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涨潮落自有时

老树 · 2025-07-09 14:01

2024年,海螺水泥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4%,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达到98.9%,实现利润水泥行业占比1/3。然而,海螺水泥以低价战略抢占市场,保住市场份额的行为,引来周遭骂声一片。水泥行业价格内卷,海螺俨然成为了“罪魁祸首”。

相似的一幕,曾经出现在20多年前。

2002年,已经实现5000t/d新型水泥熟料干法生产线低投资国产化的海螺水泥,拟到浙江建德建设一条5000t/d新型水泥熟料干法生产线。此举引起了浙江水泥企业的恐慌。

2002年,浙江全省水泥产量5800万吨,基本都是立窑水泥,海螺新型干法水泥进来,势必会对浙江水泥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

当时的浙江水泥企业联合起来抵制海螺进入浙江,喊出来“要吃饭,不要海螺”的口号。并到有关上级部门请愿。问题摆到时任省长柴松岳的面前,“我们天天喊要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现在内资进来,我们都要将人家拒之门外,说不过去呀”。柴省长一槌定音,海螺水泥进入了浙江。

海螺水泥首条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于2002年7月开工,2003年5月投产;配套的年产120万吨水泥生产线于2002年2月开工,2002年10月投产。

虽说精于算计的浙商,不一定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在商机面前闻风而动,闻机起舞,却是他们的强项。一花引来百花开,2002年至2005年之间,浙江一下子上了70条新型干法生产线,浙江上峰水泥甚至将新型干法生产线建到了海螺水泥的大本营,铜陵海螺的旁边。

2007年年末,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全部淘汰了立窑,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新型干法水泥达到100%的省份。

一直以来,水泥行业都有一个高大上的命题“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育于行业利益”。可是一遇到市场竞争,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会将行业利益置于企业利益之上。

其实市场过剩,普遍存在,不必恐慌。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水往低处流,钱往高处投。

2019年水泥价格上涨,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利润达到1867亿元,平均利润率高达18.44%。 海螺当年实现利润452.2亿元,净利润率约为21.39%。眼看有钱可赚,更多的资金往水泥行业投。两年之后的2021年,水泥行业产能增加了4000多万吨,仅海螺就增加了1600万吨。

设想一下,如果水利行业利润一直保持在20%左右,即使不遇到房地产崩盘,也会出现产能过剩。

产品结构调整,行业技术升级都是在产能过剩的状况中实现的。适者生存,当年小水泥被大水泥淘汰便经过了类似一幕。短缺经济只能造成萝卜快了不洗泥,成为落后产能和劣质产品的保护伞。

有人担心,过低的销售价格会造成产品质量下降,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本来产品就不好卖了,如果再以次充好,只能是自寻死路。要相信消费者的眼光是雪亮的。

世界管理大师松下幸之助有一个“自来水哲学”,他认为,充分的市场竞争能促使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与价格,让更多人能享用高品质低价格的产品,从而提升生活水平。当社会中各类产品都能达到这样的状态时,物质将极大丰富,人们的需求能得到充分满足,从而实现他所理解的共产主义。

2024年,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前来中国访问,对中国产能过剩大加诟病。她认为,中国的产能过剩是政府主导推动的。

其实不然。仅以建材行业为例,早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压减过剩产能,包括严禁新增产能。2020年底前,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设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对污染物排放、能耗、产品质量等不达标的企业依法关停退出;推进联合重组,支持优势企业搭建产能整合平台;推行错峰生产,采暖地区采暖期试行水泥熟料错峰生产,倡导平板玻璃行业合理限产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在此之前,原国家建材局早就出台过玻璃限产的规定,甚至强制淘汰玻璃企业,停窑放玻璃水。

可是近十年过去了,建材行业产能不降反升。建材行业去产能过程中面临诸多难点,主要表现在:

一、地方利益与就业压力制约。地方政府出于税收、就业等考虑,对本地企业去产能不作为或者少作为,对扩大产能却积极作为。

二、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建材行业中,水泥、平板玻璃等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企业多依赖价格竞争,导致行业利润微薄,企业缺乏主动退出过剩产能的动力,反而可能通过扩大产量维持生存,加剧产能过剩。

三、产能置换等政策存在漏洞。个别企业可能通过虚假产能置换、拆分项目等方式规避监管,变相新增产能,削弱了去产能政策的实际效果。

四、取暖地区为防止环境污染所实行的错峰生产,在保护行业整体利益的口号下有扩大至全国的倾向。本来,设备运转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力,可是现在却以错峰生产为名,人为地降低设备运转率。这样做的后果,无非是使一些落后企业苟延残喘,延迟退出市场的时间

产能是否过剩?过剩多少?总体上靠市场化的供求关系调节。全国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家的饭店倒闭,有国内外的大型超市关门歇业。根本不存在什么去产能的问题,谁当初做了选择,谁现在就要承担后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同买股票,追风买高,你就有可能被套牢。

所谓的有序退出,也只是空口讲白话。因为没有人会为这有序买单。市场竞争虽然充满了血雨腥风,但也只有市场能够快刀斩乱麻。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状况下,我们高兴的看到,有的建材企业,在产能极度过剩,哀鸿一片的情况下,厚积薄发,创新产品,供不应求。甘肃凯盛大明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就常常为了产品不能及时满足客户需求,而偿付违约金。这家企业建成投产不到两年已成长为一家集上游原材料硅矿开采、选矿为基础,以太阳能光热和光伏发电用聚光材料的研发、制造、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高科技新能源装备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这家企业正在筹备上第二条生产线。

这就是差异化、稀缺性,创造出的新需求,新赛道和新的消费市场。

2019~2024年,中国水泥行业市场集中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19年的56%提升至2024年的58%。2024年,海螺水泥、中国建材等龙头企业加速并购整合,市场集中度提升至58%,产能排名前三的企业产能合计占比达37.7%,前十的企业合计占比达60.4%。

相信在这一场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行业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建材企业的节能、低碳、智能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

2025年5月中旬,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阎晓峰在中国水泥协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九届一次理事会上,深入剖析近年来水泥行业产能不降反升,供求关系矛盾仍在加剧时说,行业还没有主动求变,在治标的过程之中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本措施,未能根本解决过剩矛盾。要支持企业开展良性自由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良币驱逐劣币。“市场的问题主要靠市场解决”。

这或许正是建材主管部门总结多年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

面对产能过剩的压力,最近,不少地方又出现了治标不治本的怪现象。本来应该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通过加强管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来增加产量,扩大能力,可是,一些水泥企业在装备符合设计规范的情况下,实际产能超过设计能力,也被不断举报。成为去产能的替罪羊。

大难临头,才去羡慕别人的未雨绸缪;临渴掘井,改变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开辟新的赛道,走一步看两步,不断创新,才是企业立于不败的法宝。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

凡注明来源水泥网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联系电话:0571-85871513,邮箱:news@ccement.com。

阅读榜

2025-07-10 07: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