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五一长假:梦想or奢侈?

2012/10/16 00:00 来源:

......

  10月10日上午,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在头条转载名为《全国假日办建议对五一假期进行调整并适度延长》的文章,该文由《光明日报》刊发,原题《休假制度:到了必须优化的时候》。文章明确提到:“针对今年‘十一’黄金周出现的问题,全国假日办建议加快推进带薪休假制度落实,适时启动我国黄金周假日旅行机制研究。在不增加原有法定节假日的前提下,可通过协调和腾挪其他假期和周末,对五一假期进行调整并适度延长,形成多个假期窗口期,让群众有灵活的出游时间选择。”

  10月10日 中午,国家旅游局便通过其官网发表声明《全国假日办未就五一假期调整发表意见》。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在声明中明确指出:“今日有数家网站发布或转发题为《全国假日办建议对五一假期调整并适度延长》的文章,其中涉及五一假期的内容严重失实,全国假日办及工作人员从未就此发表过意见。我们已就此事责成原报道者采取措施予以澄清。”记者就此致电国家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件事情国家旅游局能够表态的只有官网上的声明内容,再无更多其他细节。

  对此,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分析称,恢复“五一”黄金周、调整假期其实已经被讨论多次了,但仅限于专家、学者之间的讨论阶段。全国假日办作为国家相关部门,在没有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许可前,是不可能对此发表评论或建议的,同时,是否恢复“五一”黄金周需要国家多个部门共同协商认可后,最终由国务院公布。

  当初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与旅游景点和相关公共设施的“超负荷”,随之衍生的一连串问题,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出台和推进有关。

  观点PK

  昨天的报道引发众多专家就“是否恢复五一黄金周”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其中“恢复”派专家认为恢复“五一”黄金周将极大缓解目前“十一”井喷的现状;一些“冷静”派专家则避开黄金周存废问题,而直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等话题。

  “恢复”派

  要恢复五一长假还要增加元旦黄金周

  刘德谦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

  今年中秋国庆黄金周期间旅游市场的火热是可以预见的。当被积蓄已久的出行意愿遭遇各项利好政策和“最长黄金周”,出现有史以来强度最大的“井喷”现象不足为奇,但也让原本有限的旅游资源更加“不堪重负”。

  我国取消“五一”黄金周后,每年“十一”黄金周,国内旅游都出现超强增长劲头,每年的人数增长几乎都在20%以上,远超前几年的平均增幅。显然,许多原来在“五一”黄金周出游的旅游者转向了“十一”黄金周。再看2003年至2011年国内旅游的人数,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全年国内旅游的人数增幅在减缓,因此可以计算出,“十一”黄金周的旅游人数在全年总人数中的比重也在增大。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02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8.8%,而当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只比上年增长13.2%,由节假日人数的增幅高于全年可以得知,取消“五一”长假造成的“十一”长假更拥挤的问题至今未解。

  因此,尽快恢复“五一”黄金周无疑将极大缓解各大旅游城市、景区的拥挤现状,起到很好的分流作用。此外,建议继续保留各个小长假,同时增加元旦黄金周,因为在春节前如果不增设一个长假期来对返乡人群做出分流,当春节黄金周来临后,返乡流叠加大量游客,必然又是一个超负荷的黄金周。

  现在重要任务是泄洪要在5月设一个长假

  刘思敏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黄金周的集中出游实际上是一种理性选择。黄金周已经10多年了,在大众传媒时代,黄金周拥堵地球人都知道;其次,黄金周出游不是被迫的,不是迫于亲情、民俗等因素,完全是自愿的。平时不能带薪休假,春节要回老家,中长途旅游的愿望如果不是在长假实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现在重要的任务是“泄洪”。“五一”长假取消后,“泄洪”的口子少了,建议恢复“五一”黄金周,或在5月设一个新的长假,满足人们出游的愿望。

  此前有一种“错峰休假”的说法,即将整个假期分为前后各7天。员工与用人单位在个人申请和双方协商的基础上,确定休假日期,以此分流。但这是想当然,它有可能导致全国长达半个月的停顿与混乱,简单说,就是比如以长江为界,江南前一周没人做事情,江北的人没法对接,反之亦如是。而一个单位或者机构很难在只有一半人的情况下,实现正常运转,这个社会成本太大了。

  “冷静”派增加黄金周无用关键在强制带薪休假

  王富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再加4个黄金周也没用,关键是国家应该在部分单位强制执行带薪休假制度。

  现在已经不是恢复五一黄金周的问题,中国的旅游市场存量太大了。即使再增加4个黄金周也没有作用,照旧会像“十一”这般拥挤。目前唯一的解药是国家能够在部分领域强制执行带薪休假制度,比如公务员可以、大国企的员工也可以。

  从今年“十一”黄金周的出游人群构成就不难看出,大部分都是白领、教师、公务员等,而这些人的所在单位恰恰是适合执行带薪休假制度的,这样一来才能真正达到错时的目的,出游时间就可以由出游者自由分配,这是从根源上去分流,因为中国的旅游者都不傻,他们自己会有自己的打算。

  同时,还有一点要提的是,黄金周不可否认在前些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促进经济,拉动消费,但是现在的黄金周更多体现出的是弊端。

  以景区为例,住宿、餐饮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根本就达不到黄金周人流量的标准,但一个景区又不可能按照超高流量去做规划和建设,所以承载力必然出问题。现在甚至已经危害到了目的地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今年“十一”期间,鼓浪屿的居民就抱怨说市场里的海鲜都被游客吃光了,现在连自己家里做饭的食材都供应不上了。

  信息不对称黄金周超负荷

  戴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现在黄金周的超负荷其实和信息不对称有很大关系。

  加强发挥信息技术在旅游管理领域的作用,能够拓宽沟通渠道,有效解决旅游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游客更加便捷地了解景区的游客接待状况。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开展参观预约服务,也可以满足游客旅行中交通、住宿、娱乐、支付及其他后继服务的全方位需求,让消费者及时得到景区的全面信息,减少消费者旅游的盲目性。

  难点

  带薪休假落实难在工资工龄

  刚刚过去的长假,让带薪休假制度成为众多劳动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的一位专家昨天向记者表示,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以及职工累计工作的认定,是制度落实的两大难题。

  企业人为减工龄

  这位专家表示,《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明确规定,“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以及“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事实上,这两项规定正是我国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难点。

  据介绍,《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推行,通常不会遇到太大阻力。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员工人数众多的非公有制企业的推行。一方面职工在年休假期间只得到了正常工作期间的部分工资收入,如可能只发基本工资,但却可能怕得罪单位而自认倒霉。另一方面有些单位会考虑人力成本上升的问题,不认可职工在以前单位的工龄,人为缩短职工的累计工作时间。

  休假给底薪违规

  专家分析,无论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中,还是从法律角度讲,都没有“基本工资”概念。虽然有些实行计件工作的单位会给员工固定的“底薪”,但按照规定“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企业任何只给与休假职工所谓“底薪”、“基本工资”、“最低工资”的做法,都是违规的。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联合加快推进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畅通举报渠道,对违法企业加重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逐步健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环境。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政策导向是推动水泥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水泥行业唯有紧跟时代步伐、主动适应变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推动散装水泥事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2003年1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国家经贸委全国散装水泥办公室致浙江水泥散装率连续三年全国省、区第一的贺信上批示:“散装水泥发展的经验值得总结,使我省各行业、产业都树立赶超意识,奋发向上,力争先进,开拓创新。向水泥产业的干部、职工致敬,并希望继续保持先进,取得新的成绩。”

“三大工程”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三大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三大工程”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各地都在不断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从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来看,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建设或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抓手。

《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发布!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22〕2号)要求,规范和加强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市场监管总局制定了《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已经2023年8月4日总局第16次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告。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6-0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6-04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14.51
2024-06-04

青海省

¥ 441.41
2024-06-04

甘肃省

¥ 382.91
2024-06-04

陕西省

¥ 347.35
2024-06-04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6-04

云南省

¥ 342.49
2024-06-04

贵州省

¥ 387.76
2024-06-04

四川省

¥ 374.33
2024-06-04

重庆

¥ 337.56
2024-06-04

海南省

¥ 432.19
2024-06-04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0.67
2024-06-04

广东省

¥ 298.50
2024-06-04

湖南省

¥ 326.56
2024-06-04

湖北省

¥ 323.98
2024-06-04

河南省

¥ 334.60
2024-06-04

山东省

¥ 347.69
2024-06-04

江西省

¥ 308.39
2024-06-04

福建省

¥ 295.05
2024-06-04

安徽省

¥ 333.30
2024-06-04

浙江省

¥ 363.18
2024-06-04

江苏省

¥ 342.34
2024-06-04

上海

¥ 347.73
2024-06-04

黑龙江省

¥ 508.96
2024-06-04

吉林省

¥ 452.78
2024-06-04

辽宁省

¥ 435.38
2024-06-04

内蒙古自治区

¥ 378.18
2024-06-04

山西省

¥ 334.95
2024-06-04

河北省

¥ 364.97
2024-06-04

天津

¥ 408.21
2024-06-04

北京

¥ 389.43
2024-06-05 17: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