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宋志平:调结构央企要发挥主导作用

2011/06/16 0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到了一定阶段,在经历了大规模快速成长后,我国大多行业进入了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时期。在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技术创新的时候,央企有它特殊的责任,央企实际应该扮演一个资源整合者的角色,牵头把大家各自想做、又没有能力做的事做起来,即发挥行业整合的领军作用。”近日,在中宣部与国资委组织的走进央企采访中,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如是说道。......

  “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到了一定阶段,在经历了大规模快速成长后,我国大多行业进入了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时期。在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技术创新的时候,央企有它特殊的责任,央企实际应该扮演一个资源整合者的角色,牵头把大家各自想做、又没有能力做的事做起来,即发挥行业整合的领军作用。”近日,在中宣部与国资委组织的走进央企采访中,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的一席话让记者豁然开朗。

  当前,我国央企处于一荣俱荣、一毁俱毁的尴尬舆论环境,尽管中国美国商会主席狄安华指出,中国国有企业才是美国的“最大威胁”,但许多国内民众印象深刻的依然是垄断、高薪等固有标签,在这样的困难时期,宋志平对央企的定位、边界、作用的解读让人们对问题的思考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

  央企要生根于大行业,从事大产业

  曾经,中国建材集团也度过一段艰难岁月。“十五”期间,集团旗下除了新型建材工厂外,壁纸厂、塑料地板厂、建筑陶瓷厂……几乎全部亏损。“如果不是当年的战略调整,中国建材就会和一些老国企一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宋志平对刚接手时的困境犹历历在目。宋志平作出的战略调整就是,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央企,其战略定位一定要生根于大行业,从事大产业。

  为此,中国建材集团提出了“大建材”战略,毅然从过去主要发展新型建材,转变为发展建材工业主导产业的水泥、玻璃和有规模的石膏板、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等新型建材和新材料业务,推动资本运营、联合重组和集成创新,建设集科研设计、产业制造、物流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

  “水泥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重要物资,是基本建设的‘粮食’,水泥占到建材行业70%的份额,作为建材企业当然要关注水泥。”在宋志平这一思路的主导下,中国建材集团在水泥行业上演了一出惊天大戏:2007年,中国建材集团在“一两水泥都不生产”的上海成立南方水泥公司,三年后,南方水泥产能达到了1.2亿吨,重组企业近150家!与此同时,中国建材集团发展中联水泥、设立北方水泥,三年时间水泥产能达到2.2亿吨,位居世界第一。

  这一商业奇迹的背后是市场内在逻辑在发挥作用。宋志平告诉记者,水泥是资源类产品,是重资产型的产业,过度竞争导致以浙江为代表的东南区域水泥价格长期在低位运行,企业普遍没钱赚甚至亏损,行业重组的愿望和诉求十分强烈。只有通过大规模重组整合,提升行业集中度,推进结构调整,解决水泥行业的系统性问题,才能使水泥从过剩的市场走向健康的市场,从而让投资者有合理的收益,政府有合理的税收,劳动者能得到合理的报酬。“中央企业来整合地方资源,比地方自己打仗整合要有效得多,央企有资源优势、政策优势、规模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大家对央企比较认同,比较有信心。”

  据介绍,中国建材集团在行业的定位就是,以推动我国建材行业健康发展为己任,在市场中主导良性竞争与协同,反对以低价低质损害客户利益和带来行业质量风险的不正当竞争,用负责任的态度全力推动我国水泥市场健康新格局的形成。“我们建材行业的资源和实力并不很充裕,应该保存行业实力,把主要的能力和资源用在行业转型和升级方面,央企要成为市场健康化的主导力量和生力军,因为,大企业有这样的实力,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宋志平坚信。

  央企与民企是长期依存、互相补充、互相学习的关系

  据了解,中国建材集团近年来围绕做强主业,吸纳了337家优势企业,退出了165家劣势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存在垄断嫌疑?

  当一连串问题抛向宋志平时,他非常平和地告诉记者,“中国建材集团在水泥行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超过15%,因而形不成垄断。”

  宋志平详尽解释了央企的情况,在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行业里,确实央企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些央企虽然具有垄断地位,但并不构成垄断价格,因为这些行业央企的定价权在国家手里,并不在央企自身。除此之外,一大部分央企处在既关系国计民生同时市场也放开了的领域,如重化工类、基础原材料类企业,还有一小部分央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如普通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两类央企挣得都是辛苦钱,都需要通过更加市场化的经营模式来发挥影响力与带动力。宋志平还表示,联合重组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央企不做,外企、跨国公司也要做,央企和民企联合重组是一个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过程,不是谁吃掉谁。在中国建材集团,宋志平将业界通用的“兼并收购”变成了“联合重组”,看起来好像只是词语的转换,但其实更是理念上的飞跃。前一个词给人的感受是“拿钱走人”,后一个词则给人平等共享的感觉。宋志平奉行的原则是央企的实力加上民企的活力就是企业的竞争力,为此,中国建材重组的民企,一般会保留30%的股份,原来的民企负责人依然留任成为职业经理人。宋志平说,“所谓与民争利,是指企业把利润都抢到自己手里,让消费者或其他企业无利可图,就中国建材来说,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首先,我们向市场提供了更高质量、更符合环保要求、价格更稳定合理的产品,消费者从我们的做大做强中得到了实惠;其次,我们通过让民企‘带枪参加革命’,再通过后来的上市筹资,集团每年创造的利润中,属于国家的权益约40%,属于社会投资者和股民的权益是60%,这是实实在在地为民赢利。”

  宋志平还认为,国企占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对国企规范经营的认可。现代市场经济,口碑和信用就是效益,就是核心竞争力。由于严格制度约束,我国绝大多数国企都是守法经营,创造了产品质量方面的“国家信誉”,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是消费者“用脚投票”,帮助央企做大做强的。央企扎扎实实经营,得到一些回报也是正常的。“民企遇到的许多问题其实与所有制没有必然的联系,与民企经营不规范、我国银行制度设计有缺陷相关,不应把这顶帽子戴到央企头上。”

  宋志平表示,我国现行的经济政策中,是鼓励国企和民企并行的。“我希望继续维持这种格局,央企大多是巨型企业,和民企是同一个产业链上的不同部分,为民企提供大量外包服务的机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央企和民企长期依存,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带动、互相合作、互相学习的关系,即使有竞争也是市场中的常规竞争。任何夸大央企和民企矛盾或把央企和民企对立起来的说法都不符合实际情况,对央企和民企发展都是有害无益的。”宋志平说,今后央企都将成为上市公司,这与民企做大了大多数也要上市公众化,这是企业现代化、公司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在这种大趋势下,去过多议论国企、民企已经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经济结构调整期,央企要发挥主导作用

  “转方式、调结构”是今年中国经济的主轴,作为建材央企领军人的宋志平旗帜鲜明地提出,“在社会比较繁荣的时期,可以让民企发挥更多的作用。在社会特殊时期,或者经济结构调整任务比较繁重的时期,则需要发挥国企的主导作用。”

  据悉,建筑材料是高度依赖资源和能源的行业,在全国的总能耗中建材能耗约占10%,这让中国建材在节能减排方面倍感责任重大。据介绍,中国建材一方面从制造过程中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如在山东枣庄,一口气就炸掉了九台小立窑,上了一条大的先进的水泥生产线。同时一次性投资58亿人民币,给所有接收的水泥企业都装上了余热发电装置,大大减少了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在制造过程原材料利用上,利用城市和工业的废弃物做到循环经济。如石膏板,中国建材用电厂脱硫石膏作为原料,一年消纳掉560万吨工业脱硫石膏,实现了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减少了污染;再则做的产品还要达到节能的效果。像新型建材、新型窗户,包括LOW-E玻璃,都是节能产品。“未来10年我国将迎来建材业的黄金发展期,谁科技含量高、谁环保节能,谁最终就能更好地发展。”宋志平表示。

  现在,联合重组上规模已经不是宋志平的兴奋点了,他对水泥的结构调整有更高的期许。当今世界热议的“碳税”问题,让宋志平有了新的紧迫感。“从全球温室效应看,水泥生产过程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过程。碳税对水泥意味着什么?就算不考虑我们还要建设多少高速铁路、还有多大市场,就从环境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承受来考虑,水泥也再不能走增量化道路,而要通过高标号化、特种化、商混化、制品化实现减量化发展。”宋志平思考的视野从不局限国内,“在水泥行业进入减量化发展轨道后,有更多事情等待我们水泥企业去做。日本水泥总量已从20年前经济高峰时代的1.2亿吨降到了4500万吨,但日本企业大力发展特种水泥和水泥制品,集约化程度非常高,企业效益也非常好。”

  宋志平表示,中国建材集团将遵循科学发展观,在建材行业的转方式、调结构工作中发挥央企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在行业升级、技术创新和走出去等方面发挥带动作用,引领我国建材行业走上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wangyang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4-2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1.44
2024-04-28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4-28

青海省

¥ 416.22
2024-04-28

甘肃省

¥ 372.95
2024-04-28

陕西省

¥ 306.73
2024-04-28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4-28

云南省

¥ 312.85
2024-04-28

贵州省

¥ 312.57
2024-04-28

四川省

¥ 352.34
2024-04-28

重庆

¥ 328.95
2024-04-28

海南省

¥ 432.19
2024-04-28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05.45
2024-04-28

广东省

¥ 325.61
2024-04-28

湖南省

¥ 316.08
2024-04-28

湖北省

¥ 319.39
2024-04-28

河南省

¥ 282.33
2024-04-28

山东省

¥ 321.62
2024-04-28

江西省

¥ 317.07
2024-04-28

福建省

¥ 303.10
2024-04-28

安徽省

¥ 313.25
2024-04-28

浙江省

¥ 342.2
2024-04-28

江苏省

¥ 309.21
2024-04-28

上海

¥ 332.73
2024-04-28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4-28

吉林省

¥ 337.65
2024-04-28

辽宁省

¥ 324.97
2024-04-28

内蒙古自治区

¥ 337.13
2024-04-28

山西省

¥ 315.06
2024-04-28

河北省

¥ 342.12
2024-04-28

天津

¥ 338.21
2024-04-28

北京

¥ 339.43
2024-04-29 12: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