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皓:科学规划 合作共赢 推动区域水泥工业健康发展

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皓 · 2009-06-13 00:00

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皓

  非常高兴参加这次论坛,在此感谢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和海螺集团提供这个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我发言的题目是“科学规划、合作共贏,推动区域水泥工业健康发展”。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大家能够进一步了解祁连山、关注西部水泥工业的发展。

  祁连山集团是西北地区唯一一家国家重点支持的12户水泥企业,甘肃省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和西北地区特种水泥生产基地。公司目前产能800万吨、年内将达到1000万吨、2011年达到1500万吨,拥有永登、红古、天水、平凉和西宁“五大生产基地”和兰州、青藏、河西、乎庆和陇东南“五大区域销售市场”。祁连山集团前身为永登水泥厂,于1957年建成投产,是国家最早的36家统配水泥厂之一,见证了西部水泥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今年以来,祁连山抢抓机遇谋发展、乘势而上提效益,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和建设发展呈现出四大亮点:

  一是生产经营全面实现“开门红”。今年1一5月,集团所属各个子公司均提前超额完成生产经营任务。一季度实现利润总额5729万元,同比增长5786%,扭转了往年一季度亏损的局面。在甘肃省30户省属企业中,利润总额排名第二。同时,公司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个别子公司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二是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继续坚持“突出主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努力实施“两圈一带”的区域市场布控战略。即:努力构建以兰州为中心的陇中水泥产业圈、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海东水泥产业圈和以平凉、庆阳、天水、陇南为一线的陇东南水泥产业带。发展战略由“市场防御”转向“主动出击”,着力提高区域竞争力和控制力。当前,是祁连山发展最佳的机遇、最后的机会。“快上线、上大线”这是班子达成的共识。几个储备项目条件成熟一个,开工建设一个,速度不仅要快,而且规模要大。近几年,在发展上要先做“加法”、后做“减法”。在加快发展步伐的同时,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在良好的经营形势下,我们并没有盲目乐观、沾沾自喜,而是进一步增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紧迫感,努力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保持基业长青、打造“百年老店”。

  三是发展步伐再次大提速。继成县和甘谷日产3000吨项目开工和青海日产3000吨项目点火投产后,青海和永登日产5000吨项目于4月18日和5月15日开工建设,白银、漳县和成县二线项目正在抓紧推进,今年争取全部开工。在建和拟建的产能超过1000万吨,公司迎来新一轮建设发展高峰期。四是定向增发取得阶段性胜利。公司定向增发申请于5月8日经中国证监会核准,正在抓紧推进,预计6月中上旬募集资金能够到位。这次共募集资金净额6.98亿元。本次募集资金加上公司自有资金能够配套20亿元的银行贷款,可为加快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西部水泥工业发展整体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普遍存在工艺落后、产能偏小、集中度低、竞争力弱的特点。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应对危机保增长措施,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的西部地区将迎来建设发展高峰期,西部水泥工业也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加之中东部地区水泥市场趋于饱和,西部水泥行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机遇和挑战并存,西部水泥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对危机保增长任重而道远。为此,我提三点建议,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有保有压,支持重点企业快速做大做强

  支持重点企业发展这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然而在应对危机保增长的新形势下,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2008年末我国水泥产量达到13.88亿吨,是全世界高居榜首的水泥消费和生产大国。但是,不论是发达的欧美国家还是我们周边的印度、韩国、泰国等国家,水泥企业只有10家左右,甚至是3-5家,集中度都很高。而我国仍有近5000家水泥生产企业,平均产能还不到30万吨,前20家企业产能才占全国总产能的20%左右。就甘青两省来看,共有140多家水泥企业,平均产能不到20万吨,全国水泥产业集中度很低,甘青两省产业集中度更低。应对危机保增长,是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大发展的大好时机,也是水泥工业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同时也是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集中度的绝佳时机。国家已经确定了全国重点支持的12户全国性水泥企业集团和48户地方性水泥生产企业,无疑都是行业龙头企业或区域重点企业,建议以这些企业为主,在项目审批、并购重组、税收优惠等方面“开绿灯”,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产能置换等专项财政支持基金。对落后工艺的小水泥企业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工商、税务、生产许可等监管措施,建立加速淘汰机制,加大淘汰力度。通过一系列更加有效的“有保有压、上大限小”的制度和手段,支持重点企业快速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科学规划,避免投资热潮过后的恶性竞争

  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和民营非水泥企业在区域内纷纷投资建线,甘肃、青海正在掀起新一轮水泥投资热潮。这其中,有一些企业在不具备建厂条件的地方投资建线,个别企业甚至没有办理任何项目核准手续就动工建设,存在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苗头。据统计,甘青两省在建的水泥生产线有12条、产能1640万吨,拟建的有7条、产能1060万吨。甘青两省现有产能2600万吨,而在建和拟建的产能超过2700万吨。如果这些产能全部释放、1000万吨的落后产能全部淘汰,总产能将达到4300多万吨、人均产能将超过1.4吨;若按年均15%的增速测算,两三年后甘青水泥需求大约在3000万吨,届时产能过剩都将超过30%。如果不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浙江水泥现象”在甘青上演绝不是危言耸听。建议各省区制订水泥专项发展规划,并引入行业准入制度,对提出新建水泥生产线的企业,由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结果由省级发改委统一核准,严格控制。通过科学规划,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坚决杜绝“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禁止个别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自行审批项目,新建水泥生产线遍地开花。当然,引入市场准入制度决不是从市场经济“倒退”到计划经济,反而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科学规划、防止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的进步。

  三、合作共赢,提升行业整体赢利水平

  2006年,祁连山并购重组了甘肃第二大水泥生产企业——兰州大通河水泥,股权收购加上安置职工和技术改造,重组成本2亿多元。由于多年的价格战,大通河水泥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元气大伤。此次高成本收购引起行业内一些不同的看法。然而,两家企业重组后,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到30%以上,市场控制力和话语权进一步提高,市场协同效应迅速显现。重组前,两家企业都是微利或亏损状态,祁连山2005、2006年每股收益仅1分钱;而重组后,随着定价话语权的提高,区域水泥价格逐渐向合理价位回升,2008年实现利润一举突破2亿元。而这一部分利润,是水泥行业的合理利润、是社会财富平均水平的增值,是重组前各企业都无法赚到的。水泥行业的发展,必须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从低水平的价格战走向划区域的“竞合时代”。通过合作,赚取行业合理利润,是行业发展的趋势所在。甘青区域水泥市场也不例外,我们应当和海螺集团、浙江金圆等同行企业在发展战略、市场划分等方面密切合作。祁连山定向增发方案正在实施,在上级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将和国内优势企业战略合作,强强联合,迅速提高在区域市场上的话语权和控制力,进一步巩固区域龙头地位,这必将是又一次合作共赢的开始。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hdj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联系电话:0571-85871513,邮箱:news@ccement.com。

阅读榜

2025-05-29 21: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