来会紧跟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大势,向俄罗斯、南非这样的国家扩展。3月11日,海螺水泥、中国银行签署《“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协议签署为进一步巩固中国银行和海螺水泥双方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积极支持海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海外项目实施,为海螺“走出去”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认真执着——参与每条水泥生产线的设计
“我更多的时间是参与水泥厂的方案设计。把复杂的工厂简单化很有意义,做事就像做工厂设计一样没那么复杂,我更喜欢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郭文叁表示。因为多年从事水泥事业,郭文叁尽量参与到每一条生产线的总图设计中,而且投资的每一个工厂都要亲自去考察,了解当地投资情况,因地制宜,倚势造型,每一张总图都要改动四五遍甚至十几遍,数易其稿。“我们都是水泥厂出来的,集团又以水泥企业为主,所以做好每一条水泥生产线是我们集团最大的工作,设计好一个水泥厂,做到流程顺、成本低、效率高、运行安全可靠,离不开总图的规划与设计”,这或许是海螺水泥得以低成本运营的,实现竞争力的基石。
伴随着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步伐,从昔日的荒山野岭到现代化的水泥企业,从单一的山区工厂到大型企业集团,海螺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成长之路,创建了富有特色的海螺发展模式,开辟了我国水泥行业低投资、国产化的先河。先后建成了我国第一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国产化示范线、第一条日产10000吨新型干法线、第一个千万吨级熟料生产基地……
业内对海螺水泥对中国水泥行业的影响的评价颇高,一是其加快了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二是海螺水泥是我国水泥行业的标兵,其诸多内控标准均高于国家行业标准;三是全行业共享了海螺的技术进步。郭文叁曾说,“做企业我有三原则:一是对社会对人类要有贡献;二是要与时俱进术业有专攻;三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今看来他做到了。“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或许是对郭文叁带领下的海螺水泥及对郭文叁本人最好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