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独家]细数行业现状 四问水泥行业健康发展

2017/06/07 09:59 来源:中国水泥网特约评论员 明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是推陈出新的过程,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获得长久发展。水泥行业应该追求这样一种状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在优胜劣汰环境下实现更低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更高的产业集中度和设备运转率以及更科学的资源利用分配。......

  没有多少人怀疑,当前水泥行业发展并不健康。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国内水泥设计产能在35亿吨左右,实际去年产量为24亿吨,产能利用率约为68.57%。具体到地方,在产能严重过剩的东北、西北、华北部分地区,部分企业生产线运转率甚至达不到50%。

  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了行业效益的整体下滑。在行业利润下跌最严重的2015年,国内整个水泥行业仅实现利润329.7亿元,同比跌幅达到58%,几乎所有水泥企业全年利润出现大幅下滑或亏损,冀东水泥当年曾巨亏17.15亿元,股权争夺风暴中的山水水泥更是以亏损63.9亿位列全行业榜首。

  为应对市场需求的下滑,水泥行业想出了很多办法。其中,以行业“自律”及错峰生产最为引人注目。2016年,全行业在市场需求仅增长2.5%的情况下,水泥行业利润实现利润51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5%,与上述原因不无关系。

  在良好的业绩表现面前,水泥行业似乎获得了喘息的机会。然而,在错峰生产常态化以及自律限产背后,行业存在的更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如此,不禁要问,水泥行业到底需要追求什么?如何保障水泥行业的长远发展?

 问题一:水泥行业的问题仅仅是产能过剩吗?

  毋庸置疑,产能过剩是目前国内水泥行业面临的首要难题,但是产能过剩仅仅是一方面,水泥行业的问题还包括很多。

  其一、落后产能退出受阻。

  着名水泥技术专家高长明曾表示:“我统计了一下,我们国家还有接近四分之一的水泥产能是早期的新型干法窑,1500t/d或者2000t/d以下,这些生产线不少是早期从一千吨甚至几百吨生产线升级而来,虽然曾经为经济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生产工艺相对比较落后,能耗和排放也相对较高,已经很难跟上行业发展的节奏。”

  另外,前些年国内经济高速发展,水泥需求快速增长,国内水泥生产线建设大潮中,虽然多数是以做实业为目的,但是也有不少生产线是以倒卖为目的,甚至存在卖批文的情况。这部分生产线带有投机性质,以至于建设标准相对较低,在实际运营中,能耗、环保、安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加上有关部门监管松弛或者地方利益牵扯,生产线不达标问题长期存在。

  这些产能的存在,加剧了国内水泥产能过剩局面,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落后产能的过剩,若通过有效手段削减国内落后产能数量,则产能过剩问题将得到有效的缓解。

  然而,目前水泥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却并不顺利。一方面,落后产能缺少明确的区分,因此无论是从政策还是协会、企业角度都难以对落后生产线进行划定;另一方面,近年来行业“自律”以及错峰生产推行则进一步为落后产能生存创造了空间,并压缩了先进产能发挥空间。以华北地区为例,当地某大型水泥企业就曾表示,错峰生产的推行,使得当地部分落后产能死灰复燃。

  值得一提到的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过剩经济,只有在供给过剩的背景下,才能迫使生产者为降低生产成本改革生产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实现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从这一角度而言,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实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通过人为手段限制市场竞争,实质上是对行业转型升级以及未来发展的不负责任。

  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也表示,不能简单地将去产能等同于去产量,更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去产能,就是要着力去除低端、无效的供给能力,增加有效供给,着力提高产能利用率,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推动提高行业运行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

  从“去产能”来看,目前水泥行业还存在不少问题。

 其二、行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问题仍需改善

  截止到2016年,我国水泥产量已经连续多年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巨大的行业体量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大量的污染物排放。

  以2016年为例,全年熟料产量17亿吨, 行业吨熟料平均煤耗112kg,全年仅煤炭就消耗近2亿吨,而且按照国际熟料CO2排放系数平均值为853kg/tcl计算,全年排放二氧化碳14.5亿吨。另外,有数据显示,中国水泥工业排放的水泥粉(烟)尘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39%,高居工业排尘之首,氮氧化物排放量则约占全国总量的10%~12%。

  矿物资源不可再生,因此利用最少的资源消耗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求应该作为行业发展的关键立足点,而污染物排放更是关系到当下的国计民生,必须引起行业的足够重视。因此,水泥行业的节能减排将是一项长期并不断深化的工作。

  然而,受制于统一停窑以及限制新增产能等行业现实影响,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的优势产能遭受不公平对待,劣势产能却能受益于上述政策进而改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事实上违背了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初衷。

  其三、行业资源分配不合理

  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正面临几大问题。例如高房价、企业高负债、银行坏账以及汇率风险等等。具体到水泥行业,则体现于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特别是在银行贷款等方面,优势产能与弱势产能融资门槛不统一加剧了行业运行风险,也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构成威胁。

  国内某民营水泥企业负责人直言,部分水泥企业借助自身背景,能够较为容易的获得银行融资,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然而这种融资和生产规模扩大却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由于规模扩大与运营能力提升不成正比,造成银行贷款回收周期长,企业负债率攀升,在目前行业形势下行背景下,坏账风险增加,一定程度上已经威胁到金融体系稳定,更束缚了水泥行业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的步伐。

  甚至,资源分配不均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落后产能受银行坏账风险加大影响,不能有效退出;另一方面,运营效率低下的企业通过规模的扩大以及影响力的加深依然能够获得收益,如此进一步刺激外部投资者涌入水泥行业,新建更多水泥厂。

  由此,水泥行业面临的问题不单单是产能过剩,更深层次来讲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优势企业发展受阻,落后产能退出不力等等现象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进而加剧了产能过剩问题。

  问题二、产能过剩的根源是新建产能吗?

  长期以来,国内水泥业将产能过剩的根源归结于新建产能不断,但是实际却并不一定如此。事实上,如果将产业发展比喻为个人成长的话,新陈代谢是成长的必然,而优势产能代替落后产业也应该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在产能严重过剩背景下,水泥行业坚决遏制新增产能是有必要的,然而新增产能与新建产能却不能混为一谈。新建产能应该作为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对市场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产业技术水平的升级。

  由此,新建产能其实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新建产能的同时,相对落后产能是否有效退出。若新建产能较原有产能先进,并能够通过产能减量置换或市场竞争逐步取代原有产能,那么行业发展有望进入良性循环。相反,新建产能若与原有产能叠加,则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必须指出的是,从“经济人”假设来看,投资者追求的都是利益最大化。水泥行业之所以产能过剩,在于有利可图,资本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此。人为手段限制市场竞争,或者通过禁止新建产能控制产能规模,并不能制止资本趋利的本性。

  故而,化解产能过剩,根本上应该让外界资本看到水泥行业市场竞争环境下存在的进入风险,资本本身自会根据自身的风险承载能力做出选择。保障行业利益,虽然提升了行业内企业经营效益,但更让局外人“分外眼红”也让部分局内人跃跃欲试。

  另外,还需要看到的是,禁止新建产能除了不能根除行业产能过剩以外,还会限制相关装备行业的发展。

  据笔者的了解,在水泥行业新建生产线减少之后,由于市场萎缩,加之未来前景不容乐观,相关主机备件行业发展严重受阻,部分企业甚至已经开始准备退出。如此一来,在缺少市场支撑的情况下,水泥行业装备升级将面临困境。

  行业发展如同行进的江河,节流自然导致拥堵,只有顺应规律,才能源远流长,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水泥如此,其他行业亦是如此。

[Page]

  问题三:水泥生产线为何越建越大?

  总体而言,生产线规模建设应该综合考虑市场容量、资金、原材料、物流、技术条件等等因素之后,确定合理的生产线规模,以获得更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具体到我国水泥行业,从绝大部分地区来看,特别是在中部和东部地区,5000t/d左右及以上生产线优势较为明显,这是近年来生产线规模越建越大的重要原因。

  目前,国内盈利能力最强的几大水泥企业,例如海螺、华润、红狮生产线均以大线为主。在海螺,目前一共拥有141条熟料生产线,其中2500t/d(包括2500t/d)生产线仅24条,仅占总生产线数量17%左右,而同时海螺拥有全国最多的万吨线,共有7条,最大规模生产线为12000吨生产线。


  国内各规模水泥生产线占比情况

  一段时间以来,业内有观点将2500t/d及以下生产线划归落后产能,如此划分虽然具有一定的争议,但基本符合水泥工业发展趋势。事实上,从实际运转情况来看,大型生产线无论是在能耗还是污染物排放方面都具有不小的优势。

  国内生产线可以大致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2500吨及以下为小型生产线,5000吨左右为中型生产线,10000吨及以上为大型生产线。相比之下,熟料生产单位电耗每个等级平均相差7度左右。另外,由于大窑热交换效率更高,熟料热耗也更低。大型生产线每公斤熟料热耗可以做到710大卡左右,中型生产线为750大卡左右,小型生产线则可能高达800大卡。

  在污染物排放方面,大型生产线设备更先进,能源利用率和生产线稳定性都更高,吨水泥生产污染物排放也会大幅度降低,在执行统一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情况下,大型生产线治理成本也低于小型生产线。以二氧化碳排放为例,2500t/d及以下生产线、5000t/d左右生产线与10000t/d及以上生产线吨熟料二氧化碳平均排放水平为0.9226t、0.8543t和0.8324t。

  大型生产线无论是在能耗还是环保方面均具有巨大优势。正因如此,在市场需求能够满足生产线规模需求,资金、物流等相关因素可以得到保证等情况下,水泥生产线规模越来越呈现出大型化趋势。

  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而言,在符合区域条件的情况下,大型生产线用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更好的满足经济建设需求,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四:水泥行业追求的应该是什么?

  综上不难看出,水泥行业当前正面临诸多问题,产能过剩仅仅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面,其背后的问题更值得业内深思,那么水泥行业的追求应该是什么呢?

  国内某水泥企业负责人曾这样表示,理想状态下的水泥行业应该是这样的:能耗、污染物排放、资源利用率以及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并引领世界先进水平,产业集中度提高,产能利用率至少75%以上,行业充分竞争,资源分配合理,如此才是健康的水泥行业应该处在的状态。

  显然,如今的国内水泥行业现状与这样的愿景相差甚远,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这里笔者仅就市场经济规律简单说明。

  一方面,供给侧改革需要法治化、市场化。政策之手是帮助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这也在我国经济奇迹中得到了证明,但是具体到水泥行业,政策应该如何支持行业有序发展呢。

  有业内人士指出,政策层面应该出台更为严格的节能环保指标并且落到实处,以加速行业产能出清,而不是通过限制市场竞争维持现状,不然制约行业发展的产能过剩以及产业升级乏力等问题均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一段时间以来,水泥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不彻底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对落后产能的界定存在问题,不能有针对性的去除。在此背景下,供给侧改革若要取得更为实际的成果,依托法治化、市场化手段极为必要。通过政策层面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加速行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市场机制,为先进产能创造生存空间,淘汰落后产能。

  另一方面,市场资源支配地位不明显。正如国内某水泥企业负责人所言,市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国内水泥行业市场化程度仍然不够,限制竞争因素过多,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等发挥作用来实现的。因此,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应充分发挥价格、竞争、供求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而就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曾明确表示“有色、建材也存在产能富余情况,但这些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高,要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去产能。”

  由此来看,水泥行业健康发展仍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当前产能严重过剩背景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加速行业优胜劣汰,为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创造空间,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当然,目前落后产能退出还面临着债务以及员工安置等问题。为此,建立全国、省两级范围的产能置换机制尤为必要,以省为主,全国为辅。在具体淘汰过程中,坚持减量原则,既能为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解决资金问题,也能为新建产能提供机遇,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如果有6亿吨相对落后产能,按照新旧产能1:1.25置换,理论上可以压减水泥熟料产能近1亿多吨。因为产能过剩,所以禁止新建水泥生产线,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因噎废食之嫌。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是推陈出新的过程,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获得长久发展。水泥行业应该追求这样一种状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在优胜劣汰环境下实现更低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更高的产业集中度和设备运转率以及更科学的资源利用分配。

编辑:孔雪玲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按备案产能生产!四川公开征求水泥行业常态化错峰生产实施细则

细则中的“产能”是指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申请审批的备案(批复)产能。

[周评西北:市场需求一般,商混行情暂稳运行(4.22-4.26)

中国水泥网行情数据中心讯:市场需求一般,商混行情暂稳运行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4-2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1.44
2024-04-26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4-26

青海省

¥ 416.22
2024-04-26

甘肃省

¥ 372.95
2024-04-26

陕西省

¥ 306.73
2024-04-26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4-26

云南省

¥ 323.02
2024-04-26

贵州省

¥ 312.57
2024-04-26

四川省

¥ 352.34
2024-04-26

重庆

¥ 328.95
2024-04-26

海南省

¥ 432.19
2024-04-26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05.45
2024-04-26

广东省

¥ 326.04
2024-04-26

湖南省

¥ 315.99
2024-04-26

湖北省

¥ 319.35
2024-04-26

河南省

¥ 282.33
2024-04-26

山东省

¥ 321.62
2024-04-26

江西省

¥ 317.07
2024-04-26

福建省

¥ 303.10
2024-04-26

安徽省

¥ 313.25
2024-04-26

浙江省

¥ 342.2
2024-04-26

江苏省

¥ 309.21
2024-04-26

上海

¥ 332.73
2024-04-26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4-26

吉林省

¥ 336.82
2024-04-26

辽宁省

¥ 310.53
2024-04-26

内蒙古自治区

¥ 337.13
2024-04-26

山西省

¥ 315.06
2024-04-26

河北省

¥ 342.12
2024-04-26

天津

¥ 338.21
2024-04-26

北京

¥ 349.43
2024-04-26 23: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