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以建筑业振兴为契机促进散装水泥发展

......

  2009年9月12日,第九届21世纪中国建筑家论坛在武汉市隆重召开。据悉,此次会议的重点议题是对湖北省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进行调整和规划。在会上,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建筑工程管理局局长毛传强表示将采取六大措施确保建筑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这六大措施的实施将对湖北省建筑业的发展起极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全省建筑业迈向新的台阶。

  湖北是建筑业大省,随着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启动,部分产业向中部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实施扩内需促增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举措,湖北建筑业发展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面对全省大力推进建筑业这一良好机遇,作为建筑业下游最重要的行业—水泥行业来说,如何利用这一机遇抢占先机,大力发展散装水泥,促使建筑业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这是对于企业、主管部门来说都需要去深入思考的问题。一直以来,散装水泥作为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在建筑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此次建筑业的振兴必将带动散装水泥的全面发展,给散装水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平台。

  据统计,发展散装水泥可以节约大量能源、资源,促进和提高水泥产品质量、混凝土质量和工程质量。发展散装水泥还可以提高建筑行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建筑业现代化的步伐。简而言之:发展散装水泥是建筑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践行建筑业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建筑业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手段。

  湖北省把建筑业纳入振兴规划,将有利于带动全省建筑业及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散装水泥作为与建筑业最紧密联系的行业,更应借此良机大力兴散。但是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各个部门和企业要实现多方联动,绝不可唱独角戏。

  对于主管部门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宣传工作。

  对建筑业企业,既要宣传宏观效益,更要宣传对企业的直接效益,要把账算清、算全(包括职工身心健康账等),使企业真正明了发展散装水泥是利国利民利企的“三利”事业。要培养“水泥散装化,利国利大家”,“发展散装,人人有关,人人有责”的意识。

  二、积极贯彻相关政策法规。

  湖北省在2009年5月出台的《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明确指出:推广应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等建筑节能材料。主管部门应积极贯彻政策法规,科学管理统筹兼顾,促进全省散装水泥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筑业企业的监管力度,对违反规定不使用散装水泥的建筑业企业给予严厉的处罚,加大严格执法力度。

  对于建筑业企业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该借此产业振兴的契机,响应国家号召,促进节能减排。

  使用散装水泥是践行节能减排方针的重要举措,建筑业企业应该借此次振兴契机,大力使用散装水泥,促进我国节能减排以及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使用散装水泥意识。

  建筑业企业应该加强使用散装水泥的意识,充分认识到散装水泥利国利民,从根本上促进水泥散装化。

  总之,建筑业的振兴必将带动散装水泥的发展,建筑业的振兴将带动散装水泥“热”起来。为此我们要乘着建筑业振兴的“东风”,向前大步迈进散装化的步伐,促使全省散装工作再创佳绩。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上周安徽省水泥窑运行监测报告(2024年6月3日)

上周安徽省水泥窑运行监测报告(2024年6月3日)

上周浙江省水泥窑运行监测报告(2024年6月3日)

上周浙江省水泥窑运行监测报告(2024年6月3日)

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674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安徽省已推动多个城市进行“无废城市”建设,制定相关行动计划,涉及工业、农业、生活、建筑和危险废物管理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省生态环境厅正在起草“无废城市”建设行动方案,并设立联席会议制度及专家库,计划提供资金支持。

2024-06-12 水泥 装配式建筑

河北举办雄安新区水泥绿色发展技术论坛解读“新国标”

河北雄安新区举办水泥绿色发展技术论坛,聚焦“新国标”,旨在推动水泥行业绿色转型。新标准将助力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促进水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泥&建筑钢材市场监测周报-2024年第21期

水泥&建筑钢材市场监测周报-2024年第21期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6-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7.92
2024-06-11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14.51
2024-06-11

青海省

¥ 441.41
2024-06-11

甘肃省

¥ 387.09
2024-06-11

陕西省

¥ 347.35
2024-06-11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6-11

云南省

¥ 342.83
2024-06-11

贵州省

¥ 387.76
2024-06-11

四川省

¥ 381.32
2024-06-11

重庆

¥ 389.81
2024-06-11

海南省

¥ 432.19
2024-06-11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38.47
2024-06-11

广东省

¥ 298.47
2024-06-11

湖南省

¥ 323.49
2024-06-11

湖北省

¥ 323.99
2024-06-11

河南省

¥ 354.60
2024-06-11

山东省

¥ 347.69
2024-06-11

江西省

¥ 308.39
2024-06-11

福建省

¥ 315.05
2024-06-11

安徽省

¥ 334.04
2024-06-11

浙江省

¥ 363.18
2024-06-11

江苏省

¥ 329.3
2024-06-11

上海

¥ 347.73
2024-06-11

黑龙江省

¥ 508.96
2024-06-11

吉林省

¥ 462.45
2024-06-11

辽宁省

¥ 435.38
2024-06-11

内蒙古自治区

¥ 378.18
2024-06-11

山西省

¥ 338.20
2024-06-11

河北省

¥ 379.49
2024-06-11

天津

¥ 408.21
2024-06-11

北京

¥ 389.43
2024-06-12 23: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