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问题的根源是企业缺少资质吗?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拌混凝土分会秘书处 · 2014-10-21 14:13

  当前预拌混凝土从业企业还需要由地方建委等主管部门进行从业资格的审批和准入,一般分为二级和三级,均参照住建部于1993年10月12日颁布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2014年住建部市场管理司发布征求意见稿,响应国务院要求政府简政放权,遵从市场机制的主导思想,建议取消预拌混凝土的资质的行政审批管理,认为“预拌混凝土的行业协会可以承担行业自律的组织引导工作”,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并未颁布实施正式文件。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巨大,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主体,在建设工程中确实暴露了许多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问题,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和财产损失,针对现状,住建部于2014年9月发布了《工程治理两年行动方案》,严抓我国建筑结构质量问题,要求各地区抓紧落实,加大对被查处的违法行为单位和人员的曝光力度,北京市率先启动预拌混凝土质量治理行动,北京市建委发布《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质量专项治理两年行动工作方案》,主要以无资质、资质出租出借、生产不规范等九项违法违规行为作为治理重点。围绕资质管理、过程质量、施工现场、采购合同、监督执法等十项进行专项治理工作。这里资质管理放在首位。关于资质和建筑工程质量的关系,发表如下看法,供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界同仁思考。

  一、企业是否具有资质和在运行中保证满足资质条件与要求是两回事

  北京近年来发生的两次返工重建的工程质量事故分别在2014年和2010年,供应混凝土的企业分别是无合法资质和有合法资质,可见企业具有资质不一定不出事,企业不具有资质不一定会出事。关键是运行中是否达到资质规定的要求和条件。资质是行业门槛,但是企业是否具有资质和在运行中保证满足资质条件要求是两回事。其实许多大型混凝土企业运行中按照统一规定进行,是满足资质条件要求的,但是由于政府资质审核批准的门没有敞开,因而没有资质。致使这些有技术、有实力、管理规范的企业不能顺利扩张发展;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由于建造较早,初期获得了资质,技术和管理水平滑坡,实际上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资质要求,但手中有资质。反而在政府的这种管理方式的“保护”下,摇摇欲坠地经营生产,这不能不说是由于政府的行政干预给行业整合、淘汰落后产能带来了阻碍。

 二、专项治理与资质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应当是一项日常工作,应当按照相关制度、标准和法规进行管理,针对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专项治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行政干预,说明建筑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不足以保障工程质量,必须通过行政干预的形式才可以矫正。如果这样,过几年是不是就要来一次专项治理,否则建筑工程质量就无法保障,这说明什么问题?!

  作为生产混凝土的企业是不是要有资质,我想这个问题不应该争论,确实应该有这个资质,每个站都应该有独立资质。关键是这个资质的考核和审批标准必须统一,并且随着行业发展以及地区条件进行调整和提高,不能全国各地区的行业准入条件都一样,要配合地区发展的情况由行业协会协同行业专家共同制定,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个门必须是敞开的,就像驾驶执照考核一样,相关机构只需要审批、考核和检查资质考核单位的资格就可以了,企业对所有企业承诺的行业准入条件最终负责。否则已经获得资质的所谓“合法”企业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是不是会连带政府审核部门和监督部门的责任,因为是你认可和监督管理的,出现问题,至少应该审查你审核、批准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吧,你是怎么审批合规的?你是怎么监督的?这样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经过追责,相关管理人员受到处罚,实际这个板子打的有点冤了;另一种是联合起来,掩盖事实,低调处理。不论哪一种,都不利于发现问题和预防问题,不利于发挥政府行政部门的工程质量社会监督和管理责任的发挥。

[Page]

 三、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责任界限不明确

  混凝土这种产品的采购单位,一般是施工企业,但是混凝土企业供应的是混凝土拌和物,这个拌和物经施工企业进行浇筑、振捣和养护等成型工序后成为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关系着整个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这个混凝土结构出现问题时,预拌混凝土企业和施工单位就会互相推诿,互相指责对方承担的环节出现了问题,实际责任的确很难判别,结果也是两种,要么联合掩盖,回避质量隐患,要么出现被动承担了非常严重的结果--拆楼、返工重建。我们不禁要问,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到底应该有谁来负责?

  混凝土结构的质量离不开设计、监理、施工和混凝土企业的配合,也离不开政府的监督管理。混凝土企业向施工单位供应的产品是混凝土拌合物,产品交接是在施工现场,搅拌站需要对如果拌合物的和易性、含气量及留样试件的强度负责,当然对有明确要求的耐久性检测也许合格。目前的生产关系混凝土公司不能也不应该为结构质量问题负直接责任。目前我国建筑行业野蛮施工、养护不良的情况普遍存在,再加之为赶工期追求高早强带来的高开裂风险,施工环节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十分显著,施工企业是混凝土企业的甲方,往往蛮不讲理,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随意推到搅拌站身上,有人当垫背的当然就对加水和不注重养护的行为可以继续放任。混凝土企业如何保障产品质量、维护自身权利值得思考。

  四、谁为混凝土产业松绑?

  预拌混凝土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行业,每年的产值达到几百亿,从业人员超过100万,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行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力,阻力来源于行政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例如施工单位大金额拖欠货款,随意更换供货企业等等。目前的经营环境使得有实力、合规经营和积极纳税的企业由于管理和经营成本高而市场低价竞争不堪重负;而扰乱市场的投机企业借用各种管理漏洞经营生产,为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这本是市场经济决定的事情,目前资质的行政审批制度给减少剩余产能、增加市场集中度的市场导向增加了障碍,不利于行业优胜略汰的市场发展机制建立。政府机关不能出了事就专项治理,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出了质量问题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和法律处理而不是出事了就搞“运动”,组织所谓的专项治理,没事了就天下太平。我们要相信市场的选择机制,把行业自律交给行业协会,责任交给企业,政府则承担监督管理,给行业创造一个透明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环境。

  我们呼吁为混凝土产业松绑,遵从市场经济规律,实现混凝土产业和建筑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

编辑:王欣欣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联系电话:0571-85871513,邮箱:news@ccement.com。

阅读榜

2025-07-11 0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