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化解产能过剩:2014年任务依然艰巨

2014/01/20 09:21 来源:金融时报 韩雪萌

按照国家发改委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部署,2014年,要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坚决遏制新增违规产能,多策并举优化存量产能,综合运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环保监管等手段,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元旦刚过,各家银行已经在跃跃欲试。有消息称,元月前12天内,四大行新增贷款投放已高达3200亿元。去年同期,这一数字是2700亿元。按照国家发改委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部署,2014年,要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坚决遏制新增违规产能,多策并举优化存量产能,综合运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环保监管等手段,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毫无疑问,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点。由此,2014年各家银行的信贷投放也会就此做文章。

  “最近几年,银行一直很关注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尤其是经过去年两次流动性紧张之后,银行审贷很审慎,总体要求是严控。”一位银行负责人表示。事实上,产能过剩矛盾早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同意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以及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产能矛盾突出行业进行了风险公示。此后,央行、银监会也多次通过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增强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指引。

  最新公布的央行2013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8.89万亿元,同比多增6879亿元。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尤其是加大对金融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和进步。总体上看,2013年宏观调控在总量上保持了合理适度,促进了经济平稳增长和物价基本稳定,结构上继续优化,支持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将其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西部地区的贷款增速继续高于东部和中部,区域信贷的不平衡状况明显改善;二是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本建设的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人民币贷款年末的中长期贷款增速是13%,比2012年高4个百分点;三是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大。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三农”贷款,二是小微企业贷款,这两个贷款去年都实现了中央“两个不低于”的要求。这些都说明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去年一年取得了长足进步。此外,对国家限制的“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有所下降。

  产能过剩并非新名词。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高增长之后,现在的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其中,产能过剩就是中国经济的一大顽症。屡经调整,效果却不明显。

  据调查,201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9%,低于80%至90%的国际通常水准,其中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尤为严重,产能利用率仅在70%左右。产能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聚、生态恶化加剧等,都与之密切相关。着力化解产能过剩,是当前经济工作中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

  究其成因,业内普遍认为,2009年4万亿元投资计划,各地集中上项目难辞其咎。所造成的后果是,不仅在常规的制造业,在一些基础设施领域也存在类似产能过剩问题。大量信贷资金投向重复建设项目或产能过剩项目,不仅有违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目标,也给银行信贷质量带来风险。确实,在此后几年中,这些风险陆续暴露。钢贸不良贷款在2013年上半年的集中爆发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认为,地方政府搞“GDP竞赛”而大上项目是造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列举了一些数据:“十年前,2004年国家重点解决三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包括钢铁、水泥和电解铝。但2013年的7至9月份工信部三次发文,要解决16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问题解决了十年,却增加了几倍。产能过剩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断的投资。”

  针对产能过剩化解中产生的矛盾,去年下半年,国务院出台了一份重要文件。在2013年10月份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国务院提出要切实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优化产业布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更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依靠市场力量来调整和优化产能。而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资源配置的主力军,银行业自然有责任和义务去着力控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规模及投放方向。

  “国务院为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提供了解决思路,也就是充分发挥市场的矫正和调节作用,整治存量,有效遏制增量。化解产能过剩不仅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帮助银行业逐步优化资产结构,从而控制风险。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也有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的问题,而融资成本低、资金大量涌入,可以说是造成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之一。”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说。

  然而,化解产能过剩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出台后,面对一些企业和银行的担忧,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坦言:“银行业决不能等待观望、回避矛盾、把问题往后拖,更不能因为短期内可能产生不良贷款而阻碍产能严重过剩调整大局、延误推动化解时机。”但他也表示,“要对产能过剩行业区别对待,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产能,并购贷款期限可由原先的5年延长至7年”。

  2014年,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依然艰巨,但也同样值得期待。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防范化解产能过剩风险被列为2014年国内银行业重点防范化解的七大风险之一,紧随地方政府平台贷款与房地产贷款之后位列第三。银监会表示,2014年将通过产能整合重组、技术改造,促进生产资源有效利用,盘活沉淀在过剩产能上的信贷资产,减少风险总量。央行也表示,在新的一年中,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条件既不太松也不太紧,为经济平稳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同时,进一步改善金融资源配置,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整合金融资源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评论]水泥企业应谨慎考虑在建拟建熟料项目建设!

水泥企业应从全行业利益出发,谨慎考虑新增熟料项目建设。

关停全部2500t/d熟料线或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一步!

即便明面上所谓关停所有的2500t/d及以下生产线,而事实上产能将依旧严重过剩,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先进产能”之间的“火拼”。

警示:熟料生产线超产10%及以上属重大变动,需重新环评!

简而言之,熟料超产10%及以上的生产线在规模上已属重大变动,都要重新报批环评文件!以上这些超产生产线都该扪心自问,自己的超产行为是否违法违规?

水泥行业要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时不我待,水泥行业必须赶紧醒悟,丢掉不切实际有悖于市场发展规律的幻想,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应对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的现实。

两广若继续“斗” 海南如何独善其身?

上述销售负责人呼吁,区域大企要理性竞争,以合理的价格策略和健康的竞争手段共同维护区域市场的稳定,防止价格战进一步蔓延和加剧,从而保障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1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16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16

青海省

¥ 411.41
2024-05-16

甘肃省

¥ 382.91
2024-05-16

陕西省

¥ 327.04
2024-05-16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16

云南省

¥ 310.87
2024-05-16

贵州省

¥ 312.57
2024-05-16

四川省

¥ 346.56
2024-05-16

重庆

¥ 331.21
2024-05-16

海南省

¥ 432.19
2024-05-16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16

广东省

¥ 312.75
2024-05-16

湖南省

¥ 316.12
2024-05-16

湖北省

¥ 309.91
2024-05-16

河南省

¥ 324.60
2024-05-16

山东省

¥ 319.18
2024-05-16

江西省

¥ 313.39
2024-05-16

福建省

¥ 303.10
2024-05-16

安徽省

¥ 314.72
2024-05-16

浙江省

¥ 328.4
2024-05-16

江苏省

¥ 298.89
2024-05-16

上海

¥ 317.73
2024-05-16

黑龙江省

¥ 438.00
2024-05-16

吉林省

¥ 379.06
2024-05-16

辽宁省

¥ 367.01
2024-05-16

内蒙古自治区

¥ 353.34
2024-05-16

山西省

¥ 317.83
2024-05-16

河北省

¥ 352.52
2024-05-16

天津

¥ 368.21
2024-05-16

北京

¥ 339.43
2024-05-17 11: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