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
近日,《杭州日报》的一篇题为《一江青绿生万象——建德从“生态佳”到“生态+”的实践探索》的报道,为“绿色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在这场“腾笼换鸟”中,海螺水泥的“绿色革命”便是典型。这家传统企业20年间完成了从“黑色水泥”到“绿色智造”的转型……2024年,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3.47亿元,印证了“绿色转型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
文中提到的“绿色革命”典型,正是海螺集团旗下的建德海螺。它的故事,清晰地回答了一个问题:传统工业如何在绿水青山间,找到通往金山银山的“钥匙”。
青山环抱间的建德海螺
二十年间,建德海螺以“生态立市”战略为引领,上演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为传统工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一个可触摸、可感知的样板。
▍向“智”而行,重塑生产力
转型的核心是“智造”。通过全面落地窑专家优化系统、工业大脑、智能巡检等前沿技术,生产线变得更“聪明”,能耗却大幅降低——单位GDP能耗下降24.8%。
▍向“绿”而生,重塑产业链
转型之路延伸至矿山源头。建成全省首条绿色矿山竖井平硐系统,将输送带从2000米缩至400米,实现了开采扬尘的“零排放”。通过“余热发电+光伏”模式,每年将1.45亿度清洁电力注入生产,减少了8万吨的碳排放,将能源成本转化为内生优势。
▍向“美”而变,重塑新价值
绿色投入最终转化为全新的价值。如今的建德海螺,已然是一座“花园工厂”。超过90000平方米的喷播覆绿,逾10000棵树木的精心栽植,矿区可绿化面积实现绿化覆盖率100%,让矿区变成了景区。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吸引人才,更依托独特的矿山文化,转型为热门的工业研学基地,开辟了新的价值增长点。
从高耗能的传统水泥厂,到年产值13.47亿元的绿色智造企业和生态教育基地,建德海螺的故事完整地证明了:绿色转型不是负担,而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建德海螺厂区 仰武/摄
建德海螺的绿色转型只是一个缩影。放眼全国,海螺集团正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开发光伏、风电、生物质、余热发电等清洁能源,将绿色低碳转型,锻造成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济宁海螺
通过建设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风力、余热发电、生活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及用户侧储能系统,自主研发负荷平衡调度系统,建成了水泥行业首个零外购电绿色低碳园区,实现工厂全部电能消耗由低碳环保的各类新能源提供,绿色能源发电项目年发电量可达1.64亿度,折合经济成本节约1260万元,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2万吨。
芜湖海螺
芜湖海螺17.16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利用现有9.8公里水泥传输带廊道屋面及停车场作为光伏发电场地,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总装机容量达17.16兆瓦峰值。(袁玉柳 摄)
宣城海螺建筑光伏
公司专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产品,已形成年产能30万平方米光伏幕墙、50兆瓦光伏瓦及30兆瓦金属光伏屋面系统,并推出轻质组件、光伏围墙、光伏车棚、光伏背包等创新性产品,让每一栋建筑都成为绿色发电站。
海螺融华储能
海螺融华储能专注于全钒液流电池研发和制造。其通过磁力泵将电解液从正、负极电解液储罐输送到电堆中,使其在不同的储液罐和半电池的闭合回路中循环流动。在电堆内部利用膜将正负极电解液分隔开,通过钒离子的价态变化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从而实现电能的存储与释放。(图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化工园区的宁波海螺新材料1MW6MWh全钒液流储能电站项目)
平凉海螺
平凉海螺新能源100MW风电项目突破施工环境复杂等难题,于5月31日实现全容量并网运行。风电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上网电量将达1.86亿度,与同等规模的火力发电相比,年节约标准煤6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万多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江华海螺
在江华海螺11000平方米的循环水池上,光伏板整齐排列成绿色矩阵。这一片水上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约85万度,可满足1.2万吨水泥的生产用电需求。近年来,江华海螺充分利用厂区内闲置屋顶、空地、围墙等区域建成分布式光伏10.9MW,整个厂区年发电量850万度,新能源自发自用电量占公司总用电量10%,年节约标煤1045吨。
赣江海螺
赣江海螺建设了生产及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雨水收集装置,净化后的废水、生产冷却水排入清水池循环利用,实现污水零排放;在码头安装岸电设备,实现靠港船舶“零油耗、零排放、零噪声”;实施磨循环风机变频装置改造,每年节约用电量上万度等等。
池州海螺
池州海螺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聚焦主业上下游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建成投运年产2000万吨熔剂骨料项目和总装机容量11.58MW的光伏发电项目,以及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一般固体废物项目。同时生物质及RDF等替代燃料项目落地实施,有效改善能源结构形式,助力实现水泥熟料单位产品能耗达到一级标杆水平。
宣城海螺
宣城海螺由53000块光伏板组成的19.1MW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发电约180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100吨、减排氮氧化物约400吨、二氧化碳约1万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英德海螺
近年来,英德海螺从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到绿色运输、绿色产品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绿色制造”体系,先后建成了包括绿色低碳运输专用码头、熟料生产线节能技改、光伏发电等在内的11个环保项目,并对生产线实施了湿法脱硫、低氮燃烧、SCR、堆场廊道封闭、雨污分流等一系列技术改造,以产业的“含绿量”提升发展的“含金量”。
隆安海螺
隆安海螺新一期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投产后每年为电网平均提供发电量达90万kWh,与火电厂等量发电量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260多吨,相应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如二氧化硫年度排放量减少约2吨,二氧化碳年度减少约730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建德海螺的深度实践,到海螺集团的广度布局,都在反复印证这一始终未变的真理。面向未来,海螺集团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坚定地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创造更多金山银山,为国家的“双碳”目标贡献坚实的海螺力量。
编辑:曾家明
监督:18969091791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