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水泥行业必须加快联合重组步伐

2009/03/23 00:00 来源:经济日报

......

  2006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中国建材董事局主席宋志平邀请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等业内资深专家,与公司管理团队一起,深入一些经济发达但水泥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结构调整迫切的省份和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发现,水泥行业的发展必须迈过联合重组这道坎。

  记者:中国建材是综合性的建材企业,为什么会选择水泥作为企业发展的突破口?

  宋志平:水泥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重要物资,是基本建设的“粮食”,占建材行业70%的份额,作为建材企业当然要关注水泥。

  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提高集中度,二是用先进的生产力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在国外,水泥是技术门槛高、专业化极强的重资产投资的产业,制造者是为数不多的知名大公司,如世界水泥巨头拉法基、豪西蒙年产量均过亿吨,各占海外产量的约10%。而在中国却正好相反,去年13.88亿吨的产量由5000家企业完成,而前10家大企业的产量仅占总产量的21%,集中度很低,亟须大企业的整合。

  记者:为什么要采取联合重组的发展模式?

  宋志平: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业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企业。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水泥产业政策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推动大型企业进行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重组,提高生产集中度和竞争力。

  中国的水泥行业发展到现在,产能规模已经足够大,但是大而不强,企业规模小,生产过度分散,必须提高集中度,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中国建材原来在南方1吨水泥也没有,一年之间就做到了近1亿吨,不是靠简单地增加产能,而是在总规模平衡的情况下,把分散的水泥企业联合起来,淘汰落后产能、带动行业结构升级,走了一条靠联合重组做大做强的成长道路。

  记者:为什么国有资本要进入竞争已经很充分的水泥行业,而不是民营资本和外资来引领联合重组?

  宋志平:水泥行业较长时间以来的过度竞争,影响了这个行业的结构调整。前面已经说过,水泥工业是重资产行业,民营企业要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的整合,力量还不够。水泥是一个高度依赖资源和能源的产业,而且是有一定运输距离限制的“短腿产品”。况且我国的水泥生产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提升,我们也并不缺乏资金,没有以市场换取技术和资金的必要性,因此没有必要依赖外资重组水泥行业。

  更重要的是,一个行业是或者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这是动态变化的。水泥行业目前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符合重要性和关键性原则。水泥既是基础建设的重要原料,也是耗费大量资源和能源的产品。行业的联合重组是减少过度竞争、实现市场良性化的最好办法。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zlq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创新引领发展,建材集团喜报频传:海外项目进展、绿色能源成就与国家质检荣誉

2024年,各企业遵循集团战略,以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印尼KCC高端浮法玻璃生产线主体工程完工,中材节能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国检集团山东公司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优秀案例,北新建材中标新项目、赢得荣誉,江西水泥所属两企被评为创新型中小企业。这些成就展现了企业在绿色发展、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的坚实步伐。

创新引领发展,建材集团喜报频传:海外项目进展、绿色能源成就与国家质检荣誉

2024年,各企业遵循集团战略,以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印尼KCC高端浮法玻璃生产线主体工程完工,中材节能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国检集团山东公司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优秀案例,北新建材中标新项目、赢得荣誉,江西水泥所属两企被评为创新型中小企业。这些成就展现了企业在绿色发展、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的坚实步伐。

CNBM数智赋能:宁夏建材六大共享平台,重塑数字化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宁夏建材在集团指导下,通过构建共享制造、财务、安全、物流、采销、仓储六大平台,深化数字化转型,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实现降本增效、绿色发展,并推动产业链协同,强化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建材赞比亚工业园亮相中赞合作论坛,展现高质量发展成果

中国建材赞比亚工业园在中赞合作高质量发展论坛展会中展示其产品和服务优势,获得高度认可,增强了在当地的社会经济影响力和市场地位,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6-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7.92
2024-06-14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14.51
2024-06-14

青海省

¥ 441.41
2024-06-14

甘肃省

¥ 411.97
2024-06-14

陕西省

¥ 347.35
2024-06-14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6-14

云南省

¥ 343.37
2024-06-14

贵州省

¥ 387.76
2024-06-14

四川省

¥ 393.64
2024-06-14

重庆

¥ 389.81
2024-06-14

海南省

¥ 432.19
2024-06-14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38.47
2024-06-14

广东省

¥ 299.64
2024-06-14

湖南省

¥ 316.27
2024-06-14

湖北省

¥ 308.01
2024-06-14

河南省

¥ 354.60
2024-06-14

山东省

¥ 347.69
2024-06-14

江西省

¥ 308.39
2024-06-14

福建省

¥ 315.05
2024-06-14

安徽省

¥ 330.99
2024-06-14

浙江省

¥ 372.64
2024-06-14

江苏省

¥ 329.3
2024-06-14

上海

¥ 347.73
2024-06-14

黑龙江省

¥ 508.96
2024-06-14

吉林省

¥ 462.45
2024-06-14

辽宁省

¥ 435.38
2024-06-14

内蒙古自治区

¥ 386.97
2024-06-14

山西省

¥ 338.20
2024-06-14

河北省

¥ 380.59
2024-06-14

天津

¥ 408.21
2024-06-14

北京

¥ 389.43
2024-06-15 13: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