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上海市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历史综述

2007/12/25 00:00 来源:

......

1  概 述

  混凝土是当代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其历史悠远。当前的产量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乃至技术进步的惊人速度为世人所瞩目。我国混凝土年产量占世界之首,混凝土工程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尤为重要。

  回顾上海近代建筑史,本世纪以来,混凝土工程技术和世界各国的混凝土技术发展的道路一样,走过了从塑性混凝土到干硬性混凝土,再到由大流动高强度混凝土向高性能混凝土过渡的几个里程碑。

  第一阶段从本世纪初到30 年代。一批风格各异、造型独特、品质精良的大厦相继建成,使上海成为闻名于世的“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大展台。这一阶段,混凝土仅在少数“钢骨水泥”结构的高层建筑中应用。所用的混凝土也仅是以1∶2∶4 或1∶3∶6 (水泥∶黄砂∶石子)的经验配合比加水拌和,制成利用简单的钢扦作施工器具,可以插捣密实的塑性混凝土,强度停留在100#~200#(即C10~C20) 的水平上。

  第二阶段出现在本世纪的50~70年代。在这30年中,以预制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和各类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的工业建筑构件为代表,相继建成了一大批重大的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和统建住宅工程,预制混凝土构件装配式建筑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梁、板、柱全预制装配式建筑得到了充分发展,其中以上海微型轴承厂全预制多层工业厂房和宝钢外招(宝钢友谊宾馆) 为代表的预制全装配高层民用建筑,充分显示了当时混凝土预制装配技术的发展水平。在这一阶段,由于受当时前苏联混凝土工程技术路线的影响,干硬性混凝土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混凝土的平均强度为200#到300#(C20 到C30),工厂预制的预应力混凝土强度达到400#(C40) 。

  第三阶段,就是改革开放的80、90年代。80年代上海市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中最突出的成绩是:预拌混凝土成套技术的开发;混凝土外加剂技术的发展,使一大批高层建筑的泵送混凝土的应用成为可能;大体积基础混凝土施工技术日趋成熟;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混凝土的平均强度也由C20~C30提高到C30~C40;混凝土的流动度达到180±30mm,属大流动混凝土范畴;预制混凝土构件中出现了误差仅0.5mm 的合流污水管片和地铁管片等高品位的市政精品构件;强度C80的PHC管桩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使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已由单一的多孔板、屋面板和先涨法梁类构件,向无粘结后涨法预应力楼板体系和曲线预应力桥面板,并向预应力结构和部分预应力结构等先进的预应力施工技术过渡。

  进入90 年代,混凝土工程技术又跨出了一大步。C60混凝土已在一大批有影响的标志性工程中获得应用;C80泵送混凝土也开始用于工程实践;混凝土外加剂进入了第三代水平,利用外加剂对混凝土进行改性,以适应各种特殊施工的技术要求,已被广大从事混凝土工程的技术人员掌握;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混凝土的一次泵送高程达到382.5m,更是世界领先水平; 粉煤灰的利用率达到1.4%(即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量已大于本市全年排放的粉煤灰量,从周边省、市调入部分粉煤灰) ,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高钙粉煤灰应用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矿渣微粉作为混凝土的掺合料,不但已用于工程实践,且多项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香格里拉大酒店”、“高登金融大厦”的预制外墙板及大型预制混凝土地下连续墙等产品的各项技术参数和制作精度,代表了上海市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水平也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轻骨料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特种混凝土的科研和应用技术也有很大的进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GHPC)的技术开发工作,已受到各方面关注。

  21 世纪将是高性能混凝土(HPC)、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GHPC)兴起和发展的时代。1994 年我国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指出:“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正是充分利用各种工业废弃物,大力发展复合胶凝材料,最大可能地降低硅酸盐水泥用量,使混凝土工程技术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

[Page]

2  八、九十年代的混凝土工程技术进步

   八·五和九·五期间,上海建设事业空前发展,混凝土工程技术的进步尤为显著。然而,由于人们长期以来片面地重视混凝土的强度,上海的混凝土强度在90年代由C40提高到了部分工程达到C60,个别工程C80的水平。相对混凝土强度而言,对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视程度就显得明显地不足。

  2.1  预拌混凝土技术的发展

  在近20 年中,预拌混凝土由于其生产设备先进、管理科学、可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程质量,且能满足现代化高速度施工的混凝土需求量等一系列优势,预拌混凝土生产技术已成为建筑施工技术中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

  2.1.1  预拌混凝土产量的飞速递增

  上海市预拌混凝土的雏型始于1977年,统计数字是从1979年才有的。下图就是这20年来上海市预拌混凝土产量的统计图。在预拌混凝土产量逐年提高的同时,预拌混凝土技术也同样取得了相应的提高。

  2.1.2  高性混凝土的开发研究

  1990年5月16日~18日在美国马里兰州盖特律堡,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学会和美国混凝土学会(ACI) 共同发起召开了一次高性能混凝土专题研讨会。1991年9月国际混凝土杂志发表了题为《High Perfomance Concrete : Research Need , to Enhance it’s Use》的论文,次年元月上海市建筑构件研究所就译出了“加强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的研究”的译文,为上海市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在以后的10年中,上海高性能混凝土研究领域中取得一大批可喜的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中华第一高楼———88层金茂大厦的C40一次泵送到382.5m;明天广场矿渣微粉C80泵送混凝土;在上海教育电视台综合楼大体积基础混凝土,水泥用量只占胶凝材料总量的46%,配制的混凝土浆量饱满,混凝土工作性、粘聚性和抗离析性能都十分优异,强度达到C40的高性能混凝土。

  1998年上海市科委又向上海建工(集团) 总公司下达了“高性能预拌混凝土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项目计划任务书。研究内容涉及“免振自密实混凝土”、“轻质骨料预拌混凝土”、“大流动超高强混凝土研制”、“大体积控制升温混凝土”、“GHPC(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等5个方面的研究方向。

  2.1.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上海改革开放的20年中,一大批高、大、精、尖的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深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已成为上海市混凝土工程技术进步的重要里程。上海市的深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往往由于强度要求高、施工速度快和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决定了它的首选施工方案是一次浇捣,不留施工缝的施工工艺。这就给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出了十分苛刻的约束条件。大体积基础混凝土除了必须满足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要求外,还存在如何防止温度变形裂缝产生的问题。经过20年工程实践的摸索,取得一大批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工程项目。在深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中,总结出了以下几条技术措施。

  (1) 尽可能地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把28 天设计强度延长到45天或56天,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总量;

  (2) 采用混合材水泥或增加掺合料用量,以降低水化热和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的时间,以利协调由于温度引起的应力过高和混凝土初始结构强度过低这一对矛盾,从而达到减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目的;

  (3) 在施工中采取内降外保的养护工艺,针对不同的工程条件采取合理的养护制度,延长养护时间,提高养护质量;

  (4) 采用智能化温度采样系统,动态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的情况。

  通过以上技术措施,上海自1979年首次成功地在宝钢转炉基础工程中创造一次连续浇捣混凝土7218m3无有害结构裂缝的实例后,在大体积基础混凝土施工中已创有以下几个全国乃至世界之最:

  (1) 在虹桥世贸商城工程中创下连续浇捣混凝土24000m3的世界之最;

  (2) 在金茂大厦工程中创下了一次浇捣C50(R56)混凝土13500m3,且厚度达4m的世界之最;

  (3)徐浦大桥主塔基础最大厚度6m。

  典型的大体积基础混凝土工程列于表1。其中尤以世贸大厦的24000m3的基础底板施工技术为突出。它集中显示了我国组织大体积基础混凝土施工的高水平和雄厚的设备技术力量。该工程集中了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所属的上海建工材料公司和上海市建筑构件制品公司两大商品混凝土生产专业公司的10余座混凝土搅拌台,在统一原材料、统一配合比、统一生产工艺的高度统一下,动用了200 辆混凝土搅拌输送车和20 台混凝土泵,在36 小时内施工完毕,平均每台泵车单位时间泵送量为34.7m3/小时。这一泵送速度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德国资料反映为35m3/小时) 。

  

 

 

 

 

 

 

  2.1.4  高泵程混凝土施工

  泵送混凝土的泵送高度是混凝土工程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因为混凝土的泵送高度,是混凝土外加剂技术、掺合料技术、配合比设计和泵送机械性能等一系列技术的综合反映。80 年代上海大量高层建筑的兴建,为上海市泵送混凝土技术的显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从1981年上海宾馆首次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以来,泵送高度由80m逐年提高到金茂大厦的382.5m,创造泵送混凝土世界第一高度,泵送混凝土的强度也由C30提高到杨浦大桥主塔结构的C50 混凝土。历年高泵程混凝土施工实例列于表2。

  2.1.5  混凝土外加剂技术发展已进入第三阶段

  上海的混凝土外加剂技术从50年代的氯盐为主要原料的早强剂和松香皂为主的引气剂起步,继后出现了纸浆废液为原料的塑化剂,为混凝土外加剂发展的第一阶段。60年代起正规生产木钙型减水剂,到80年代初研制出萘系高效减水剂为止,上海市的混凝土外加剂技术发展到了第二阶段。进入80年代后和预拌混凝土一样,外加剂技术的进步十分迅猛,可认为上海市的混凝土外加剂技术的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在上海建工(集团) 总公司承建的工程中,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面几乎达到了100%。其中突出的几个台阶是:1989年的南浦1型和南浦Ⅰ型(缓) 特种泵送剂的研制成功,把3天强度达到28.5MPa的C40混凝土送上了158m高的南浦大桥主塔顶端;1995年在杨浦大桥主塔工程泵送混凝土施工中,采用南浦Ⅱ型把C50高强混凝土泵送到208m 的高度;1997年在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采用FTH 复合高效泵送剂,把C40混凝土一次泵送到382.5m的高度;1998年在明天广场矿渣微粉C80泵送混凝土, 采用SQ2 ⅡC 完成了3500m3 的C80混凝土泵送施工作业。

  进入90年代中期后,由于混凝土掺合料技术的进步,各种性能各异的混凝土掺合料相继问世。掺合料的掺入使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强度发展规律出现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了的规律,各种专用的外加剂被相应地研制成功。其中典型的产品有WZ。在大掺量矿渣微粉混凝土中利用WZ 配制了3 天强度便可达到甚至超过单纯用普硅水泥配制的普通混凝土,解决了大掺量活性掺合料混凝土早期强度低的负面影响,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目前上海市外加剂产品在知名工程中应用范例列于表3 。

  2.1.6  活性掺合料的开发应用

  混凝土活性掺合料应用技术研究,可以追溯到50年代的混合水泥中的粉煤灰和水淬矿渣的利用。把粉煤灰作为混凝土掺合料,在混凝土搅拌时直接掺入,在50年代仅出现在水坝用混凝土中。然而,在上海真正普及粉煤灰应用技术,直接把粉煤灰用于建筑工程用的混凝土中是1978年的事。通过20余年的工程实践,上海的粉煤灰应用技术在国内已远远领先,在国际上也跨入了先进行列。如上海同济大学建材学院(原上海建材学院) 科研人员已研制出,当胶凝材料总量为550kg/m3,粉煤灰掺量达到40%时,强度可达60MPa以上的高强混凝土(《大掺量粉煤灰高强混凝土》) 。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开发,使上海的高钙粉煤灰应用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高钙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的发布,代表了上海市粉煤灰在混凝土工程中应用的技术水平。

  矿渣微粉作为活性掺合料的应用技术,是近几年才被重视的。然而,由于这项技术的巨大潜力,其发展速度和在技术水平、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取得的成绩特别可观。自1997年建委成立“高炉矿渣微粉生产技术开发应用研究”项目课题组后,采取了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通过短短二年的研究开发,取得一大批可喜的成果。特别是“矿渣微粉C80泵送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用矿渣微粉混凝土应用技术”、“矿渣微粉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宝钢高炉矿渣微粉混凝土应用研究”、“双掺磨细矿渣及高钙粉煤灰混凝土的最优配比及性能”等一批矿渣微粉的应用技术和材性研究课题的完成,把上海市矿渣微粉应用技术提高到了较高的水平。

  混凝土掺合料技术的进步,实际上是混凝土材料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混凝土掺合料应用技术的日趋成熟,复合胶凝材料的概念逐步被从事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的科技人员接受。混凝土工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胶凝材料的变革是必然的趋势。高效活性掺合料和硅酸盐水泥复合组成高效复合水泥基胶凝材料,是混凝土工业走“绿色道路”的必由之径。

[Page]

  2.1.7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90年代的上海随着一大批高质量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的相继建成,大大地改观了上海的城市面貌。这些工程中有大型的体育场馆、闻名于世的两桥一塔(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浦东国际机场、高架道路等等。它们除了优美独特的造型、一流的工程质量外,清水混凝土古朴凝重、自然清纯的质感,给这些标志性建筑物增添了光彩。东方明珠的大型斜筒体、八万人体育馆的大斜率柱和浦东国际机场超大型结构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难度更大。清水混凝土施工的技术关键是以下三个:

  (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原材料质量控制。新拌混凝土必须具有极好的工作性和粘聚性,绝对不允许出现分层离析的现象。原材料产地必须统一,砂、石的色泽和颗粒级配均匀。

  (2) 模板工程。清水混凝土施工用的模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不允许有一点变形,以保证结构物的几何尺寸均匀、断面的一致,防止浆体流失。对模板的材料也有很高的要求,表面要平整光洁,强度高、耐腐蚀,并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对模板的接缝和固定模板的螺栓等,则要求接缝严密,不允许漏浆。

  (3) 养护。清水混凝土如养护不当,表面极容易因失水而出现微裂缝,影响外观质量和耐久性。因此,对裸露的混凝土表面,应及时采用粘性薄膜或喷涂型养护膜覆盖,进行保湿养护。

  2.2  预制混凝土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在过去的20多年中,由于各种工程的需要和材料科学的进步,预制混凝土技术和预应力混凝土设计施工技术,获得极大的发展机遇。然而,相对于预拌混凝土技术的进步,预制混凝土技术进步显得明显地不足,预制混凝土构件几乎已退出了公共建筑领域。然而,在常规的房屋建筑预制构件悄然退出的同时,超大型的预制地下连续墙恰被作为混凝土构件的新产品开发了出来。市政工程中,一大批预制混凝土精品构件不断地被开发出来,把上海的预制混凝土技术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混凝土制品正在向大和精的方向发展。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完成了由单个预应力构件制作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过渡。在完成这一过渡的同时,在工艺上由单一的先张法工艺过渡到以后张工艺为主;材料由低碳冷拔钢丝和低碳合金钢( Ⅲ、Ⅳ级钢筋) 转向高强钢丝和钢绞线;锚具也由单根的楔形锚固端和镦头锚固的形式,向QM、XM、OVM、DM和B&S等单束和群锚体系过渡。

  2.2.1  市政用混凝土精品构件的开发

  预应力空心板梁虽是市政桥梁工程中的通用构件,但在南浦大桥建造前,其使用量较小,构件强度、精度等要求也不高。1990年,南浦大桥用的预应力空心板梁由于大桥浦西段主引桥设计成螺旋状,盘旋而上,故主引桥空心板梁的外形尺寸变化复杂,精度要求十分高,被称为市政工程用混凝土精品构件。自“南浦大桥预应力板梁成套生产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获得推广后,杨浦、徐浦等越江桥梁工程用的桥面板梁的生产日趋成熟,现已成为常规产品。继后结合内环线工程,在1994年又开发出了工厂预制异型后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梁,为高架环线和南干线等道路工程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加快了工程的施工速度,减少现场施工用地,提高了工程质量。

  1990年,合流污水工程311标管片的研制成功及以后地铁管片的生产,把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制作精度和产品质量提高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类管片的外型尺寸精度要求达到0.5mm,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50,抗渗和耐久性要求均十分高。在1992~1996年间,为配合合流污水工程又开发出了不同口径的预制顶、埋管。1992年开发出小口径超长距顶进施工用的钢筋混凝土管段,1996年又研制开发出了直径达3000mm的预制大口径顶、埋管,其水平均在国内领先。

  2.2.2  超大型预制地下连续墙

  软土地基深基础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在上海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然而,在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工艺上,由于传统的现浇施工工艺,筑成的地下连续墙存在容易夹泥、槽壁坍塌、抗渗性差、墙体和底板连接处位置难以保证等一系列缺点和弊病,给施工带来了困难,给工程质量留下了隐患。特别是在某些利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地下工程组成部分时,现浇地下连续墙由于其固有的缺点,给后续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经济上的损失。预制地下连续墙由于工厂生产,具有板面平整、混凝土密实度高、抗渗性好、预埋钢筋位置准确、墙体和底板连接质量高、不易渗漏等优点,可以充分发挥三作用复合式深基础结构的作用,而被广大设计、施工人员重视。从1997年开始,通过建工锦江、明天广场和达安城地下车库等工程的应用,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总体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已进入预制预应力地下连续墙的研制阶段。由于采用预应力工艺,预制的地下连续墙长度可做到30m左右,这一长度在一般工程中已足够保证一幅到底的深度要求,可以取消横向接头,又能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和降低工程造价。

  2.2.3  混凝土在墙体改革中的应用

  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清水PC外墙挂板饰面清晰纯朴,显示出了清水混凝土建筑自然清新的建筑效果。延安东路外滩附近的高登金融大厦的艺术花饰外墙板,体现了预制混凝土墙板的高精度和艺术性,突出地显现了上海市预制混凝土墙板制作精度、混凝土色泽控制等方面的高水平。外墙挂板在五星级酒店和金融大厦这样高层次建筑上应用获得成功,说明防水节点的处理技术已完全解决,为房屋建筑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混凝土小砌块在上海的应用已有10 余年的历史,1993 年编制的混凝土小型砌块图集说明混凝土小型砌块在上海已是标准产品。现在上海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生产能力已达100万m3 (32 个生产企业) ,实际需求量只有20 万m3 ,所以已经是生产能力大大高于市场需求量局面。在混凝土小型砌块建筑的推广应用中,也遇到了新产品、新工艺推广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即产品成熟期和生产规模增长不合理的矛盾。也就是说,该项新产品从技术上来讲还没有达到成熟期。然而,在利益的趋动下,生产规模超常规地增长,最终导致一哄而起,生产能力大量地过剩,反而影响了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现在,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有些问题已在逐步地被克服,如裂缝、渗漏等问题已列专题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成果。在18 层的混凝土小砌块配筋试点工程中,已获得理想的效果。混凝土小砌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一定会走出困境,为墙体改革作出贡献。

  2.2.4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进步

  80 年代中后期到90 年代初,上海市的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已逐步由单一构件(即三板一梁,预应力空心楼板、预应力屋面板和预应力槽型板、预应力吊车梁)的范围向预应力结构过渡。这一阶段典型的工程有同济大学图书馆的悬挑结构、新民晚报社大楼3~6层的无粘结预应力平板结构、农业大厦展览厅的现浇井字型预应力结构、闵行工人俱乐部影剧场的预应力三向网格梁屋盖结构、丝织九厂七层25m 单跨框架结构、色织十厂的双跨19.5m五层织布车间等等。其中尤具代表性的是80 年代中期建成的秦山核电站安全壳采用的三向预应力技术。

  进入90 年代后,预应力混凝土设计和施工技术都又上了一个台阶。南浦大桥的预应力曲线箱梁,最长已达到120.5m ,施工技术极为复杂。杨浦大桥斜拉索锚固区段由于拉应力大,必须采用预应力结构,又由于塔柱锚固区是一个由两个椭圆组成的空心断面,只能采用环向预应力的方法,对塔柱锚固区施加预加应力。经大量研究和试验,最终采用DM7248 锚具,每束48根<s7高强钢丝进行张拉,完成了这一高难度工程。

  在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竖向预应力施工中,钢丝束从- 9.4m 的地下室直至塔顶283m ,预应力钢丝束长度几近300m。采用OVM 群锚,1860N/mm2 级低松驰钢绞线,完成这一罕见的竖向涨拉预应力工程。

[Page]

  此外,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获得推广应用。其中典型的工程实例有申鑫大厦、新上海国际大厦、鸿运大厦等。这些工程都取得了降低层高、合理解决大悬臂和大跨度的问题,充分利用建筑空间,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改善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在工业厂房的单层框架中还采用了跨度达到50m的预应力屋面大梁。人民电器厂预应力框架梁单索预应力筋长度达96m。上海申美饮料公司金桥厂房工程中采用的大面积双向预应力框架结构,为上海地区无粘结预应力拓宽了应用领域。

  2.3  特种混凝土

  与高性能普通混凝土的技术进步相比较,上海市对特种混凝土技术的开发研究就显得比较缓慢。仅以其中最为常用的特种混凝土———轻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和聚合物混凝土为例进行一下浅析。陶粒混凝土作为轻骨料混凝土的典型品种,上海50 年代就开始生产,以后经历了粘土陶粒和粉煤灰陶粒两个发展阶段。预制陶粒混凝土内隔板和陶粒混凝土大板,都曾是骄人的产品。然而,随着预拌混凝土的兴起,由于设计、生产、施工的相互脱节和施工技术跟不上要求等因素,在80 、90 年代上海建筑的2000 余幢高层建筑中竟无一幢采用轻混凝土和国际上轻混凝土技术已进入HPLAC(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 的阶段相比,落后了一大截。近一、二年,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已受到有关单位的重视,并已投入了一定的科研力量进行研究。纤维增强混凝土,在理论研究上已有高、低弹模混合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研究成果。在生产实践上却还停留在少量试点工程中应用的单一高弹模纤维混凝土,除了GRC 内隔板外“钢纤维混凝土屋面板”也已在上钢五厂某车间采用。再如虹桥机场某些局部建筑的现浇屋面,也已采用钢纤维混凝土,但距推广应用尚有距离。1999 年开发出的钢纤维混凝土核废料桶已出口,用于某国的核电站,为钢纤维混凝土拓宽了应用领域。聚合物混凝土的研究屹今为止还仍停留在部分高等学校的实验室中,没有走出产业化的道路。从广义的定义来理解,上海虽已有纤维增强MDF (宏观无缺陷水泥基材料) 的研究成果,但距产业化还有一定的路程。

  2.4  地方性标准规范的制定和修订

  随着混凝土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上海市建设委员会十分重视通过各项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使用的规范化操作,以促使新技术的合理运用,提高施工质量。在90 年代制定了一批技术规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市混凝土工程技术的进步:

  DBJ 08227292《粉煤灰渣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

DBJ 0822629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设计规程》

DBJ T0825429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建筑构造图》

DBJ T0825529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结构构造图》

DBJ 08220329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DBJ 082235294《后张预应力施工规程》

DBJ 082301295《预应力混凝土肋加气砌块屋面板产品标准》

DBJ 082213295《预制混凝土构件模板技术规程》

《铣削钢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DBJ 223296《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DBJ 082302296《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制作规程》

DBJ 227297《预拌混凝土生产技术规程》

DBJ 08263297《焊接钢筋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DBJ 082230298《高钙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DBJ 082102298《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DBJ 08277298《高强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

DBJ 082235299《后张预应力施工规程》

DBJ 082501298《粒化高炉矿渣微粉在水泥混凝土中应用技术规程》

3  二○○○~二○一○年上海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跨入2000 年后,人们对地球环境保护,寻求自然和谐的生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意识越来越强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GHPC) 的研究和应用,不再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逐步付之实施的问题。

[Page]

  3.1  高性能混凝土研究

  1999 年12 月,上海市建委成立了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学科研究发展中心,上海市科委也已把“高性能预拌混凝土应用技术研究”列入了1998~2000 年的科研计划,预示了上海已高度重视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

  3.1.1  水泥基复合胶凝材料的研究开发

  随着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世界各国研究混凝土材料科学的学者和专家,都对人类2000 余年来对胶凝材料由石灰—火山灰混合物到硅酸盐水泥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特别是吴中伟院士提出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后,国内专家对混凝土掺合料的研究和应用给予了更多的重视。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活性掺合料有粉煤灰、矿渣微粉、硅粉、沸石粉、稻谷灰等,其它尚有石灰石粉、煤矸石粉等等,上述掺合料和硅酸盐水泥混合后作为混凝土的胶凝材料,可称作水泥基复合胶凝材料。采用水泥基复合胶凝材料配制混凝土,可以把工业废渣资源开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混凝土工程技术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水泥基复合胶凝材料配制混凝土的技术,不同于现在广为应用的硅酸盐水泥,或各类混合水泥的配制和生产技术。

  作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粉煤灰和矿渣微粉,在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中,尚只是以超量系数、胶凝效率系数、活性指数等系数进行设计,精确度较差,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再由于各类不同外加剂对掺合料的适应性也比较复杂,复合胶凝材料对各类外加剂的适应性研究及其机理和规律的研究也必须加强。活性掺合料和硅酸盐水泥混合后,对混凝土强度的贡献,往往都是以二次水化理论、细观密实度提高、微集料效应等定性的研究结果进行描述,要逐步转向定量的研究就必须对复合胶凝材料的水硬化机理、水化产物类型、孔结构等展开研究。在对复合胶凝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再展开复合胶凝材料配制混凝土的技术,和由复合胶凝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特别是耐久性的研究。国际上已有采用硅酸水泥、矿渣微粉和粉煤灰三种材料复合的胶凝材料建造海港工程的实例(澳大利亚) ,实践证明,它具有极好的耐久性。这些工作在90 年代后期已逐步开展,如掺合料颗粒群特征分析。利用交流阻抗谱原理,研究混凝土的耐久性等研究手段均已用于矿渣微粉混凝土和粉煤灰混凝土的应用技术研究中。在水泥基复合胶凝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水泥基复合胶凝材料混凝土的配制和生产应用技术的研究及推广。

  3.1.2  超高强混凝土研究

  从目前国内外许多资料可见都将C80 以上乃至C100 的混凝土划为超高强混凝土的范围,并已有了工程实例。如美国西雅图58 层的Two Union Square 大厦的泵送混凝土坍落度达230 ~ 250mm , 强度高达135MPa ,该城太平洋第一中心所用的混凝土强度也达到124MPa 。

  德国法兰克福的BFG行政大楼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15MPa 。挪威的设计规范强度等级已达到105MPa 。上海目前已编制了《高强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该规程覆盖的高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C50~C80 。

  在未来的5 年中,应试制成功C100 以上大流动性超高强混凝土,在未来10 年中制定出超高强混凝土设计规程,并使其工程化。

  3.1.3  加强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

  近30 年来,世界各国由于混凝土耐久性问题出现的工程结构破坏的事例已屡见不鲜。混凝土的耐久性直接影响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性能指标中耐久性的地位日趋提高。对上海地区来说,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复合胶凝材料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按使用寿命(或称服务年限) 设计混凝土的方法研究;高强混凝土、超高强混凝土的耐久性。特别是随着上海深水港工程和东海天然气油田开发等工程的相继上马,对混凝土的耐海水腐蚀和抗氯盐侵蚀的研究必须加强。

  3.1.4  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HPLAC) 研究和开发

  高性能混凝土问世后不久,日本等国家就提出轻骨料在高性能混凝土中应用的前景。利用轻骨料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实际上是混凝土材料科学一直追求的目标———轻质高强,可以取得比一般高性能混凝土更高的比强度。普通轻骨料混凝土由于轻骨料的吸水率较大,采用泵送工艺施工时往往泵送困难,甚至经常出现堵泵现象。因此,要把轻骨料用于高性能混凝土,首先必须研究开发出高性能轻骨料(HPLA) ,这类骨料必须具备高的颗粒强度、优良的颗粒级配、小孔隙率和低吸水率。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是高性能轻骨料的研究开发;其次是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配制技术及生产、施工技术研究;第三是应用试点工程。

  3.2  特种混凝土应用技术研究

  水泥基胶凝材料混凝土在工程中常用的和具发展方向的特种混凝土择其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分析,有以下几类:各类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MDF、光导纤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导电混凝土等。

  3.2.1  各类纤维增强混凝土应用技术

  混凝土的脆性特征和水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是造成受力后容易开裂和体积稳定性不佳引起开裂的根本原因。掺加各类纤维,对混凝土增强比配筋效果更好。目前,世界各国用于改善混凝土抗裂性能的纤维种类繁多,其中具代表性的有玻璃纤维、石棉纤维、钢纤维、碳纤维和合成纤维等。由于各类纤维的弹性模量差异很大,可达1~2 个数量级。低弹模纤维往往被用于抑制混凝土的早期塑性裂缝和温差干缩裂缝,高弹模纤维则用于改善混凝土抗裂性,提高韧性和抗疲劳性能。对高、低弹模混合应用的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研究可继续开展,重点应放在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生产应用上,加快纤维混凝土的产业化步伐。

  3.2.2  聚合物混凝土

  聚合物混凝土是混凝土力学行为改性的最有效措施,是提高混凝土强度和韧性的重要手段。上海在聚合物混凝土的理论研究和科研成果方面已达到了国际水平,然而聚合物混凝土的工程应用仍是空白,在今后10 年中应加强聚合物混凝土的产业化步伐,把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3.3  逐步形成科研、设计、生产和施工相结合的混凝土高新技术发展的机制

  本市已有产、学、研相结开展科研攻关的成功例子。如1997 年建委成立“高炉矿渣微粉生产技术及开发应用研究”项目,组织了同济大学、上海市建筑科学院、上海吴淞水泥厂、上海建工(集团) 总公司所属建工构件和建工材料等单位,相互配合协作的产、学、研一条龙课题组。通过二年的科研、生产和施工实践,就完成了这一项目计划任务书预定的研究工作,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再如“大面积超长双向预应力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等科研项目,都是设计、生产和施工单位结合取得成功的例子。

[Page]

  建委最近成立的“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学科研究发展中心”,将是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开展科研的一种创新机制。

  3.4  加强混凝土材料学科知识的普及工作

  混凝土工程技术是一项材料科学和施工技术紧密结合的应用科学。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单一地只追求施工的最终结果,而忽略了材料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最终带来许多弊病,阻碍了这一技术的进步。譬如施工单位往往一味追求混凝土的流动性,对混凝土坍落度要求不是按工程特性选用,而是越大越好,忽视了用水量增加对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到目前为止,部分业主单位、施工企业包括监理单位,对混凝土胶凝材料认识只认为水泥是唯一的胶凝材料,而对掺加掺合料的混凝土不容易接受,对混凝土强度的验收规范理解不深,对如何正确地掌握混凝土强度的数理统计方法还有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否则容易造成简单地按μfcu ≥1.15fcu ,k来验收,造成事实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强度偏高,增加水泥用量的弊端。对于补偿收缩混凝土、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等知识,更有普及的必要。

  进入2000 年,应把混凝土材料科学的知识普及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系统的现代混凝土工程技术知识讲座,为提高上海的混凝土工程技术水平奠定基础。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5月10日上海水泥市场价格行情动态

5月10日,华东水泥价格指数为103.22,环比下降1.2%,同比下跌18.44%。同时上海P.O 42.5散装水泥报价341-395元/吨。

江苏、上海地区水泥价格最新动态

上海及江苏苏中南地区主要厂家下调水泥价格10-20元/吨左右

5月9日上海砂石⻣料市场价格行情动态

5月9日,长江碎石价格指数为84.77,环比下降0.84%,同比下跌4.68%。同时上海粗骨料报价52-101元/吨。

2024年1~3月全国各地基础设施投资统计

2024年1~3月全国各地基础设施投资统计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11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11

青海省

¥ 416.22
2024-05-11

甘肃省

¥ 382.91
2024-05-11

陕西省

¥ 327.04
2024-05-11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11

云南省

¥ 310.87
2024-05-11

贵州省

¥ 312.57
2024-05-11

四川省

¥ 351.02
2024-05-11

重庆

¥ 331.21
2024-05-11

海南省

¥ 432.19
2024-05-11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11

广东省

¥ 312.75
2024-05-11

湖南省

¥ 316.12
2024-05-11

湖北省

¥ 309.91
2024-05-11

河南省

¥ 274.59
2024-05-11

山东省

¥ 319.18
2024-05-11

江西省

¥ 313.39
2024-05-11

福建省

¥ 303.10
2024-05-11

安徽省

¥ 314.72
2024-05-11

浙江省

¥ 332.74
2024-05-11

江苏省

¥ 299.83
2024-05-11

上海

¥ 317.73
2024-05-11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5-11

吉林省

¥ 358.29
2024-05-11

辽宁省

¥ 338.19
2024-05-11

内蒙古自治区

¥ 349.14
2024-05-11

山西省

¥ 314.58
2024-05-11

河北省

¥ 345.41
2024-05-11

天津

¥ 368.21
2024-05-11

北京

¥ 339.43
2024-05-11 23: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