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贵:装饰混凝土与环境艺术漫谈

张宝贵 · 2010-11-08 00:00

  “环境艺术”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越来越被更多的人关注。所谓的环境有物质的、可视的、具体的,还有心理的、人文的、抽象的。可视环境一般是指由某些具体物质构成的空间,这种空间是立体的、三维的。提起艺术,一般会想到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人的思维、知识、感悟、经验、能力等进行的具有美学特征的创造性活动称为艺术行为,转化为物质形式的称为艺术作品。环境艺术是指以创造性的方式使一些物质构成具有美学特征的空间,这种空间可以为他人享用、体验、欣赏。

紫微辰恒

玉海吉祥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吊顶

  那么,装饰混凝土和环境艺术有关系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它已经大量的进入了建筑环境的许多应用领域,算起来恐怕不是几百年的事情了。只是由于一种习惯,谈起环境艺术来,人们首先想到的只是绿化、水景、雕塑或者其他一些名贵的材料所表现的艺术形式,装饰混凝土的作用往往被忽略了,这种认识不仅仅是建筑的、艺术的,也是社会的。人们习惯了前人的评判准则,在记忆中去延伸往往不足为奇。按照计划经济的专业分类,混凝土好像与纯粹的艺术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假如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或许会有新发现。例如由著名建筑大师柯里亚设计的印度国家经济管理学院,建筑立面的混凝土几乎没有用任何材料去修饰,暴露混凝土的材质和模板的痕迹,体现个性的设计,表达自然的美,这种美融入了环境,丰富了整体的设计意图,成为了环境中一种不可替代的语言,因而引起了注意。这种设计不仅是材料的,更是意识的。材料不等于艺术,不过艺术可以使材料产生美,材料可以成为艺术语言的一种载体,玉石、金属、纸张是这样,混凝土也该不例外。作为纯粹的艺术品,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大型雕塑“紫微辰恒”和“玉海吉祥”引人注目,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它是混凝土制作,很多人以为是青铜的。很长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局限性麻痹了意识,一提混凝土就想到电线杆、输水管道、楼板等大型建筑构件,把混凝土定格为“傻、大、黑、粗”是上个世纪以前的印象。如今科技正在焕发各种材料的生机和活力,因而环境艺术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重新认识一下混凝土是有现实意义的,混凝土是什么呢?就是把水泥、砂石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掺和起来再经过某种工艺成型的制品,加入钢筋的称为钢筋混凝土,或者分类为“功能混凝土”,而混凝土作为一种材料一旦被艺术家所采用,有可能成为具有明显艺术特征的“装饰混凝土”,如天然石材、钢材、木材一样,没有进行艺术创造之前,不过是一种材料而已。在专业界把混凝土简称为“砼”,从字面上认识,“砼”本来是人工石的一种表意,实际应用中“水刷石”“水磨石”“干粘石”等混凝土制品也是由于具有石材效果而冠名的,它们在建筑立面、室内外地面的大量应用中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如北京各个地铁站内的水磨石柱子和水磨石地面;建于50年代的北京地安门大楼具有石材效果的“干粘石”墙面;北京燕莎友谊商店外立面大面幅水泥仿石挂板;去年刚刚发生的,北京奥运柔道馆内的镀铜挂板,奥运会倒计时2007年8月8日由奥组委揭幕的“奥林匹克友谊林”雕塑石刻,奥运村中的一些浮雕等等,远看近看都像石头刻的,稍有专业知识又能仔细观察的人就会发现这也是混凝土材料。一个时期以来,艺术有时被神化了,一些人又用保守的意识影响人,以为越是曲高和寡越能体现艺术的价值。或者故弄玄虚,把那本来是发自内心的,可能成为新形式的艺术语言材料语言归于伪劣或低档等等。久而久之,很多的人对环境艺术敬而远之。然后,又有一些人爱讲中国老百姓不懂艺术,要进行教育,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应该改变了。有一点社会常识的人都清楚社会的变化并没有使人类的艺术行为间断过,各种艺术形式的产品一直在环境艺术的大厦中增砖添瓦。有的人为不拘一格的艺术探索所惊讶,起码也能默默的接受。凡是负责任的又对环境不构成污染对人不产生危害的环境艺术,即使真的不完美也不必大惊小怪,只要具有生命的特征,正常人和残疾人都具有生存的权利。表现艺术有很多方式,“装饰”是艺术表现的一种,远古时候,装饰作为一种生存行为普遍存在。那时侯很少清规戒律,少有干扰和诱导,自然而然的也就有生命力。一些人谈远古的装饰滔滔不绝,说什么粗犷、神秘、怪诞等等,其实,真有那么复杂和神圣吗?类似古人的装饰在现实生活中真的销声匿迹了吗?装饰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装饰”说白了就是打扮,不同时期人类用各种方式和材料打扮自己,打扮生活、打扮环境。装饰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区别在于强调了造型的艺术性、材料的特异性。从混凝土角度讲,所谓艺术性就是标准化、工业化以外的比较个性的又有美学特征的意思。所谓材料特异性是指区别混凝土制品常规质感以外的效果,如石材效果、木质效果、金属效果等等,各种类型的装饰混凝土正在建筑环境中展现着丰富多彩的语言。其中有:彩色水泥瓦、彩色路面砖、水泥拉毛墙面、水泥喷砂制品、混凝土制造的假山,装饰混凝土浮雕、圆雕,仿木质的小木屋、小木桥,经过金属刷镀、真空镀、电解镀、电喷镀、真空离子镀等工艺处理后的雕塑等。在国外,也有用胶模往地面上印石纹的,比较早期的做法是在水泥初凝时用锯条或扫帚去拉动,产生自然的肌理效果。寻求混凝土的装饰变化已成一个趋势,这种趋势可以满足环境建设发展的需要。比如:去年完成并交付使用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吊顶,它是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整个音乐厅吊顶1300平米,一百多块,一百多吨,是由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完成的,选择这种材料,一是比较薄比较轻,二是可以自由制作形状,还比较结实,三是可以产生达标的声响效果。四是比较经济。只要是应用于环境中的雕塑或装饰,就不可能不在考虑美学效果的同时,也考虑结构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安全因素,工期因素,以至于与声音、灯光、通风、水景、绿化的关系等等,环境艺术是个系统工程,是边缘学科相交又相合作的系统工程,因而环境艺术是一种大艺术。

长春烈士纪念馆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

  环境艺术呼唤着新的材料,特别是城市建筑和景观环境中越来越需要装饰混凝土的进入。就各地的经验来看,从最初的实验阶段和手工作业已经开始向规模化、工业化、市场化发展。例如近几年风起云涌般发展起来的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制品行业,2004年“宝贵石艺”根据建筑发展需要研制的装饰混凝土轻型挂板,表面追求石材质感,背部为玻璃纤维增强,可以把板做薄,做大、做轻,使传统的清水混凝土挂板钢性特征转为柔性特征,由给建筑穿铠甲变为穿丝绸,由单纯建材转为可以为建筑进行深化设计的建筑部件,由此激活了中国建筑界,建筑师突然发现个性化设计得到了装饰混凝土轻型挂板的支持后,可以把建筑当雕塑来做,建筑更有魅力了,雕塑的语言变大了,雕塑在先还是建筑在先已不重要,关键在实验和完成。像长春烈士纪念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等无不彰显了建筑师的创作美,在一个区域大环境中,建筑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不仅是建筑理念的,建筑结构的,建筑功能的,也是建筑材料的,这是一种现代的完整的创意之美。

  我不是专门搞环境艺术的,也不是学混凝土专业的,只是二十二年来,在再造石装饰品的研究设计与制造应用方面干了一些工作,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交了一些朋友。又把建筑的、环境的、艺术的、材料的、经营的、哲学的等诸方面的东西不自觉的往一块儿揉了揉,另有一种体会。

  “环境”作为物质状态时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作为另一种状态时往往少被人们注意,在重视可视环境的时候不该忽视心理环境。每个人,每个社会层面,每个历史时期都在心理环境方面有过强烈的反映,只是现实中过于明确的目标干扰了人的本来比较丰富的感觉。所以“狗熊掰棒子”“揠苗助长”“金鸡独立”“南辕北辙”的故事不仅仅是寓言,不仅仅是笑话,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并非罕见,很多看似简单的话题越搞越复杂,很多人空有一腔热血、空有一身本事、也只能是孤芳自赏或事倍功半。搞艺术的、搞材料的、搞建筑的、搞环境的难道真的以为解决了专业问题就万事大吉了吗?事实远非如此,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知阴守阳”“避实就虚”等并非不具现实意义。包容的心态,善良的本能,求真的愿望也许更能发现机会,把握机会,更能与边缘学科进行沟通和互补。对于有眼光的人来讲这本不需要过多讨论,可视环境与心理环境兼而有之对发展是有利的。

  讲讲用混凝土造山的体会吧!

  去过苏州的无不被私家园林的秀美所吸引,几大名园中的叠石更是美不胜收。我猜想那个时候,一些有钱人或文人墨客吃饱了饭没事儿干,想消遣,想追求一些美的形式,以抒发内心的情趣雅兴,表述个人的学问乃至抱负,组织一些工匠堆石头,他们有足够的工夫和心思,也有足够的经济支持,不厌其烦的去调整,以求完美,故此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遗产。

  时代不同了,今天进入了快节奏、大体量、多元化、不确定的信息时代,用没完没了的时间去堆一座假山,还要穷尽一些石料资源看来已无可能。就是可以做到的话,南方那个时期的小桥流水、田园风光也和今天各大城市的、工业化的、大体量建筑的语言产生了今非昔比的变化。层层叠叠堆出来的石头固然好看,但是用挑剔的眼光讲这种语言在现代环境中还是小了、碎了。所谓小是概念的,所谓碎是形式的。看惯了江南的园子偶而欣赏一下日本的旱山水,很现代、很简洁、很几何状的又隐约中透出点滴禅意的石头让人耳目一新,这不仅仅是石头的原因吧,新的信息容易触动渴望求变的神经,我们没必要学日本人也做所谓的旱山水,重要的是不该放弃被启发的机会,墨守成规不是现代现象。

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博物馆

  人们比较熟悉玻璃钢,这种材料虽然有特点,但是坦率的讲,它让人担忧的不仅仅是不延年还不环保,搞环境艺术不考虑选材的寿命不考虑环保已经不可能了。那么用什么?多少人在讨论、在寻找,装饰混凝土越来越被关注是一种必然。GRC改进工艺做的假山皮可以小于20mm厚甚至更薄,由于是壳状的重量也就轻了,加上形状的转折变化,受力更加合理。两三米高的真石头通常要有七八吨,而装饰混凝土做的壳状石头重量不过二百公斤,它的耐压强度可以达到400kgf/c㎡以上,抗弯强度也可以达到120 kgf/c㎡以上。轻质高强的产品对有地下停车场的绿地和室内四季厅、屋顶平台等不会构成荷载上的负担。它的随意性比较大,可以做的很高很大很整,不必担心转折、通透、虚实、悬挑等方面的设计是否可以实现。它的成本比较低,不会因为报价问题使投资方望而怯步。在材料和结构方面从理论到实践证明是可以延年的。制品的表面有石粉和其他无机材料以保证表面的色彩真实不脱落,表面装饰层使用丙纶类纤维可以有效阻裂,中间层为喷射成型的GRC材料以增强抗冲击能力,背附耐碱纤维网格布以增强抗弯强度,对大面积的制品埋设经过防腐处理的金属构件,如钢筋、钢板、角钢等,以备安装连接和增强制品钢性。现场吊装到位后对金属埋件焊接或用其他金属件连接,对存留的缝隙进行GRC原材料的修补,并且在表面仍用胶模进行仿真处理。最后对所有的接缝处内外做防水处理,个别地方进行色彩质感深加工。

  装饰混凝土可以根据环境需要,实施有新意的设计,采用适合的工艺,融入新技术新材料后,可以发展很多新型的产品。比如仿石浮雕、圆雕,仿木的装饰品,镀金属的装饰品等,2006年,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设计师和领导找到我们,让我们用水泥石粉镀青铜的方法制作T3航站楼里的大型雕塑“紫微辰恒”和“玉海吉祥”,如今摆在大厅中的四个大缸和浑天仪很醒目,成了机场里最有代表性的雕塑之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是水泥和石粉仿造的。这种“仿”不仅仅经济,而且结实,便于成形。特别是在“仿”的过程中要利用大量石粉,才会逼真,石粉本是炸山后丢弃的废料,开采石材过后,石粉越堆越多,成为了一种公害,用水泥和石粉做雕塑,可以实现废物综合利用,环境艺术如果可以认为是一种大艺术,那么就不该在美化一个区域环境中去破坏另一个区域的环境,如果在循环经济方面有所考虑,有所作为,不仅功德无量,而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艺术。“世间本无废物,废与不废,不在物,在于人。”

  装饰混凝土具有取材方便,造价合理、耗能量小、耐久性好、可塑性强、便于与其他材料附合应用等优势,因而在环境艺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常有人问起我怎么就想到要做再造石装饰品?又是如何在装饰混凝土的行业里另辟蹊径的?细讲起来话可就多了,而且一下子也讲不清楚,偶然性的东西很多。一九八七年我由山西回到北京,一时间找不到接收单位,为了谋生,急着想把户口由山西迁回来,搞建材科研的亲戚建议我用水泥做装饰品或许会找到出路,在户口、职业、前景都没着落的情况下举家四口由山西石英制品厂到了昌平一个叫奤夿屯的村落里,试着搞起了再造石装饰品。在山西插队、工作的二十年时间里对于混凝土制品很少接触,从理论到实践几乎是一片空白。

  一开始,干什么都像在云里雾里,朦朦胧胧的,没有准道儿,只是试着来。不懂的东西就买书看书,要不就找懂的人问一问,一些老农也给出主意,更多的是专家出的招儿。似懂非懂的,反正书本上怎么写,行家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在水灰比、灰砂比、震捣、养护等一系列专业状态中不断去试验。一开始最简单的观察水灰比的方法是:用手把搅拌好的料攥一下,出汤了就是水大了,一松手不成型散开了,就是水小了。一些有经验的专家这么比划过,也就让我记住了。那会儿,少有人光顾我们的试验场所,三五个农村妇女,一个用塑料布遮住窗户很难挡寒的工棚,赶上冷天气,找个破铁桶往里烧几节劈柴,炝得流眼泪,凑合升点温。没有像样儿的工机具,几乎都是手工活儿,有个六十来岁的老农,电工、焊工、钳工、木工全招呼。我们每天准时上班,还经常干到深夜,做出了一拨儿又一拨儿没人要的东西。城里来的建筑师有的说造型太俗,有的说质感不像石雕,这辈子也不会有出息……

  就连周围的老百姓也纳闷儿,这插队回来的俩口子每天咕叨啥那?城里的亲戚和共过事的“老三届”以为我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研究生财之道。其实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市场、四无专业人才,有的多是苦难、失败和误解,就是这样也一直没放弃,一个劲儿的想做出石头的感觉。按有人建议的办法,往水泥里加了白云石渣儿,再往模具上涂些缓凝剂,脱模后用水去冲,露出了石渣,可是像水刷石;又试着用大锅去蒸养,脱模后用砂布去打磨,又像是水磨石……暴露石渣儿的颗粒细小一些是否会好些?几个人把石渣儿用锤子凿碎,粉末状的石头面子和水泥搅到一起,放在模具里震捣,脱模后再用砂布去擦,不知不觉中十个手指头都磨出了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方法的实验,效果真的有点儿像石头了。加上聚苯板做的模具可光可毛,肌理粗犷自然。平的面抛光,毛的面又用铁刷去刷、用尖斧剁击,石材质感更强了。后来在表面打腊、喷透明漆、喷云母粉就更增强了石材的品质。以后又在表面镀了金属,有青铜的、紫铜的、铁的等效果。

  想起来挺不容易的,不但要研究材料要寻找石材效果,还要研究艺术,要在造型上考虑环境的需要。由于缺少专业,一开始对环境的理解是被动的,建筑师们讲什么都想听,似懂非懂,不过思想一直很集中。那会儿干事儿跟利益很难产生直接联系,也不可能想会发生什么好事,遇到问题只能瞎琢磨,不停气儿的试,对新鲜的艺术特别感兴趣。有的工程可能会用上我们的再造石,设计院的建筑师就叫上我,不是很有谱儿,一叫就到总觉得是真的一样,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搭上人家的车就去工地了,深一脚浅一脚在没盖好的大楼里上上下下,他们管这叫看现场。他们对没交工的房子没完没了的改,还写修改洽商,他们从平面考虑到立面,很多结构中、功能中、装饰中的细节一个一个的讨论,他们不回避我,我也不烦,跟我的活儿有没有关系,都一样去听、去看,留下了印象,快二十年过去了,像是读了很多专业的课, “环境”这两个字在我心中也安了家,只要说起和我们有关系的工程来,就会从空间、体量、色彩、人文、材料、工艺、成本等各个角度去想像艺术,设计造型,进行交流。有的时候是听甲方讲故事,讲想法,讲个人喜好。很多新的感觉涌了出来,加上自己对工艺和材料越来越熟悉,借题发挥成了我的强项。时至今日,只要和人谈起艺术来、谈起环境来、谈起混凝土来,什么漫画的、装饰画的、剪纸的、民间工艺的、建筑装饰的、木雕的、锻铜的、写实的、抽象的,或者是景观的、结构的、哲学的、社会的,经济的常常是漫无边际的去侃。谈起我们做过的工程来如数家珍,成功的案例一个也不放过,这里有艺术的、技术的、工期的、材质的、价格的、创新的、交友的……情绪来了,目的淡化了,无形中知识和热情帮我解决了问题,我们习惯了为建筑师服务,借建筑说话,慢慢学会了借场、借气、借景。明白了把雕塑恰如其分融入环境和建筑之中,成为有灵气的一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一九九七年在清华大学召开全国雕塑论坛会,我的论文“新材料技术对环境艺术的影响”引起了会议的关注,著名建筑大师吴良镛很感兴趣,他问我用装饰混凝土可不可以做出比较高大的又像砖一样质感的雕塑。会后他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老师来到了昌平,告诉我在山东曲阜建“孔子研究院”,清华大学搞设计,吴先生主持,要在正殿屋脊的四个角安放四个3.73m高的雕塑,雕塑的形状是凤,以此表现孔子的人格特征,凤的起源还跟山东有关。从建筑传统讲,正脊两端一般是“螭吻 ”,是鱼龙的形象。这次要做成凤,即要有传统的味道,还要有现代感。体量比较大,不能堵的慌,要开气儿,从哪儿开,怎么开,开不好会显得凌乱。吴先生告诉我这个工程很重要,是他的收山之作。还跟我讲在孔子研究院的周围没有高大建筑,凤的位置是最高的是一览无遗的。我听懂了,吴先生很重视这个项目,担心我摆不正位置。其实,在生活经历中每当遇到有感觉的项目和好的合作者我就会兴奋,也很少讲代价,只是一时没找到凤的感觉,心里没底。吴先生不厌其烦的和我讨论,一次又一次到昌平看凤的创作过程,还让老师们帮我找凤的资料,很风趣的讲凤的故事,讲孔子的故事,讲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空间的特点,他的助手倪峰提出了最初的构想。吴先生很会给人鼓劲儿,说我有做雕塑的灵气。在这样的过程中被非世俗非功利的东西激励着,思路宽了,想像力丰富了,干起活儿来胆子大了,按照自己对孔子的理解,揣摩凤的结构、凤的灵透、凤的张力,凤的创作是在兴奋的过程中涌动出来的,创作的过程加深了对环境的理解,加强了雕塑的认识。适合的艺术形式,加上混凝土似砖非砖似石非石的效果,厚重古朴,吴先生很满意。快十年了吧,在亚运村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首都建筑汇报展上,我和吴先生又见面了,吴先生很高兴的对我讲“张先生,你注意到没有,那个凤形雕塑在孔子研究院的屋顶上效果不错啊!我一开始担心做大了,看来刚刚好,在环境里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装饰性的雕塑这样来搞是一种探索。”2003年春节有机会去曲阜专门到孔子研究院看“凤”,很大的建筑空间,心旷神怡。虽然凤形雕塑已经有近四米的高度,但是在整个建筑环境里并不张扬,她在天际线中安祥的样子为环境增添了灵气。

  用装饰混凝土做雕塑、做假山,做挂板一晃儿已是二十二个年头了,不知不觉中有了体会,也有了感情。在环境艺术的应用中做了点滴工作,也长了见识,还结识了不少朋友。环境艺术需要装饰混凝土,需要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思维,环境艺术是包容的艺术,包容是大美,大美不该仅仅是形式的。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联系电话:0571-85871513,邮箱:news@ccement.com。

阅读榜

2025-07-21 19: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