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真抓实干争当美丽山东建设排头兵
图为蓝天白云下的威海城市一隅。 威海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谷伟琦 付婷婷
环境空气质量绝对值和改善率均居全省第一,PM2.5平均浓度、PM10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全市13条重点河流、1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率全省第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5年100%,确保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这是山东省威海市交出的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亮眼成绩单。
近年来,威海市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大力实施环境质量和环保工作“双领先”战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中争当排头兵,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24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是全省唯一入选地市。
深入攻坚守护碧海蓝天
威海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守护碧海蓝天。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狠抓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移动源和污染天气应对“四个关键”,严格落实专项督查、问题曝光、销号管理、预警约谈、考核问责、生态补偿“六项机制”。抓源头管控减增量,对新建涉挥发性有机物项目,严格执行倍量或等量替代;推动19个项目入选中央、省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实施库,推进深度治理、提标改造;聚焦重点行业,突出九大重点环节,提升企业废气污染管控水平。抓智慧监管促减排,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工况管控、用电量管控、在线监测等系统平台,建设涉挥发性有机物用电管控企业755家、监控点位6497个,向排污企业及时推送非现场监管数据异常预警,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抓末端治理促提升,强化现场监督帮扶,建立问题整改闭环机制;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调整补充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积极应对污染天气。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聚焦防范冬春季枯水期“藏污纳垢”、汛期“借雨排污”,坚持全周期、全链条管控。依托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对全市两处河流断面、12个饮用水水源地按小时值和日均值超标情况进行实时预报预警,建立非现场监管问题线索“核实—排查—整改—反馈”闭环处置机制。组织实施重点流域水质监测预警能力提升项目,搭建水环境监控预警平台,动态掌握水质变化情况。2024年,全市13条重点河流、1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指数全省第四、同比改善率全省第一。米山水库入选第二批省级美丽河湖典型案例,市生态环境局获评2024年碧水保卫战表现突出集体。
全力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湾长组织体系,实施“口、河、湾”三维联动治理。加强入海排污口整治,深入推进入海排污口整治巩固提升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入海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水平。狠抓入海河流总氮控制,建立科学高效的总氮预警通报机制,开展8条省控及以上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总氮治理与管控方案自评估,强化执法、监测、在线监控联动。加快创建“美丽海湾”,强化“从河流到海洋”的全过程污染防治,强化桑沟湾美丽海湾示范引领作用,总结推广海湾治理经验做法,积极探索碧海银滩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入选国家全域美丽海湾建设试点。
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去年全国低碳日,威海市成功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这是对威海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面前期努力和成果的高度认可。威海市积极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与“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有机结合,在气候观测、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后,威海市成立了应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专项小组,高质量编制并印发试点工作方案,建立主要以防范和降低气候风险为目标、以五大提升行动为重点、以三大支撑行动为保障的气候适应型城市“威海5+3模式”,全面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五大提升行动方面,重点加强城市空间、城市与人居环境、城市水安全、海洋及海岸带、城市交通安全五大气候韧性提升行动。主要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水旱灾害等防御能力和气候适应能力。
在三大支撑行动方面,重点开展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科技人才培养、气候适应型城市组织保障三大行动。主要完善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报预测水平,加强适应气候变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适应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加强气候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等。
通过试点建设,威海市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减轻气候风险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探索双赢发展模式
近年来,威海市积极探索EOD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将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EOD模式通过市场化纽带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能有效突破融资瓶颈,通过产业收益弥补生态项目资金缺口,激发社会资本积极性。培育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为绿色产业发展创造优质的空间载体。不断提升综合效益,同步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产业结构升级、城乡协同发展等多重目标,最终达成环境变好、经济变活、财政减负的三方共赢局面。
威海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对上争取,认真组织开展EOD项目策划评审和入库审查。目前,全市已有4个EOD模式项目入选省环保金融项目库,项目总投资64亿元,最高总授信额度53亿元,进一步健全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市场化机制,更好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强化了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推动了区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威海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做好EOD模式项目谋划工作,坚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优先发展当地优势特色关联产业,重点推进基础好、融合佳、优势强的项目,充分利用良好金融政策,力争更多项目入库。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