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中国积极推进建筑环保 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完成

2011/08/15 00:00 来源:新华网

......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审议并原则同意“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及节能目标分解方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我国将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进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栗德祥表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人类遵循碳素循环概念,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战略目标,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理解和认同。

  2010年中国能源整体消费状况显示,在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高能耗领域中,建筑能耗所占的比重正不断上升。

  “目前,我国的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新建筑大量增加,建筑能耗也持续增加。”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元端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我国资源 、能源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 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 0 %至25%;每拌和一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空调的耗能量,外墙大体是发达国家的四至五倍,屋顶是2.5倍;单位建筑面积的采暖和空调负荷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左右。

  栗德祥认为,城市建设领域低碳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建设低碳型生态城市,中观层面建设低碳型生态社区(含园区、城市综合体),微观层面建设低碳型绿色建筑。

  在栗德祥看来,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注重绿色技术集成和目标的标识性,而低碳建筑强调碳减排效果和能源结构的低碳化。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低碳型绿色建筑。

  记者了解到,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对低碳建筑、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等概念耳熟能详,但低碳建筑有哪些内涵,与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又有怎样区别却并不十分清楚。

  张元端介绍说,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节能建筑,是指按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使其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则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包括建筑材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 护 , 直 到 拆 除、回用等各个环节)中实现高效率地 利 用 资 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又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栗德祥以南方绿色建筑技术展示中心项目举例说,该项目在功能布局优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整合了植被碳汇技术、基 础节能技术、室内环境控制技术、水资源循环再生技术、智能化监控技术、能源低碳化技术等六项低碳技术策略。实现增加碳汇、减少建筑 能耗、提高运行效率以及实现可再生能源全覆盖并最终可达到零碳运行的目标。

  低能耗高舒适度成为建筑理念

  低碳建筑是不是意味着要牺牲一定的舒适度呢?张元端表示,对现代建筑的基本理念应该是实现“低能耗、高 舒 适 度 ” 的 完 美 结合,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能源,尽量减少能源与资源浪费。“新建建筑必须是节能建筑,楼顶都要装太阳能吸热板、雨水收集装置和冷热空气交换器。”

  由此看来,不牺牲舒适度的前提下实现低碳节能要靠科技助力。“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要配套发展与节能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并逐步向标准化、系 列化 、集成化方向发展 .”张元端说。[Page]

  他进一步表示,特别是节能,采用单项技术往往难以奏效,要对建筑“从头到脚”采取配套技术措施。例如,单单采用外墙节能措施还不够,应同时采用新的门窗节能技术,并改进采暖技术。目前建筑物的外窗户越开越大,成为传热和散热的薄弱环节。国外已将节能门窗的重点放在“整窗”上,节能手段包括低辐射玻璃、惰性气体充填双层玻璃、阳光控制膜玻璃和暖延边技术等。同时,采用遮阳技术,既简便又价廉,应给予重视。采暖技术也要加快改进,除推行分户独立供热以外,地板控温系统亦有其优势,冬天可用来采暖,夏天也可用来降温,而且能耗很低,值得推广。

  那么,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低碳建筑、生态住宅是否享受得起呢?记者了解到,一些低碳技术和产品的价位相对较高,有的还对安装有种种限制等等。

  张元端告诉记者,目前住宅小区都很喜欢用生态、节能等理念。但实际上一些小区在提高住宅的隔热保温、节资、节能性能方面下的工 夫 很 不 够 .讲“ 注意力经济”多,讲“循环经济”少,华而不实的建筑屡有发现。“其中的一个误区是认为低碳建筑、生态住宅、节能住宅就意味要采用昂贵的新技术、新材料。而实际上,为了实现生态、节能的目标,固然可以采用高新技术,但采用简单、适用技术也能够建成生态、节能住宅。”

  在他看来,建设生态、节能住宅,并不意味着高技术、高成本,在目前的尚欠发达的经济水平下,完全可以利用简单、适用技术,通过各个专业的密切配合,实 现 生态、节能的要求。“发展和推广低碳建筑科技,应主要以惠及广大普通居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大众化、普及型的住宅,不宜提出“采用高科技”的要求。而是要求尽量提高科技含量,特别是包括太阳能利用在内的普及型、低成本、高效率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实用技术和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倡导用“低投入、高产出”的方法来实现建筑节能和居住环境改善的目标。

  张元端认为,引领低碳建筑的科技,不一定要求是“高科技”.因为它必须能被 广大消费者所掌握。所以,必定是一种大众化的新科技,是一种普及化的新科技,人人都能掌握的新科技。“当然,我们也需要开发一些代表我国住宅科技水平的高新住宅科技,在条件许可的少数场合下予以应用。”

  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要加快立法

  栗德祥提出,低碳发展路径大体有三个主要层面,除了低碳技术层面外,还有运行管理层面和低碳行为层面。其中,在运行管理 层面,要强调提高城市和建筑的运行效率,全面提升城市建设质量。

  张元端进一步提出,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要加快立法。他介绍说,从世界范围看,绿色、生态建筑观念的确立,经历了四个阶段:节资节能阶段、注重生态阶段、环境量化阶段以及法规强制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始,由于深切认识到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以及一部分资源、能源在大量使用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严重性,世界各国纷纷强调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一些发达国家组织起来,共同探索住宅和其他建筑节资、节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世界各国在住宅和其它建筑建设中愈来愈重视生态环境的营造和保护,建设了大量以“生态”、“绿色”、“健康”为理念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旨在创造一种能够保持住宅和其它建筑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而不破坏其生态平衡的环境,创造一个能够保持和改善人类赖以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社会空间。

  在环境量化阶段,由于发现很多住宅和其它建筑的建设,还只是停留在绿化、美化的表层,把“绿色”等同于“ 绿 化 ”,而尚未涉及“ 生态”、“绿色”、“健康”的深层次丰富内涵。于是,近年来各国纷纷提出住宅和其 它建筑生态环境的量化指标,研究制订评价体系。

  就我国而言,近些年有关主管部门先后印发和颁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标准使用规则》和《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标准》等。

  不过,张元端提醒说,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不可能完全靠自发地开展,必须使 之 带 有 法 规 的 强 制性。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工作还比较滞后。有关部门已颁发了一些建筑节能管理的部门规章,但强制性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由国家立法 , 由 政府主导,以法制手段 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既要有强制性的法规政策,又要有具体的奖惩规定,加紧从环境量化阶段向法规强制阶段推进,使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热火朝天!“第十一届中国水泥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大会”报到中!

6月13日“第十一届中国水泥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大会——《暨装备更新论坛》”将正式拉开帷幕!

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674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安徽省已推动多个城市进行“无废城市”建设,制定相关行动计划,涉及工业、农业、生活、建筑和危险废物管理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省生态环境厅正在起草“无废城市”建设行动方案,并设立联席会议制度及专家库,计划提供资金支持。

2024-06-12 水泥 装配式建筑

2024年06月11日水泥企业收尘环保采购招投标项目报告

2024年06月11日,水泥网根据最新发布的招投标信息,共为您精选出6条优质收尘环保招标项目信息,共计3家招标企业。

2024-06-12 收尘环保 招标

河北举办雄安新区水泥绿色发展技术论坛解读“新国标”

河北雄安新区举办水泥绿色发展技术论坛,聚焦“新国标”,旨在推动水泥行业绿色转型。新标准将助力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促进水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装配式住宅: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大规模工业化之路还有多远?

装配式住宅通过工厂预制构件、现场装配,以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成为房地产行业低碳发展的新趋势。多地政府推出政策支持,但面临装配工缺乏、建造成本高等问题,大规模工业化仍有待突破。未来,通过标准优化和技术创新,有望降低成本并推动行业发展。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6-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7.92
2024-06-11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14.51
2024-06-11

青海省

¥ 441.41
2024-06-11

甘肃省

¥ 387.09
2024-06-11

陕西省

¥ 347.35
2024-06-11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6-11

云南省

¥ 342.83
2024-06-11

贵州省

¥ 387.76
2024-06-11

四川省

¥ 381.32
2024-06-11

重庆

¥ 389.81
2024-06-11

海南省

¥ 432.19
2024-06-11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38.47
2024-06-11

广东省

¥ 298.47
2024-06-11

湖南省

¥ 323.49
2024-06-11

湖北省

¥ 323.99
2024-06-11

河南省

¥ 354.60
2024-06-11

山东省

¥ 347.69
2024-06-11

江西省

¥ 308.39
2024-06-11

福建省

¥ 315.05
2024-06-11

安徽省

¥ 334.04
2024-06-11

浙江省

¥ 363.18
2024-06-11

江苏省

¥ 329.3
2024-06-11

上海

¥ 347.73
2024-06-11

黑龙江省

¥ 508.96
2024-06-11

吉林省

¥ 462.45
2024-06-11

辽宁省

¥ 435.38
2024-06-11

内蒙古自治区

¥ 378.18
2024-06-11

山西省

¥ 338.20
2024-06-11

河北省

¥ 379.49
2024-06-11

天津

¥ 408.21
2024-06-11

北京

¥ 389.43
2024-06-12 20: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