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能过剩到效率革命 智能化技术将重构水泥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 · 2025-08-22 15:06

在国内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加剧、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成本控制能力已成为企业生存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市场端的持续压力,智能化技术正成为破局关键 —— 通过重构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行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效益” 转型,实现 “弱势产能出清、优势产能突围” 的产业升级。

一、智能化技术:破解产能过剩困局的 “金钥匙”

智能化技术通过数据驱动与自动化控制,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精准优化,全面提升水泥企业生产效率。例如,成县祁连山水泥投运的智能化生产管理中心,通过智能调度、工艺控制、设备健康管理和能源碳管四大系统融合,实现了 “一屏掌控” 全流程。其智能化验室引入全自动机器人与 X 射线荧光仪,检测周期缩短近半,熟料质量合格率提升至 99.5%,真正实现 “检测 - 调控” 闭环。

海螺水泥则依托华为云盘古大模型,构建 “AI + 工业” 深度融合体系。水泥熟料3天及28天强度预测偏差≤1MPa,准确率超85%;生产优化领域通过烧成系统全局寻优,使标准煤耗在一级能效基础上再降1%,5000t/d生产线年减二氧化碳排放4500余吨。其芜湖矿区的无人驾驶矿车体系,日运矿量增长 50%,机电故障率年均降幅超 20%。这些案例表明,智能化技术不仅能降低能耗与人力成本,更能通过质量提升与效率优化,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二、成本控制革命:从 “经验驱动” 到 “数据驱动”

智能化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系统性降本。在槐坎南方7500t/d熟料生产线,智能优化控制系统及大数据AI算法协同控制平台,共计开发部署四大类型30项AI算法,覆盖原料粉磨、煤粉制备、熟料发运、石灰石破碎、辅料破碎、水泥粉磨等水泥生产全流程,“APC 大数据 AI算法”集成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实现一键启停、过程智能控制、异常工况自动处理。通过智能控制,操作员劳动强度降低90%以上,实现系统全工况长期投运率98.7%,AI替代率达98%以上、异常工况识别率90%以上,基本具备无人驾驶的条件。

更深远的变革在于全产业链协同。华润水泥与西门子合作打造的田阳智能工厂,利用物联网、先进分析和无人驾驶等技术,推动人员效率、设备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显著提升,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4%,人均水泥产量提升105%,设备非计划停机下降56%,质量稳定性提升25%。这种 “设备健康管理 + 能源优化” 的模式,使企业从单一环节降本转向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

三、随着技术迭代,水泥行业智能化将呈现三大方向:

全链条数字化贯通:从矿山开采到产品发运的全流程数字化,如海螺水泥的 “海螺智矿” 无人驾驶系统已在全国 10 余省份落地,实现 “矿山 - 工厂 - 物流” 数据无缝衔接。

AI 深度融入生产决策:AI 大模型将从单一参数优化转向全局智能调度。例如,海螺水泥的 “1+6” 智能体系通过视觉、预测、NLP 模型,推动产品品质提升 20%、人力效能增长 35%。

绿色与智能协同发展:低钙水泥、固废胶凝材料等低碳产品将加速产业化,如冀东水泥的胶凝材料年消除百万吨级城市固废,生产成本低于传统水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智能化技术正在重塑水泥行业的竞争逻辑 —— 从 “拼产能、拼价格” 转向 “拼效率、拼创新”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率先完成智能化转型的企业已展现出显著优势:完成改造的企业平均利润率达 7.3%,较传统企业高出 5.8 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有望从 50% 提升至 65%-70%。这场效率革命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未来,唯有以智能化为引擎,推动 “生产方式 - 产品结构 - 商业模式” 全面革新,才能在产能过剩的红海市场中开辟可持续发展的蓝海。

当前,水泥行业正面临节能环保及产业智能化升级双重考验,为贯彻相关政策要求,加速推进水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中国水泥网定于9月23日-24日,在山东淄博召开“第十四届中国水泥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大会暨第六届智能化高峰论坛”。本次大会将汇聚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众多产业相关方,集群体智慧,推动水泥行业节能环保及智能化转型升级。

编辑:曾家明

监督:18969091791

投稿:news@ccement.com

凡注明来源水泥网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联系电话:18969091791,邮箱:news@ccement.com。

阅读榜

2025-08-22 19: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