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周宏春:加快“互联网+”与绿色化的双向融合

2015/09/07 09:26 来源:周宏春

 “互联网+”绿色化的双向融合,有一个交集,存在叠加效应,需要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革命的支撑。从对绿色化的贡献出发,有些融合效果是直接的,如绿色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高等;有些效果是间接的,如传统产业向“互联网+”的融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互联网+”融合发展的11个重点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向“互联网+”的延伸融合,更应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互联网+”绿色化,应当双向融合,既可以由互联网引申出来的融合,也可以由绿色发展相关领域向“互联网+”的延伸融合,即融合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互联网+”绿色化的双向融合,有一个交集,存在叠加效应,需要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革命的支撑。从对绿色化的贡献出发,有些融合效果是直接的,如绿色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高等;有些效果是间接的,如传统产业向“互联网+”的融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互联网+”融合发展的11个重点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向“互联网+”的延伸融合,更应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的。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消费者可以购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由于竞争的加剧,带动了互联网相关领域的企业技术进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由于价格与产品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人们在通过网站购买廉价商品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不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氛围,如果进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风气,将对社会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一、绿色产业向“互联网+”的融合,将不断提高竞争力

  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强调了生态系统主要要素的监测、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与“互联网+”的融合,将带来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技术进步和思维模式变革,使我国迈上绿色化的快车道。下面,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加以说明。

  节能环保产业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产业、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三类。《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家发改委发布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支撑技术,工信部发布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目录,环境保护部发布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标准,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均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对环境质量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产业链管理受到日益重视。产业链管理,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十分重要。例如,我国造船行业钢材利用率仅约90%,而国外达到99%。虽然造船厂的“边角余料”均得到了再生利用,但如果自己回用,小钢炉的能源效率赶不上大型炼钢;如果运回钢铁厂再生利用,将增加无效运输。因此,钢铁行业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从单项技术推广应用延伸到最佳适用技术的集成,从单个企业的技术改造延伸到全生命周期管理,收到了预期效果。

  系统优化效益更加明显。系统优化可以体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层次上。一国或一地商品供不应求或严重过剩,均会造成资源、能源的极大浪费,还会增加环境压力,跨地区跨行业的供需平衡和优化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节约属于结构性节约,是一阶节约,因为交易成本最小化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从微观层面看,企业原料供应和产品需求平衡的优化,可减少仓储、降低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节约属于边际节约,是二阶节约,因为生产成本最小化是给定制度安排下的成本最小化。

  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初步成型。各地方、各行业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上游企业的废物用作下游企业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排放,还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形成新的产业。国内一些地区已形成了能源-化工-环保等多行业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将不同的产业整合在一起,既可以减少废物排放,也能收到减少废物处理的处置成本、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效果,还能收到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的目的。

  绿色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例如,绿色建筑与“互联网+”的融合,使“绿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标配。把虚拟空间技术与美好家园建设结合起来,可以收到节能节水节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还可以使建筑更加绿色、更加人性化。由此产生的服务需求包括:基于节能评价、通风、节水节电等基础软件,设计开发云计算平台;利用互联网进行新部品、新型建材、新技术工艺等的品牌管理;给建筑安装“芯片”,收集用户电耗、水耗、燃气、供暖等数据,开展可再生能源、中水回用、垃圾分类等的低碳服务,并形成新兴服务业。

  二、依靠制度创新,传统产业迈上绿色发展快车道

  传统产业只有向“互联网+”延伸融合,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带动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从源头推进国民经济的绿色化,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是强化目标导向,促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绿色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传统产业转型方向;与“互联网+”融合,不仅需要制造业的绿色化,更需要生产和消费的绿色化。制造业绿色化,可以从生态设计入手,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的广泛应用,施行清洁生产,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通过监测发现设备上的瑕疵并加以改进,抬高“微笑曲线”底部并向专利、服务的两端延伸,加快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脱钩”。推广应用“种养加”循环农业模式的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提高农药、化肥利用效率,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能源革命是我国绿色化的关键。应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利用,推动储能设施、物联网、智能用电设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互联网金融等服务于一体的能源互联网融合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源头推进绿色化。

  二是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针对我国存在的信息不透明、物流成本等问题,加快交通运输、物流与“互联网+”的融合,由过去采购、物流和销售各环节高成本、高库存、低效率、信息不对称,向信息披露、加速交流和推广转变,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带动线上线下互动,真正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企业生产,发展订单生产,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大规模柔性定制生产转变。完善交通物流信息交换开放标准体系,完善智能化的物流配送调配体系。调研中发现,随着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不少运输线路可以优化,达到节约我国稀缺的油品、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无效运输的目的。推进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有效降低货车空驶率,加快推进县到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服务于我国汽车检测维修的车联网发展,不仅打破了原有4S店的垄断,还能使汽车用户得到更好的服务。完善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电动汽车的应用,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综合分析农民进城数量、人口迁徙规律、公众出行需求、枢纽客流规模、车辆船舶行驶特征等,优化配置交通流量、道路等资源,减少交通拥堵现象,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治理能力。

  三是依靠制度创新,激发企业活力。破解我国实际存在的部门间政策不协调、权利下发不同步、审批前置条件过多等问题,应加大改革力度,释放改革红利,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研发创新能力,以及生产应变和制造能力。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条件下,企业组织架构开始向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转型,以利于信息的传递,大大提高了组织效率。应鼓励能源、化工、钢铁、电子、轻纺、医药等行业企业,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优化生产技术和工艺,化解过剩产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发展积累起来的技术、装备、熟练工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检验检疫、结汇等关键环节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创造一个快捷、简便、低廉、安全、统一的政策环境,树立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编辑:鞠丽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2024年4月全国建材主要产品月度市场平均价格

2024年4月全国建材主要产品月度市场平均价格

2024年1~3月全国建材宏观数据统计

2024年1~3月全国建材宏观数据统计

李叶青:当前水泥行业在底部煎熬,行业核心目标应该是利润恢复

2024年,我们的目标很清晰,华新从来不以销量作为我们的考核和追求,我们将坚持“利润是目标,价格(收入)是基础”的理念,力争实现营业收入、EBITDA、经营性现金流保持正增长。

2024年1~2月全国建材宏观数据统计

2024年1~2月全国建材宏观数据统计

2024年3月全国建材主要产品月度市场平均价格

2024年3月全国建材主要产品月度市场平均价格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30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30

青海省

¥ 441.41
2024-05-30

甘肃省

¥ 382.91
2024-05-30

陕西省

¥ 327.04
2024-05-30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30

云南省

¥ 338.22
2024-05-30

贵州省

¥ 321.00
2024-05-30

四川省

¥ 347.07
2024-05-30

重庆

¥ 337.56
2024-05-30

海南省

¥ 432.19
2024-05-3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0.67
2024-05-30

广东省

¥ 298.58
2024-05-30

湖南省

¥ 326.42
2024-05-30

湖北省

¥ 323.92
2024-05-30

河南省

¥ 334.60
2024-05-30

山东省

¥ 347.69
2024-05-30

江西省

¥ 308.39
2024-05-30

福建省

¥ 295.05
2024-05-30

安徽省

¥ 333.30
2024-05-30

浙江省

¥ 360.66
2024-05-30

江苏省

¥ 342.34
2024-05-30

上海

¥ 367.73
2024-05-30

黑龙江省

¥ 469.58
2024-05-30

吉林省

¥ 382.09
2024-05-30

辽宁省

¥ 385.38
2024-05-30

内蒙古自治区

¥ 363.97
2024-05-30

山西省

¥ 319.88
2024-05-30

河北省

¥ 352.52
2024-05-30

天津

¥ 358.21
2024-05-30

北京

¥ 339.43
2024-05-31 13: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