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碳”为宝:水泥厂里的巨型绿色充电宝
二氧化碳压缩储能是一种创新性的长时、大规模储能技术,它通过二氧化碳的“气液互转”来实现能量的存储与释放。其工作原理、系统构成、实现路径、在水泥企业的具体应用究竟怎么样?

1 二氧化碳压缩储能工作原理
二氧化碳压缩储能系统核心原理是利用二氧化碳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相变特性(液态与气态之间的转换)来存储和释放能量。
储能(充电)过程:在电力需求低谷期或可再生能源发电过剩时,系统使用多余的电能驱动压缩机,将常温常压的二氧化碳气体压缩为高压液态。此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压缩热,系统通过蓄热装置将这部分热量储存起来,以备后续使用。
释能(放电)过程:在电力需求高峰期,系统释放储存的压缩热,用于加热高压液态二氧化碳,使其蒸发并转化为高温高压的气态二氧化碳。这些高压气体随后通过透平机(涡轮膨胀机) 膨胀做功,驱动发电机发电,并将电能送回电网。
值得注意的是,水泥企业的独特优势在于其生产过程及余热发电后还会产生大量90°C-110°C的低温余热。该系统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些低品位废热来进一步增强加热效果,提升二氧化碳的蒸发效率,从而显著提高系统的整体能量转换效率。
2 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一个完整的10MW/80MWh 完整地描述了储能系统的规模:它是一个功率强劲(10MW)且续航持久(8小时)的“巨型充电宝”,是水泥工业实现节能降本和参与电网调节的先进技术装备。水泥企业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子系统:


3 水泥企业具体实现路径:以海螺项目为例
芜湖海螺10MW/80MWh项目的成功并网,为二氧化碳压缩储能在水泥行业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典范。其实现路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阶段:
3.1 规划与设计阶段
需求分析与资源评估:水泥企业是高耗能用户,同时自身拥有大量的工业余热资源。首先需评估企业的用电负荷特性、余热资源的品质(温度、流量)和稳定性,以及可供建设储能的场地条件。
系统容量规划:根据企业调峰需求、余热利用目标及经济效益分析,确定储能的功率(MW)和容量(MWh)。10MW/80MWh意味着系统可以以10兆瓦的功率持续放电8小时。
技术与合作伙伴选择:海螺集团选择了与百穰新能源和西安交通大学进行联合技术研发与攻关,结合了产业、科研和装备制造的优势。
3.2 关键技术攻关与集成
水泥企业的应用场景对技术提出了特定要求,项目团队需要攻克一系列难题:
系统高效集成:如何将储能系统、水泥生产工艺和余热回收系统三者无缝耦合,实现能量流的最优化匹配。
宽负荷自适应设备:开发能够适应水泥生产波动和电网调度需求的压缩机和透平设备。
长时储能与热管理:解决长时间储能下的热损失控制问题,保证蓄热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安全与控制:确保高压二氧化碳储存和操作的安全性,建立快速响应的智能控制系统。
3.3 项目建设与调试
场地布置:系统装置通常布置在水泥厂区内,靠近余热源(如水泥窑窑头)和用电负荷中心,节省空间和传输损耗。
设备安装与集成:安装压缩机、储罐、透平、蓄热装置以及连接水泥窑烟道的换热管路。
系统联调与并网:完成设备单体调试后,进行整个系统的联合调试,模拟充放电过程,最终实现并网发电。海螺项目在2023年12月一次调试并网成功。
3.4 运行、优化与推广
智慧运行:根据电网电价信号、水泥生产计划和实时余热情况,智能决策储能和释能的最佳时机,最大化经济收益。
效能评估与优化:持续监测系统实际运行数据(如电电效率、余热利用率、减排量),并对控制策略和设备进行持续优化。
经验复制与推广:总结示范项目的经验,优化系统设计和成本,未来可推广到其他水泥企业乃至钢铁、化工等高耗能工业领域。

4 技术优势与挑战
4.1 显著优势
经济性好:度电成本(LCOS)可低至0.2元/度,与火电成本持平,且系统寿命长达30年以上,无容量衰减。
利用工业余热:创造性地将碳中和挑战(工业排放)与能源难题(废热利用)的解决方案相结合,大幅提升整体能效,为企业节约标煤(海螺项目年节约标煤约3130吨)。
安全环保: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不可燃,系统运行压力温度等级相对较低,无爆燃风险,且运行过程中无新增排放。
电网友好:充放电时长灵活(最高可达8小时以上),能为电网提供转动惯量和调峰调频服务,增强电网稳定性。
地理限制少:不像抽水蓄能那样依赖地理条件,可在工业园区灵活部署。
4.2 面临挑战
初始投资较高:大规模储能系统和关键设备(如高效透平压缩机)的前期投资成本较高。
系统集成复杂度高:深度耦合工业流程和能源系统,设计、建设和调试难度较大。
政策与市场机制依赖:其经济效益高度依赖峰谷电价差、辅助服务市场、碳交易市场等政策环境的成熟度。
技术成熟度与人才:作为新兴技术,专业的设计、建设和运营人才队伍仍需培养和壮大。

5 CO₂ 生命周期量化解析
二氧化碳在水泥生产与储能协同系统中的主要流动路径和生命周期阶段如下图:

基于图示的路径,参考下表总结芜湖海螺案例相关关键量化指标:

💎 核心协同价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海螺项目的核心协同价值在于:
变废为宝,降本增效:将原本是排放负担的CO₂ 和难以利用的低温余热转化为有价值的储能工质和系统效率提升的驱动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储能系统的运行成本。
双重碳减排贡献:
直接封存:大规模、长时间地固定了数千吨CO₂。
间接减排:通过提高余热利用效率和参与电网调峰,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间接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费和碳排放。
产业链延伸:水泥厂捕集的CO₂不仅用于储能,还生产工业级和食品级CO₂产品、干冰,甚至用于智慧农业(气肥),形成了多元化的碳利用途径,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

6 总结与前景
芜湖海螺水泥的10MW/80MWh二氧化碳储能项目是全球首个成功并网的大型商业化项目,它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它验证了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并探索出了一条非常适合高耗能工业企业的“碳中和路径”——即同时解决节能降耗、消纳绿电、利用废热和降低碳排等多个痛点。
对于水泥企业而言,这套系统就像一个巨大的“绿色充电宝”,一方面利用谷电或绿电充电,另一方面吃进废热,然后在需要时吐出稳定可靠的电力,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增强了电网调节能力,还减少了碳排放,可谓一举多得。
未来,随着碳捕集(CCUS)技术的进步和成本降低,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甚至可以与水泥厂的碳捕集装置形成闭环的联动,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暂存于储能系统中并进行循环利用,进一步深化其减排价值,为水泥企业这类难减排工业领域的深度脱碳提供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


编辑:曾家明
监督:18969091791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