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国务院:地方政府举债 中央不出手救助

2014/10/07 02:35 来源:京华时报

日前,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提出,将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

  日前,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将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

  名词解释

  地方政府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性债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涉及债务范畴并不相同。地方政府性债务,除包括政府举借债务外,还包括事业单位、融资平台公司等举借的政府性质债务。按要求,今后地方政府只能由政府及其部门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举借,只保留“政府债务”,不再有通过企事业单位举借的政府性债务。

  看点

  1.借钱

  不得假手企事业单位

  《意见》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批准的限额。地方政府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规模纳入限额管理,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2.花钱

  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地方政府借来的钱,当然不是想花到哪里就花到哪里。《意见》规定,对于地方债务用途,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建立对违法违规融资和违规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的惩罚机制。对于使用债务,《意见》也还要有硬性的监督。地方政府要将一般债务收支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将专项债务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3.还钱

  中央政府不出手救助

  谁举债谁负责,《意见》强调地方政府偿债的“责”,明确地方政府对其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

  分清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的边界,切实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要建立债务风险评估和防范工作,评估各地区债务风险状况,对债务高风险地区进行风险预警。列入风险预警范围的债务高风险地区,要积极采取措施,逐步降低风险。

  4.渠道

  公益项目可社会融资

  对于地方政府举债的融资渠道和平台,《意见》明确,商业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项目,要与政府脱钩,完全推向市场,债务等同于一般竞争性企业债务;对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公益性项目,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债务由项目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举借和偿还,政府按照事先约定,承担特许经营权给予、财政补贴、合理定价等责任,不承担偿债责任;对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确实需要政府举债的公益性项目,由政府发行债券融资。

  现状

  多数地方债未入预算管理

  据审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6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万亿元。财政部测算,如果将后两类债务按近年来政府实际代偿比例折算,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有12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借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超过4万亿元。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明确表示,这些债务多数未纳入预算管理,脱离中央和同级人大监督,存在着主体混乱、渠道多元、成本高昂、风险集聚的趋势和特点。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虽总体可控,但如不及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局部地区风险有可能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隐患。

 解读

  赋予地方政府举债自主权

  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后中央规模控制的是地方举债的“天花板”,不是具体审批规模。在不突破“天花板”的前提下,地方举债的实际规模由本级人大决定。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表示,以前地方政府没有举债的财政工具,现在允许举债,这本身就是赋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实行限额管理是符合国际经验的,也跟我国国债实行余额管理的做法一致。

  允许以债偿债是符合国际经验的,但注意是“适度”,把地方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可以实现“借、用、还”的统一。


编辑:武文博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2024年5月全国建材主要产品月度市场平均价格

2024年5月全国建材主要产品月度市场平均价格

2024年1~4月全国建材宏观数据统计

2024年1~4月全国建材宏观数据统计

国务院:严格落实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置换 加强建材行业产量监测预警

5月29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

国务院发文!错峰生产常态化!到2025年底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18亿吨左右!

到2025年底,水泥、陶瓷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平板玻璃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20%,建材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水泥行业在列!国务院调整完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

水泥行业未做调整,依然由省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6-0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7.92
2024-06-06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14.51
2024-06-06

青海省

¥ 441.41
2024-06-06

甘肃省

¥ 385.42
2024-06-06

陕西省

¥ 343.66
2024-06-06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6-06

云南省

¥ 342.83
2024-06-06

贵州省

¥ 387.76
2024-06-06

四川省

¥ 381.32
2024-06-06

重庆

¥ 337.56
2024-06-06

海南省

¥ 432.19
2024-06-06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38.47
2024-06-06

广东省

¥ 298.50
2024-06-06

湖南省

¥ 323.49
2024-06-06

湖北省

¥ 323.98
2024-06-06

河南省

¥ 334.60
2024-06-06

山东省

¥ 347.69
2024-06-06

江西省

¥ 308.39
2024-06-06

福建省

¥ 315.05
2024-06-06

安徽省

¥ 333.30
2024-06-06

浙江省

¥ 363.18
2024-06-06

江苏省

¥ 330.09
2024-06-06

上海

¥ 347.73
2024-06-06

黑龙江省

¥ 508.96
2024-06-06

吉林省

¥ 455.81
2024-06-06

辽宁省

¥ 435.38
2024-06-06

内蒙古自治区

¥ 378.18
2024-06-06

山西省

¥ 334.95
2024-06-06

河北省

¥ 379.49
2024-06-06

天津

¥ 408.21
2024-06-06

北京

¥ 389.43
2024-06-07 06: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