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大补水泥熟料生产线应先补可行性研究!
《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年本)》明确,用于置换的产能数量,严格依据项目备案(核准)文件明确的产能确定。在之后政策解读时称,为推动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的统一,对于实际产能大于备案产能的合规生产线,可按本办法补齐差额产能并完善备案、环评、能评等相关手续。规定用于技改或补齐已建成项目的水泥熟料生产线产能拆分转让不能超过两个项目。
对于水泥熟料生产线合规化补充产能首项要务是产能置换方案。实际产能大于备案产能的情形是如何出现的呢?在解读为什么取消产能换算表问题时称,主要考虑随着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的不断进步,单纯以水泥回转窑窑径为依据核定的产能已不能如实反映实际生产能力。只字未提以往历次办法中提到的“鉴于水泥熟料项目建设存在‘批小建大’现象。“
在“批小建大”中,一部分是由于种种(上下都知)原因,“小”的幅度有限。一部分则是实打实的“批小建大”,“小”的幅度忒大。
如不涉及改扩建,单纯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的不断进步使生产线产能的增加幅度有限。毕竟项目是经过设计院认真做过可行性研究,对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产出方案,项目建设条件,资源环境要素保障,项目建设技术方案、设备方案,生产经营方案、安全保障方案等有详实的论述。项目投产后,生产线超原来设计能力适度发挥是大概率,但正常的设计冗余不应考虑在内。
如果生产线补充产能大大超出备案(含核准)产能,则以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进步为说辞显得苍白无力。或是项目备案就是实打实“批小建大”,要补的产能忒大;或是抱着产能指标不能“浪费”,多多益“善”的心态,补了再说,硬把新备案产能整得忒大。
按以往置换办法的产能换算,Φ4.8m窑对应产能规模是5000 t/d。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项目把备案产能压缩到5000 t/d之下(一点)。此次补充至5000 t/d或略过、或稍过是生产线正常生产经营之道,并按《置换办法》要求在补齐差额产能后,完善备案、环评、能评等相关手续。
如果以补充为由,没有动任何“手术”,Φ4.8m窑产能规模似放“卫星”似的蹭蹭往上提,6000 t/d、6500 t/d,更直奔7000 t/d。即使不以备案时有意压低的4500 t/d算,产能提升幅度高达40%。比一般项目进行改建扩大产能效果还牛几分。
如此高的产能规模提升,其对原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建设内容、规模和产出方案,项目建设条件,资源环境要素保障,项目建设技术方案、设备方案,生产经营方案、安全保障方案等不说推翻也可称得上已面目全非。
如此大的规模和产出的变动,已不能只限于项目产能置换方案中加减乘除,列出等式,履行环评、能评等重大变动的相关手续,而是应比照改建项目,参照国家发改委下发《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2023 年版)》,请设计咨询单位就其项目建设条件,资源环境要素保障,项目建设技术方案、设备方案,生产经营方案、安全保障方案等重新进行可行性研究,做出结论和提出建议为宜。
如是还掏钱如同投资购入产能指标的生产线,按市场行情需花不小的一笔钱。那还应补做项目投融资与财务方案。做投资估算、盈利能力分析、融资方案、债务清偿能力分析、财务可持续性分析。在当下,尤其要考虑到水泥供过于求延续,产能利用率提不上去的实际情况,勿跟风,慎重决策。
对于实打实“批小建大”项目,其当初可行性研究报告就应是一份弄虚作假的不合格报告,此次在推动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的统一过程中,应纠正过去的错误,更应重新进行可行性研究。
编辑:曾家明
监督:18969091791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