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碳排放考验中国企业

2013/11/11 07:50 来源:

继今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限制美国发电厂的碳排放量之后,联合国环保署又于近日警示,即使各国已经兑现当前的减排承诺,2020年的碳排放量仍会比所要求的目标高出80亿吨~120亿吨。......

  继今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限制美国发电厂的碳排放量之后,联合国环保署又于近日警示,即使各国已经兑现当前的减排承诺,2020年的碳排放量仍会比所要求的目标高出80亿吨~120亿吨。

  华沙气候谈判开始前发布的排放缺口的报告建议:在2020年以前二氧化碳排放量应控制在440亿吨以下,2025年以前控制在400亿吨以下,到2050年就应该控制在220亿吨以下。这一要求再次为碳排放戴上“紧箍圈”。

  在绿色创新产品技术展上,企业与专家云集国际贸易低碳(环境产品)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会,深入探讨碳排放问题。

  企业的转型之机

  为实现碳减排的战略目标,无论是全球商品成本结构,还是外贸形势,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务部外贸司参赞刘长于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实现低碳减排,首先就要从政府的转变、企业的转变做起。密切关注相关产业,通过转型、提高科技含量从高耗能中走出来,努力缩小与他国的差距。”

  刘长于认为,在多边机制下解决碳排放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贸易企业来说,则是一次转型的新机遇。

  事实上,去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通过了环境产品清单,对列入其中的环境产品,APEC各成员将在2015年之前将其关税削减至5%或5%以下。中国在之后的会议上通过了一份包括环境检测、垃圾焚烧等54类的产品清单。

  然而,困难确实存在。

  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认为,政策分散和技术含量低是目前中国碳排放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包括燃油附加费、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政策,都是分散的。形成系统才有利于行业的实施和改革。”赵忠秀说,“中国出口的所谓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其实只是复杂技术的简单化,既使是低碳产能,也没有摆脱这一模式。”

  从碳排放的分布可看出,电子商品制造、纺织品和塑料化妆是碳排放最多的几个行业。“碳关税的实施对中国产品生产提出更高要求。”赵忠秀认为,这不仅是内在压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将带来中国消费者生活品质的提升。

  探寻绿色碳足迹

  在世界范围内,碳足迹正在成为企业减少碳排放的一个新概念。

  对于一个商品而言,碳足迹是其生产周期所需排放的温室气体。碳信托(CarbonTrust)中国代表处卢琦说:“以矿泉水为例,包括包装和里面的纯净水。包装是塑料产品,是石油的衍生物。从化工产品的生产,到水的净化,到分销进入超市,这样每个环节的碳排放,就形成了矿泉水的碳足迹。”

  目前,世界很多国家都建立了产品碳足迹体系,如英国、瑞士、法国等出台的综合体系。

  事实上,在不同阶段,企业采取低碳措施的动机是不同的。中期的企业更多是需要降低成本,而发展较成熟的企业则更多考虑企业利润和形象。“不少欧洲品牌会主动在产品中标示碳足迹,并努力在碳排放较高环节进行升级改造。”卢琦介绍。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从各个环节把控碳排放量、严控碳足迹,或许是一项不错的尝试。

编辑:徐洁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智能化矿山建设到底能为水泥企业带来多大的实际效果?

智能化建设是水泥企业技改的一部分,推进智能建设,能让水泥企业生产工序更优化,生产效率更高。

天山材料6个光伏项目开工建设

此次项目包含天山材料中南区域中材邵阳、韶峰、安仁、古丈等六个水泥厂,光伏项目建设规模直流侧19MW,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运行模式。

《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发布!

方案中指出,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优先聚焦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重点产品,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

水泥行业绿色转型 奏响“双碳”乐章

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是水泥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形成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

[评论]《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出台,水泥行业有何影响?

以往相关政策发布,多是工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部委承担,此次国务院亲自下场,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那么新政策对水泥行业将产生哪些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6-0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7.92
2024-06-06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14.51
2024-06-06

青海省

¥ 441.41
2024-06-06

甘肃省

¥ 385.42
2024-06-06

陕西省

¥ 343.66
2024-06-06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6-06

云南省

¥ 342.83
2024-06-06

贵州省

¥ 387.76
2024-06-06

四川省

¥ 381.32
2024-06-06

重庆

¥ 337.56
2024-06-06

海南省

¥ 432.19
2024-06-06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38.47
2024-06-06

广东省

¥ 298.50
2024-06-06

湖南省

¥ 323.49
2024-06-06

湖北省

¥ 323.98
2024-06-06

河南省

¥ 334.60
2024-06-06

山东省

¥ 347.69
2024-06-06

江西省

¥ 308.39
2024-06-06

福建省

¥ 315.05
2024-06-06

安徽省

¥ 333.30
2024-06-06

浙江省

¥ 363.18
2024-06-06

江苏省

¥ 330.09
2024-06-06

上海

¥ 347.73
2024-06-06

黑龙江省

¥ 508.96
2024-06-06

吉林省

¥ 455.81
2024-06-06

辽宁省

¥ 435.38
2024-06-06

内蒙古自治区

¥ 378.18
2024-06-06

山西省

¥ 334.95
2024-06-06

河北省

¥ 379.49
2024-06-06

天津

¥ 408.21
2024-06-06

北京

¥ 389.43
2024-06-07 0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