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访宋志平有感:为你点亮心中那盏灯

2015/02/16 15:21 来源:中国建材报 孟宪江

作为建材行业的企业领袖,宋志平董事长对于水泥行业发展的深刻洞见和前瞻性思考不啻于雪中送炭,拨亮了思想的灯芯。多年来,他不停地在思考,在实践,在观察,在探索。他对记者说,水泥行业需要整体思考,也需要全局战略。中国建材集团的这个办公楼里,不光是集团决策的中枢,还要为行业持续发展出些思想。......

  2014年中国的水泥行业经历了前高后低、旺季不旺的行情,最终还是以王者的姿态走进了2015年。据工信部的统计,2014年,水泥行业实现利润780.2亿元,同比增长1.4%,利润总额仍居建材各子行业之首。在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增加的情况下,与投资拉动正相关的建材行业,迎来一个小阳春,真的是来之不易呵。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

  新年伊始,水泥的价格无论同比还是环比都是低开低走,这无疑让行业的同仁们又心存焦虑,新的一年,行业将面临着怎样的发展环境呢?行业的前途命运又将如何呢?怎么看,怎么办?各种各样的猜想预判都有。担心的,困惑的,迷茫的,乐观的,等待的。当然,也有不少业界朋友,可能有一种期待,期待行业领袖们对此发表高见,为大家指点迷津,为他们点亮心中的那盏盏灯。

  作为建材行业的企业领袖,宋志平董事长对于水泥行业发展的深刻洞见和前瞻性思考不啻于雪中送炭,拨亮了思想的灯芯。多年来,他不停地在思考,在实践,在观察,在探索。他对记者说,水泥行业需要整体思考,也需要全局战略。中国建材集团的这个办公楼里,不光是集团决策的中枢,还要为行业持续发展出些思想。

  事实上,2006年的时候,中国建材的水泥业务几乎为零,但是到现在,仅仅8-9年的时间里,中国建材一下就拥有了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和西南水泥等四家水泥公司,四家公司的水泥产能加起来超过4亿吨,中国建材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水泥企业。奇迹不是自己出现的,而是按照企业成长的逻辑创造出来的。这个逻辑就是资本运营和联合重组,宋志平运用这个逻辑,过去几年将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推上了世界500强的宝座。有位哈佛大学的学者把这两个集团的成长方式命名为“Growth in China”,也就是“中国式成长”。

  对于水泥行业的近况,宋志平了然于胸,他仍是用他那智者的风范接受了记者访谈,由浅入深,由表及理,侃侃而谈,娓娓道来。

 为你点亮心中那盏灯,面向未来,把握行业生存之道。

  行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称之为行业生存之道。有一条规律是这样的,凡是有领袖企业带领的行业,发展就会比较顺利;凡是没有领袖企业而群龙无首的行业,发展就会混乱无序,行业就成长不起来。中国的水泥行业所走过的道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个行业之所以有今天的王者风范,在众多过剩产能行业里还能够屹立潮头,收获到780亿元的利润,不就是因为有行业的领袖在重组整合中保护了行业的利益,也保护了企业的利益,保护了行业从业者的利益吗?

  作为行业领袖和企业思想家,宋志平的思考还远远不止于此。称职的领袖企业为行业遮风挡雨,守护行业在困境中不偏离航线,能够在激流险滩中平稳向前。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智慧。而这,就是企业思想家和领袖企业家所必备的品格和超常的魅力。简而言之,有三,即创新思想,全局观,和责任感。

  而对于产能过剩问题的看法,也体现出了不凡的思想意识,在思考中善于发现和总结:市场经济本身就是过剩经济,西方国家的经验已经表明,产能利用率70%左右是一种正常态。产能过剩行业为什么还能有相当的利润体现呢?就是因为大企业的联合重组取得了产能的适度集中,可以让一部分产能因“错峰”生产达到以销定产,才带来的行业合理生存利润。如果还继续盲目地新增产能,那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对行业来说,可能就是灾难性的。产能过剩不可怕,可怕的是,过剩之后,新增产能不断累进,最后,终究会因为某一根稻草而压垮了整个行业。日本和欧洲的经验早已证明,水泥行业产业集中度在70%左右,产能利用率控制在70%左右,关上新增新建的大门,促进在现有产能基础上的技术改造,保持量价的稳定,行业就能够健康发展。

  从2009年以来,国家三令五申要限制水泥新增产能而没有十分显效,这才是最最让人担忧的事情。君不见,前几年市场尚好的内蒙古、新疆等地区现如今水泥人均产能竟超过5吨,过剩幅度之大和水泥价格之低堪称世界之最。而让人不解的是,就在治理过剩的政策高压之下,去年云南、贵州等省又顶风上了一大批水泥熟料线,开始演绎内蒙古、新疆的行情。最近一些违规生产线还堂而皇之登上公示大榜,希望鱼目混珠、蒙混过关。宋志平把搞违规新建的单位比作害群之马,他希望政府和行业对加剧过剩产能的新增新建要“零容忍”。

  为你点亮心中那盏灯,面向未来,用好新常态之机遇。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提出要用平常心面对新常态,而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对新常态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把握住三个要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对建材行业,特别是水泥行业,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宋志平一直在思考,新常态,意味着什么呢?他站在哲学的高度,用积极正面的态度给我们做了辩证的分析解读。

  新常态下,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在7%左右,这是由保证充分就业和完成两个翻番目标决定的。谙熟水泥行业生存之道的宋志平说,我们用平常心来看,能有这7%的增长,心里倒是更加踏实了。如果7%保持8-10年,全国每年的水泥需求量将保持在25亿吨左右,2014年,水泥产量为24.8亿吨,同比增长1.8%,2015年预计还有1.6%的增长。所以,对水泥行业来说,依然有长期的市场支撑和刚性需求。还有一条,应当特别注意,就是水泥行业在新常态下,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压力,如何调整和适应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对水泥行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新常态,意味着水泥行业从2014年起,就达到销售的峰值,并进入了一个相对长时间的市场需求平台期,我国台湾地区的水泥平台期维持了7年,专家预计我国大陆水泥平台期应在8到10年。在这个平台期里,如果我们遵循行业生存之道,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严格控制,不再新增产能,那么,水泥行业在未来10年,还可以有很好的生存空间,关键在于水泥行业的精英们怎样看、怎样想,探求一个怎样的活法。只有改变好勇斗狠的恶性竞争心态,回归理性的竞合心态,错峰生产,稳价保价,形成良性有序的市场氛围和持之以恒的竞合文化,大家就会有好日子过。

  为你点亮心中那盏灯,面向未来,指点企业转型路径。

  发现了市场的内在规律,看到了事物的本源,对水泥企业来讲,未来发展就有了方向,心里就有了底。新常态下,水泥行业企业如何才能活得更好,宋志平先从管理的角度给开出了四个药方:严格控制不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兼并重组增加集中度,走出去转移过剩产能。

  从企业层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第一,在区域市场里,通过兼并重组成长出一批领袖企业,增加他们在市场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同时,领袖企业要担当起行业责任,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和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使命。第二,以销定产,是市场的基本原则。保持供与求,销量与价格的动态平衡,是维护行业正常发展的必要前提。比如,水泥错峰生产,既保护了环境,也维护了市场的平稳。将来,错峰生产应当是常态,南方雨季,北方冬季,春节、五一和十一长假期,也都是错峰的适当时机。第三,倡导竞合的市场理念。由竞争到竞合,是人类进化文明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进步。竞合与包容相连,儒家思想里面包含着“和与合”的理念,都是智慧与文明的体现。水泥行业里面,倡导了这些理念,并成为每个企业家的自觉行动,整个行业就能驶出你死我活拼杀的红海进入共嬴和谐的蓝海,最终驶向创新环保的绿海。第四,创新和转型升级。新常态下,这是传统制造业面临的一场大考。转型升级不是转行、转产,而是依托水泥产业,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同时借助互联网手段,大胆尝试“水泥+鼠标”的智能制造生产模式。而所有的创新,归根结底都要以效益为基础,一个没有效益的行业和一个没有效益的企业注定都是失败的。

  宋志平说,企业家不能只追求自己企业的一己之利和眼前利益,而要有“利他主义”的人生态度,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企业家精神,遵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对行业的全局和长远利益负责。就中国建材集团来说,它的成功有天时地利的因素,更离不开人和的条件。它依靠人和的力量,“三宽三力”的企业文化,创造出了特有的软实力,凝聚了18万员工,一起为共同的事业奋斗。它依靠包容的力量,让上千家民营企业心甘情愿地参与到联合重组中来。它依靠责任的力量,坚定信念,以身作则,引导行业从竞争走向竞合,化干戈为玉帛,创造了过剩经济下共生共蠃的市场环境。

  宋志平常说自己是“啼血的杜鹃”,记者在倾听中感觉到,他的思想更像是一颗火种,点亮了行业企业行路人心中的那盏灯,指引着前行的路。

  用哲学的智慧和平常心来看待经济新常态和水泥行业的平台期,领袖企业,联合重组,限制新增,减量淘汰,包容和谐,自觉自律,平稳有序,从竞争到竞和,共生共赢等等,宋志平描述的这些关键词构成了水泥行业企业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非常之道。


编辑:周利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13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13

青海省

¥ 416.22
2024-05-13

甘肃省

¥ 382.91
2024-05-13

陕西省

¥ 327.04
2024-05-13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13

云南省

¥ 310.87
2024-05-13

贵州省

¥ 312.57
2024-05-13

四川省

¥ 346.56
2024-05-13

重庆

¥ 331.21
2024-05-13

海南省

¥ 432.19
2024-05-13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13

广东省

¥ 312.75
2024-05-13

湖南省

¥ 316.12
2024-05-13

湖北省

¥ 309.91
2024-05-13

河南省

¥ 324.59
2024-05-13

山东省

¥ 319.18
2024-05-13

江西省

¥ 313.39
2024-05-13

福建省

¥ 303.10
2024-05-13

安徽省

¥ 314.72
2024-05-13

浙江省

¥ 325.87
2024-05-13

江苏省

¥ 299.83
2024-05-13

上海

¥ 317.73
2024-05-13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5-13

吉林省

¥ 358.29
2024-05-13

辽宁省

¥ 338.19
2024-05-13

内蒙古自治区

¥ 349.14
2024-05-13

山西省

¥ 314.58
2024-05-13

河北省

¥ 352.52
2024-05-13

天津

¥ 368.21
2024-05-13

北京

¥ 339.43
2024-05-14 12: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