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交通运输部“出招”培育新消费 推“上下游、左右向”产业融合联动

2020/06/10 09:53 来源:证券日报

交通运输部于6月8日印发《关于做好交通运输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激发消费潜力。......

为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服务“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交通运输部于6月8日印发《关于做好交通运输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激发消费潜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服务消费升级;推进交通运输跨业融合,培育新消费;营造放心的交通运输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满意度;加强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交通运输业促进新消费,主要通过三大方面。”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冰表示,在客运方面,一是通过密集交通让居民亲近绿水青山,开展旅游、体育等活动;二是通过便捷交通,让居民缩短通勤,能拥有更多时间休闲娱乐。在货运方面,一是通过改善交通,让新商品“上山下乡”;二是通过提升物流水平,让对时效和运输都有较高要求的新鲜商品能达到更多地方也足够“新鲜”。在客户体验方面,通过技术提升,提高交通运输本身给居民带来的体验和感受。

《通知》明确,要发挥交通运输点多、线长、面广的优势和特点,推动交通运输“上下游、左右向”产业融合联动,提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行业应用和发展水平,为新消费提供支撑。

就在不久前的5月27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主持召开部务会暨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议指出,要着力推进交通运输跨业融合,培育新消费。推进交通运输与文体旅游、信息产业融合,推进绿色消费发展。

“交通运输跨业融合”缘何被频频提起?又应该怎样融合?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表示,交通基础设施属于消费市场的流通环节。一方面,流通让消费得以实现,如果没有流通作为中间环节,生产出来的商品没渠道进入市场,自然也就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依托流通环节,市场消费新动向还能及时反映给生产部门,影响生产部门不断创新产品门类、提高品质,进而带动产业升级与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简言之,一个地区商贸流通越发达,经济发展就越具有活力,消费市场也就越繁荣,正所谓“无流通,不经济”。

“而今,消费市场需求日趋旺盛,各种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交通运输模式。因此,交通运输业除了基础的支撑作用之外,还应将自身发展融入新业态之中。”付一夫进一步解释,具体应从提高供给效率、满足人民美好出行需要、保障民生、盘活存量资产、加速国内国际互联互通、推动供应链上下游紧密精准协同等方面加以发力;同时,还可以考虑创新旅客运输模式,发展跨界融合的高端旅游业等,将相关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向民生消费领域延伸完善,以此来带动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记者梳理发现,“新消费”3个字今年以来除了被交通运输部多次提及,还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对此,付一夫表示,消费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当前,消费已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对GDP贡献率超过50%,如果消费需求收缩,势必会制约各行各业生产端的发展,也会对就业和投资造成制约,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步伐。所以,培育新消费,不仅能创造出新的消费增长点,还能拉动新的投资,促进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带动就业增长和产业升级,对于“后疫情时代”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张海冰则结合“六稳”“六保”工作诠释新消费的重要作用。“新消费不仅包括对新能源汽车、5G手机等制造业新产品的消费,也包括对文化、旅游、家政、养老、健康等生活服务业的消费。新消费往往价值链较长,大力培育新消费,可在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为市场主体提供需求,助力‘六稳’‘六保’目标的实现。”张海冰认为。

编辑:何欣然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济宁泗水县海螺水泥大货车超限超载两三倍依旧能畅通无阻?

近日,有货车司机反映,济宁泗水县海螺水泥公司拉水泥、石子的大货车,存在严重的超限超载问题。

天山股份旗下华南材料多式联运实现物流运输 “加速度”

多式联运是指货物通过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无缝接续,具有产业链条长、资源利用率高、综合效益好等特点。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2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27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27

青海省

¥ 441.41
2024-05-27

甘肃省

¥ 382.91
2024-05-27

陕西省

¥ 327.04
2024-05-27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27

云南省

¥ 307.56
2024-05-27

贵州省

¥ 321.00
2024-05-27

四川省

¥ 346.28
2024-05-27

重庆

¥ 337.56
2024-05-27

海南省

¥ 432.19
2024-05-27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27

广东省

¥ 298.58
2024-05-27

湖南省

¥ 316.14
2024-05-27

湖北省

¥ 323.92
2024-05-27

河南省

¥ 304.60
2024-05-27

山东省

¥ 346.38
2024-05-27

江西省

¥ 313.39
2024-05-27

福建省

¥ 294.75
2024-05-27

安徽省

¥ 333.30
2024-05-27

浙江省

¥ 350.61
2024-05-27

江苏省

¥ 342.34
2024-05-27

上海

¥ 367.73
2024-05-27

黑龙江省

¥ 450.31
2024-05-27

吉林省

¥ 382.09
2024-05-27

辽宁省

¥ 369.76
2024-05-27

内蒙古自治区

¥ 359.78
2024-05-27

山西省

¥ 319.88
2024-05-27

河北省

¥ 352.52
2024-05-27

天津

¥ 358.21
2024-05-27

北京

¥ 339.43
2024-05-28 13: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