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刘学智:宏观积极政策调整要合理可控 避免矫枉过正

2019/03/04 10:4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与过去几年财政政策表述不同,今年在积极的基调上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并且要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与去年货币政策的表述也不同,去年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现在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再提“中性”一词,表明货币政策偏向宽松。......

  年初以来,宏观政策逐渐趋于积极。从政策层面来看,多方面积极政策正在形成合力,透露出稳增长成为今年首要任务。

  2月下旬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与过去几年财政政策表述不同,今年在积极的基调上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并且要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

  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与去年货币政策的表述也不同,去年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现在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再提“中性”一词,表明货币政策偏向宽松。

  从投资政策来看,2019年将加大基建补短板领域投资力度,并要求加大金融支持,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和重点投资项目资金需求。

  各项政策逐渐趋于积极,将持续释放效力

  从执行层面来看,年初以来各项积极政策组合正在并将持续释放效力。

  财政政策上,已提前将2019年均衡性转移支付1.66万亿财政资金下达地方政府,提前下达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39万亿元。财政支出进度加快、力度加大。1月地方财政支出快速增长,杭州、河南、山西、深圳、云南、福建、江苏、安徽等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10.3%、70.7%、61.2%、54.6%、50.3%、48.2%、40.6%、22.6%。预计2019年将显著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财政赤字率可能从2018年的2.6%调升到2.8%以上,着力提振市场信心。2018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安排1.35万亿元,2019年可能扩大到2万亿元甚至更高。

  金融支持上,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松紧适度的同时,更加强化逆周期调节,也就是经济下行时期加大稳增长力度,意味着偏向宽松调节。以降准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工具,推动市场利率下行,促进实体经济融资。当前信贷数据虽然称不上大幅增长,但已经出现明显转变,金融状况逐渐改善。

  1月新增3.23万亿,较去年同期多增3300亿,增幅不算大但是已经趋于积极。M2同比增长8.4%,仍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与名义GDP增速相仿,但增速较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也出现偏向积极的转变。当前单月信贷增速提升但增速并不很高,M1增速甚至降到0.4%为20年低点,预计未来金融支持力度仍需要增大,市场流动性有望保持合理充裕,货币供应量增速也将加快。

  投资措施上,国家多个部门制定措施力推公共领域补短板,支持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婴幼儿托育等设施建设。年初以来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公布了2019年交通投资计划,总额累计超过2万亿元。多地特高压、轨道交通等项目审批重新开闸,广东、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大批项目集中上马,上百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2019年将加快5G通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基建项目执行进度会明显加快。

  从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PMI数据来看,新订单指数上升到50.6%,重回扩张区间。这说明,在逆周期积极政策作用下,市场需求有望逐渐改善。

  由此可见,无论从政策基调还是从执行情况来看,积极的宏观政策正在加大力度,将对2019年经济增长起到支撑和托底的作用。

  政策调整力度要合理可控,避免矫枉过正

  需要注意的是,当所有政策朝着一个方向着力,无论是趋于积极还是趋于收紧,形成合力之后可能会出现1+1大于2的结果。这就需要政策调整的力度合理可控,并能够适调微调,避免矫枉过正。但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很难的,因为政策转变传导到经济运行有明显的时滞效应。

  刚过去的2018年可以给我们案例性的启示。在并没有出现经济过热的情况下,为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所有政策收缩偏紧,金融政策收紧、去杠杆见效、强监管落地、财政赤字率调低、财政资金排查、地方债务管控、PPP项目全面清查、环保力度加大等形成叠加效应,加重了经济下行压力。表现得最明显的是基建投资大幅下滑,从20%的快速增长跌到个位数增长,包含电力能源的基建投资甚至负增长,各项政策的叠加效应显现得非常明显。

  当前,政策调控首要目标从防风险转为稳增长,各项政策逐渐趋于积极,正是对去年收紧结果的一种纠偏。由于时滞效应,在宏观政策转变过程中,需要避免纠偏过度。这就要加强不同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产业政策协调配合,不同政策要发挥各自的积极效果,最终形成良好合力。不同政策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而有所侧重,不能让每一个政策工具都面面俱到,避免政策相互交错放大叠加效应。

  财政政策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不能全面刺激经济增长,不是财权越大越好。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并不是要扩大财权和支出规模,大水漫灌的刺激计划需要避免,如果过度使用财政力量刺激经济增长,可能带来产能过剩。应该适度削减财权,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为减税腾出空间。这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为企业和个人减负。具体来看,2018年财政支出中很多项目的支出额都很大,例如,农林水事务支出达到20786亿元,教育支出达到32222亿元。巨额的财政资金并没有获得对应的成果,效果不佳的部分可以削减,节省财政资金用于稳增长和结构转型升级。重点支持补短板薄弱领域和经济转型发展领域,着重在脱贫攻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短板,以及基础研究、科技研发、消费升级等重点领域。

  金融流动性是经济运行的润滑剂,但货币政策不应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猛药,货币供应要与经济增长相匹配。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市场利率来调控经济运行。收紧货币政策对抑制经济过热的作用非常明显,润滑剂少了运行速度就会降低。去年以来,M1和M2增速持续下降,低于经济名义增速,导致经济的产出没有配足相应的货币供给,限制了经济产出的增长。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作用有限,当需求减弱、经济增长放缓的时候,再多的流动性和润滑剂也难以拉动经济增长。原因在于流动性不能创造真实的需求,过多的流动性反而会导致物价上涨、泡沫经济,引起杠杆风险。

  当前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是对去年的纠偏,降准仍有空间,并需要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但不应该全面宽松,货币供应量增速回升到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即可,仍然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投资力度适度加大,要优化投资结构,避免过度投资。201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5.9%,实际增速仅有0.5%,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首要原因。2019年稳增长的首要着力点在于稳投资,要促进投资增速回归到正常水平。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配合下,投资增长有望加快,重点在于促进基建投资恢复性增长。

  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约束下,为了筹集投资资金,2019年地方专项债规模将显著扩大,专项债以项目基金偿还,不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又能扩大基建投资资金来源。

  在因城施策基调下,部分房价上涨压力小的城市政策逐渐灵活,有助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但拉动投资要有侧重,即便房地产政策边际趋松,也要减少经济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

  重点要加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薄弱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联动发展,加强消费转型升级领域投资,支持高技术和高端制造业投资。

  【作者:刘学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编辑:王琲建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2024年4月全国建材主要产品月度市场平均价格

2024年4月全国建材主要产品月度市场平均价格

2024年1~3月全国建材宏观数据统计

2024年1~3月全国建材宏观数据统计

[视频]12省份基建暂缓初显“威能”?一季度水泥产量下跌16.28%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全国水泥产量3.37亿吨,同比下降11.8%;全口径减少6550万吨,降幅16.28%;3月份水泥产量1.5亿吨,同比下降22.%。

[宏观月评]2024年3月:下游复工进度偏缓,水泥产量降幅明显

2024年1-3月水泥产量为33684万吨,同比减少11.8%,降幅较前值扩大10.2个百分点。按全口径计算,1-3月水泥产量同比降幅达到16.3%……

李叶青:当前水泥行业在底部煎熬,行业核心目标应该是利润恢复

2024年,我们的目标很清晰,华新从来不以销量作为我们的考核和追求,我们将坚持“利润是目标,价格(收入)是基础”的理念,力争实现营业收入、EBITDA、经营性现金流保持正增长。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13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13

青海省

¥ 416.22
2024-05-13

甘肃省

¥ 382.91
2024-05-13

陕西省

¥ 327.04
2024-05-13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13

云南省

¥ 310.87
2024-05-13

贵州省

¥ 312.57
2024-05-13

四川省

¥ 346.56
2024-05-13

重庆

¥ 331.21
2024-05-13

海南省

¥ 432.19
2024-05-13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13

广东省

¥ 312.75
2024-05-13

湖南省

¥ 316.12
2024-05-13

湖北省

¥ 309.91
2024-05-13

河南省

¥ 324.59
2024-05-13

山东省

¥ 319.18
2024-05-13

江西省

¥ 313.39
2024-05-13

福建省

¥ 303.10
2024-05-13

安徽省

¥ 314.72
2024-05-13

浙江省

¥ 325.87
2024-05-13

江苏省

¥ 299.83
2024-05-13

上海

¥ 317.73
2024-05-13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5-13

吉林省

¥ 358.29
2024-05-13

辽宁省

¥ 338.19
2024-05-13

内蒙古自治区

¥ 349.14
2024-05-13

山西省

¥ 314.58
2024-05-13

河北省

¥ 352.52
2024-05-13

天津

¥ 368.21
2024-05-13

北京

¥ 339.43
2024-05-14 13: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