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防城港头条丨《聚焦“十四五” 展现新作为》①:碧海青山 幸福靠山
“十四五”规划以来,防城港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以“拼干成优、争创一流”的精气神,以开展“三个突破年”行动为主抓手,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口,着力构建具有防城港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即日起,广西云-广西日报聚焦防城港市“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展现新作为,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10月16日广西日报防城港观察头条刊发有关报道。 “十四五”规划以来,防城港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进、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也在绿水青山间不断提升。 10月的防城港西湾红沙环,海风轻拂,生机盎然。 防城港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低至23.1微克/立方米,位居全区第一;近岸海域水质连续7年保持“优”级,成为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设区市;红树林面积较2020年净增200多公顷,“海上森林”不断扩容。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世代居住在西湾红沙环的渔民陈先生,再也不用在台风夜辗转难眠,如今站在坚固的生态海堤上,安心地笑看潮起潮落、鱼虾嬉戏;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种类从稀少到繁多,保护红树林,如今已成为当地人的共识;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通过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蜕变为广西钢铁行业的“绿色标杆”。从百姓生活的细微变化,到企业发展的转型突破,防城港市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深刻内涵。 生态海堤筑就安全屏障线 10月的防城港西湾红沙环,海风轻拂,生机盎然。远眺海面,750组人工鱼礁构筑的“水下森林”静卧碧波,为鱼虾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家园;近观岸线,9913平方米的红树林如绿色长城般绵延,枝叶在海水中轻轻摆动,抵御着海浪的侵蚀。 红沙环生态海堤修复后照片。 “以前台风一来,海浪能拍到家门口,全家都睡不踏实。现在不一样了,2021年那场14级强台风,这海堤稳稳地护住了周边300多艘渔船,咱们渔民的心里踏实多了。”渔民陈先生指着眼前的生态海堤,眼角满是笑意。谁能想到,2012年之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海堤护坡风化剥落,堤身植被覆盖率仅4.25%,周边红树林覆盖度不足5%,水土流失严重威胁着西湾航道安全。 为改变这一状况,防城港市以三期系统性修复工程破题,创新构建“红树林+海堤+滨海植被”的复合生态系统。如今,这条生态海堤不仅成功抵御10多次台风侵袭,更让周边生态环境焕发新生。监测数据显示,堤前红树林年碳汇增量达18.07吨,秋茄与桐花树形成自然繁殖的稳定群落;底栖生物量增长555%,弹涂鱼、招潮蟹等生物重现滩涂,海陆生物联通廊道让这里成为北部湾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库。 生态效益还在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生态海堤建成后,凭借优美的滨海风光,2022年便接待游客7万人次,创造旅游消费约7000万元。沿岸兴起的生态民宿、赶海体验项目,让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显著提高。其“减灾与生态协同”的建设模式不仅被纳入《广西海洋生态环境修复行动方案》,更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共同评选的“全球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八大国际案例”。 红树林贯通生态生命线 10月13日,在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何如华笔记本上又添了新内容——今年新增的5种鸟类记录,其中就包括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他说:“以前想见到这些珍稀鸟类难上加难,现在不仅能经常看到,记录的种类还在不断增加。” 在港口区的一处白鹭栖息地,两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球易危物种——黄嘴白鹭,正准备叼树枝筑巢。 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城市”红树林、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木榄纯林、全国唯一的边境红树林所在地,防城港市红树林面积达2293.98公顷,约占广西红树林有林面积的23%。在这里,311种鸟类翱翔天际,155种大型底栖动物栖息海底,18种红树林植物茁壮成长,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 这份生机的背后,是护林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更是防城港市系统性的保护举措。“十四五”期间,防城港市在广西率先设立红树林林长制,构建起以林长制推进红树林管理的运作体系,将绝大部分红树林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护。同时,建立红树林网格化巡护监管机制,严格落实《防城港市红树林巡护检查制度》,划网格、分片区开展常态化巡查,让红树林保护逐步走向规范化、长效化。 不仅如此,防城港市还积极实施红树林保护与修复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红树林工程等项目。“十四五”规划以来,全市共营造红树林113.7公顷,修复红树林722公顷,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如今,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更成为国际红树林研究中心现场教学基地。“现在这里的红树林生态系统长期处于健康状态,底栖动物及浮游动植物种群快速恢复,一大批水鸟也回来了。”何如华笑着说,语气中满是自豪。 企业技改激活绿色发展线 走进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曾经烟尘弥漫的厂房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和郁郁葱葱的绿化植被。作为广西首家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的民营钢铁企业,盛隆冶金的转型正是防城港市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 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航拍图。 “以前提起钢铁厂,大家想到的都是污染,现在不一样了,我们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盛隆冶金负责人介绍,通过超低排放改造,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生产环境显著改善,周边区域空气质量明显提升。 为推动工业绿色转型,防城港市“十四五”以来累计争取中央大气专项资金2.2亿元,带动企业环保技改投入超过11亿元。除了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该市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深化重点行业减排,大力推动“公转水”“公转铁”等清洁运输方式,截至2025年8月底,全市重点企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已达87.3%。同时,完善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及时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25年以来共启动应急响应25天,有效抢回潜在污染天19天。 一系列举措的落地见效,让防城港市的天空越来越蓝,曾经的“钢铁重镇”如今实现了钢铁与蓝天的和谐共生,“防城港蓝”成为这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防城港成为越来越多候鸟人的暖冬之选。防城港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理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厚植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
监督:18969091791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