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财政部否认京津冀协同发展投42万亿 纯属谣言

2015/05/26 13:26 来源:京华时报

有媒体报道称,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但记者核实发现,该消息并不属实,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曾对此明确表示,并未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相关投资测算。相关专家也表示,只有确定规划、项目和时间段三大因素后才能科学测算京津冀协同发展某个阶段的投资额。......

京津冀

  有媒体报道称,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但记者核实发现,该消息并不属实,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曾对此明确表示,并未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相关投资测算。相关专家也表示,只有确定规划、项目和时间段三大因素后才能科学测算京津冀协同发展某个阶段的投资额。

  □辟谣

  财政部否认“42万亿”之说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此消息被多家媒体报道,同时被报道的还有一条关于“42万亿”的消息,多家媒体称“据财政部测算,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

  此后直至5月18日,都有媒体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内容时,提到“42万亿元”这一数据。随后,又有媒体援引专家观点认为,42万亿元投资主要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加上能源、产业流动等带来的投资效应,京津冀可能撬动的资本将达到百万亿元。

  不过,早在5月初,财政部就明确否认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过相关投资测算,其他部门如国家发改委等也均未披露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投入资金的相关信息。

  那么,“42万亿元”的数据究竟从何而来?记者搜索发现,2014年3月,财政部网站刊登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的讲话称,“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但该42万亿并非指京津冀,而是指全国城镇化带来的投资需求。

  □解读

  投资测算应明确三大因素

  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媒体关于“财政部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投资42万亿元”的说法是误读,应是移花接木的不实报道。他认为,只有确定规划、项目和时间段三大因素后才能科学测算京津冀协同发展某个阶段的投资额。

  贾康分析,即便2008年中央政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的全国性政策,也只有4万亿元的综合投资计划。京津冀协同发展很难达到投资42万亿元的天量规模。财政部公布的“2014年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当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40350亿元,这也是全国财政收入的历史新高。

  他表示,以全国财政收入14万亿元的规模来看,所谓“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投资42万亿元”的规模,将3倍于我国的全年财政收入规模。

  “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资绝非政府单打独斗就能大包大揽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发挥财政杠杆作用,通过相对较少的财政投资,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贾康认为,所谓的投资规模,只有确定规划、项目和时间段三大因素后才能科学测算。即应在我国确定具体规划后,由有关部门具体立项,再确定在一个具体时间段内,这些项目需要多少投资额。

  协同发展不会只靠天量投资

  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张朝伟也向记者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绝对不是只靠天量投资就可以的。协同发展应增加向周边辐射,而不能一味吸附周边优质的资本、技术与产业。同时三地产业布局重在通过政府引导形成互补,发展各自的特色产业。

  张朝伟表示,今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才刚刚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目前官方信息尚未披露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投入资金的相关信息。在当前政府简政放权的大环境下,政府部门很难直接作出所谓“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资42万亿元”的“决定”。

  他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有关各方重点应该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行政协调,强化区域之间的合作。同时将城市群围绕在北京周围,科学规划,不再搞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通过政府引导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吸引大量社会投资,进而带动区域内城市发展有自己特色的经济,最终达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

  事件梳理

  “42万亿元”流出始末

  最初报道一年前刊发

  记者搜索发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的“42万亿元”,最早出自2014年4月21日一篇名为《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催热了谁?专家:真正利好尚待时日》的报道。该报道称“据财政部测算,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

  该篇文章还称,“3月11日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概念频频出现在两市涨停榜上,炒作潮也从河北迅速蔓延到天津、北京地区的房地产、基建等行业,甚至一度出现24只个股集体涨停局面”。

  该报道发出后,被多家新闻网站以及部分财经类媒体原文转载,并引发多篇衍生报道。一些报道称“多家机构认为,42万亿将给房地产、建材、交运、环保等方面带来确定性投资机会”。

  今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尽管全文还没有公布,但是会议提及的一些内容引发不少猜测,“42万亿”再次被广泛提及,并被媒体转载扩散。

  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布局中,交通一体化将率先发力,铁路、公路、航空、港口间的立体化规划都在执行中,“基建板块等相关上市公司将受益”。

[Page]   引发多篇衍生报道

  有媒体质疑“投资盛宴”

  事实上,在4月28日,就有媒体以《京津冀42万亿盛宴将启概念股上涨1.28%》报道了股市的上涨。围绕着“42万亿元”,也引发不少讨论。

  有媒体也从另一角度对42万亿进行了质疑,提出42万亿元不是一个小数字,“钱从哪里来?又投向何方?未来将产生什么后果?如此庞大的投资盛宴,谁唱主角?谁获暴利?”更有媒体认为“42万亿”是陷阱、大跃进等。

  5月9日,有媒体记者向财政部办公厅核实所谓42万亿的消息,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与财政部有关司局核实后证实,相关司局并未做过有关核算,并明确否认所谓的“6年投入42万亿”。

  “42万亿元”数据出自哪儿

  记者查询到,“42万亿元”真正始出于2014年3月财政部网站刊登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的讲话。这篇讲话中提到,“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

  除了此篇讲话中的42万亿外,再搜不到有关42万亿的任何官方表态。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及其他官方信息,也都未公布过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投入资金的相关信息。

  但很显然,王保安所提到的42万亿元,仅是指城镇化所带来的投资需求,绝非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资的估算。据专家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有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在当前情况下,政府不可能贸然表态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投入42万亿元。

  □专家分析

  不实言论反复传播影响京津冀发展战略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弘表示,这样的不实言论反复传播,危害很大,浅层的危害就是对楼市、股市造成影响,比如说可能会引起股市震荡,一些操盘手可能借题发挥、恶意炒作,买进卖出当中就使得一些小股东受损。对楼市的影响则更大,楼市很难回到理性状态,而且房价一般就高不就低,房价涨上去后很难回落。

  在赵弘看来,此类谣言还存在深层次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到京津冀发展战略。”赵弘说,因为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角度来说,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三地的比较优势,对于河北来讲,它的比较优势主要有三个:空间资源丰富、要素成本资源较低、生态环境容量较大,而北京需要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转移功能。

  “一旦河北的房价大涨,相关要素成本升高,就会减弱河北的比较优势。”赵弘说,没有了比较优势,可能就会失去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他告诉记者,国外也有一些小城镇成为大城市企业、政府的办公地,当地政府也明确表示,这些小城镇无非就是要素成本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他们和中心城区合作的前提就是交通的建设,“如果河北的要素成本炒上去了,就算今后市郊铁路等交通建设起来了,可能也会减弱产业转移的动力,甚至可能对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造成干扰和影响。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2024年1~4月全国建材宏观数据统计

2024年1~4月全国建材宏观数据统计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就《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答记者问

中国出台《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旨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确保完成“十四五”节能目标。方案提出具体指标,包括2024年和2025年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并针对能源、工业、建筑等领域部署十大节能降碳行动。通过加强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推动行业节能改造等方式,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专家解读之二 | 实施节能降碳十大行动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方案聚焦能源、工业、建筑等领域,通过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强化科技创新,以及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激发节能降碳内生动力,确保国家规划目标的实现。

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会见华新总裁李叶青

5月29日,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会见了华新总裁李叶青,他对华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欢迎华新继续扩大对尼投资,与当地政府在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延续良好态势 4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6亿吨

4月中国交通运输经济持续向好,货运量和港口货物吞吐量稳定增长,公路和水路货运分别增长3.8%和4.9%,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长2.7%。然而,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3%,其中公路投资下降9.1%,水运投资增长10.6%。跨区域人员流动量也保持增长,同比增长3.1%。

2024-05-30 固定资产投资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31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31

青海省

¥ 441.41
2024-05-31

甘肃省

¥ 382.91
2024-05-31

陕西省

¥ 327.04
2024-05-31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31

云南省

¥ 338.22
2024-05-31

贵州省

¥ 342.57
2024-05-31

四川省

¥ 373.66
2024-05-31

重庆

¥ 337.56
2024-05-31

海南省

¥ 432.19
2024-05-31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0.67
2024-05-31

广东省

¥ 298.36
2024-05-31

湖南省

¥ 326.72
2024-05-31

湖北省

¥ 324.09
2024-05-31

河南省

¥ 334.60
2024-05-31

山东省

¥ 347.69
2024-05-31

江西省

¥ 308.39
2024-05-31

福建省

¥ 295.05
2024-05-31

安徽省

¥ 333.30
2024-05-31

浙江省

¥ 360.66
2024-05-31

江苏省

¥ 342.34
2024-05-31

上海

¥ 367.73
2024-05-31

黑龙江省

¥ 478.23
2024-05-31

吉林省

¥ 382.09
2024-05-31

辽宁省

¥ 385.38
2024-05-31

内蒙古自治区

¥ 363.97
2024-05-31

山西省

¥ 330.05
2024-05-31

河北省

¥ 352.52
2024-05-31

天津

¥ 358.21
2024-05-31

北京

¥ 339.43
2024-06-02 18: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