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13种施工方案打造生态驳岸
水陆自然交接,连鱼儿等各种动植物也免受干扰。记者昨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扬州段京杭大运河“三改二”工程采用了系列生态驳岸技术,在升级航道的同时,打造了一条集运输、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生态长廊。
13种施工方案打造生态长廊
根据航道断面所处的位置不同,京杭运河扬州段共实行了13种生态驳岸施工方案。经过改造的驳岸由低到高共分三层,其中在最接近河道的一层种上了柳树和巴根草。驳岸的材质并非完全是钢筋混凝土,有的驳岸斜坡采用花砖拼接留出空隙,填上泥土后还能种草,树、草、泥土还能对水体起到自然净化作用。据介绍,本来驳岸种草极易被河水冲刷,可扬州此次运用了一种新技术,即在泥土上加盖一层无沙混凝土,既透气又固土,还能使草穿透而出和防止水土流失。
给各类动植物留下快乐空间
系列生态驳岸技术,也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动物、微生物的“感受”:采用有空隙的设计,在驳岸底端留下很多大大小小的洞眼,给爱钻水草的鱼儿留下活动空间;将易让人恐惧、不利于水陆两栖动物上岸的传统的直立式驳岸,改成阶梯状驳岸,不仅有了斜度,而且采用植物覆盖,还稳固了土壤。
在施工中,还一改航道工程传统的混凝土色,用黄石等材料让驳岸变得色彩丰富;没有对航道两侧天然的芦苇荡进行清除,而是在确保通行安全的前提下,经过“裁减”进行了保留,使其成为河道中一个景观。
扬州大学生技学院李国忠教授告诉记者,水陆交界处是生态敏感地带,是鸟类、爬型动物、鱼类的天然食源及栖息地,许多动植物依靠这块地带生存。比如,青蛙在变态前是蝌蚪,变态完成后沿着浅滩爬上河岸,但垂直型驳岸的设计使得许多青蛙上不了岸,严重影响蛙类生存。而京杭运河扬州段的生态驳岸非常好,不仅有一定的斜度,还没有全用混凝土覆盖,而采用植物覆盖,稳固了土壤;还采用了有空隙的设计,使原有的野生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受干扰。
生态驳岸
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抗洪强度,并对河流水文过程、生物过程具有多种调节作用。包括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等。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