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述评

2005/04/29 00:00 来源:

......

    近十年来,新材料采用备受国家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也成为各地振兴地方经济发展重点支持的支柱产业。
 
1、新材料产业得到国家相关计划重点支持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相关科技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材料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各相关科技计划、产业计划,如863计划、973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十五规划”、高新技术产业专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的大力支持。在各项科技计划中,新材料的投入占到总投入的15~30%。全国各主要省市也纷纷将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振兴地方经济的重点领域,列入地方发展计划。
 
2、新材料列入《当前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2004年4月3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2004年度《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进一步明确当前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新材料为10大重点领域之一。今后若干年重点发展新材料包括:特种功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稀土材料、复合材料、工程塑料及新型催化剂、高性能密封材料、纳米材料、膜材料及组件、镁、铝、钛合金材料、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油田化学品、造纸化学品、金属多孔复合催化材料、金属粉体材料及粉末冶金技术、高性能陶瓷结构材、表面涂、镀层材料、特种纤维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膜材料、储氢合金生物医学材料等近30大类。
 
3、建立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力推进新材料成果产业化
 
    从1995年起,为了加速新材料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国家科技部开始筹建新材料产业基地。统计表明,到目前为止,科技部在全国的21个省市共计批准建立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近40家。
 
    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了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例如,江苏海门新材料产业基地是科技部批准的全国第一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形成特种钢材、特种铜材、特种铝材、电子信息材料、功能陶瓷、精细化工材料、功能纺织材料、玻璃钢及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化基地,新材料正成为海门一大支柱产业。2003年海门新材料产业基地已集聚规模以上材料工业企业69家。2003年基地企业共实现产值72亿元,销售收入67亿元,利润3.9亿元,利税6.2亿元亿,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44.9%,利税的51.6%,利润的54.5%。
 
    又如,国家火炬计划广东江门新材料产业基地,已形成了以纺织化纤新材料、特种化工和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学新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为主的产业群,并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 2003年区域内共有新材料企业350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实现产值12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优势。该基地计划到2010年新材料产业总值将达到1400亿元,出口创汇总额达到34.5亿美元,利税总额达到250亿元。
 
4、广东新材料产业迅猛发展 规模居全国之首

    进入21世纪,新材料产业已被全国多数省市列为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我国新材料产业正伴随着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呈迅猛发展之势。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山东等省、市的新材料产业已走在全国的前列。现就所掌握的材料对这5个省市的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发展重点与近期目标分期作一概述。

    2004年9月13日召开的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会议传出信息,2003年广东省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819.04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12.71%。新材料产业规模跃居全国之首。

a、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方案,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1999年6月,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广东省制定了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确定了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的战略和政策措施。并选择了10项重点支持的新材料关键技术,引导和鼓励形成石油化工新材料等12新材料产业群,优先发展专用塑料树脂等16项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和产品。

    “十五”以来,广东省的新材料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819.04亿元,比2000年的390.6亿元净增428.44亿元,三年间新材料产值年均增长30%,新材料产业规模名列全国之首。

b、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广东省的新材料产业正在向功能化、智能化、高能化、高效化、精细化、高纯化、复合化、轻型化和安全、方便、效益统一的方向发展。

    根据《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十五”计划》,广东省以建设“乙烯深加工基地”带动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先进电池材料、精细化工、工程塑料、精密合金材料、电绝缘高分子材料、高强抗阻燃纤维用原材料、超细粉体及纳米材料、印刷电路板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稀土材料等新材料。“十五”期间,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稀土材料及应用、重交通道路沥青工程塑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和通用塑料高性能化、子午线轮胎生产技术及原材料、高性能涂料、高性能密封材料及制品、高性能刹车材料及制品、超细粉体材料及纳米器件、生物医学材料及体内植入物和人造器官、电子专用材特种植物纤维材料和功能纸制品、复合超细短纤及系列化产品、重要产业用纺织品、高性能电池及材料、可降解农膜母料和农用新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建筑材料等新材料。

  到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0%左右,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16.6%。到2010年,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9万亿元。

5、江苏积极推进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加速新材料产业集群

    新材料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六大高新技术领域之一。为加快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新材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江苏省科技厅于2002年启动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近几年来,江苏省积极推进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市场容量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的新材料,取得了显著成效。
 
a、构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群
 
    构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推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江苏省发展新材料产业的一大特色。1995年,江苏海门被科技部批准为我国第一个火炬计划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04年年底,江苏省已建成国家级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12个,占全国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在全国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中独占鳌头。目前,新材料企业已在长江沿岸集聚,形成了沿江新材料产业带。
 
b、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上述12个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已成为推进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这13个基地的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032.7亿元。同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27.9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1.23%;全省高新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789.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21.03%。沿江高新技术产业规模集聚优势凸显。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及产品在沿江火炬带聚合成团、遍地开花。2003年全省拥有高新技术特色基地24个,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200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将超过4168亿元。
 
    以无锡市为例,近年无锡市着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先后建设了“国家863计划江阴沿江新材料产业带”、“国家863计划锡山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宜兴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惠山特种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已集聚479家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5家。截止2003年,四大基地实现销售收入778.82亿元,利税105.22亿元,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无锡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c、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江苏省“十五”科技发展计划和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指南,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高性能金属材料, 光电子通信材料,纳米材料, 特种纺织材料, 新型复合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稀土材料,硅材料等新型材料。
 
    上述新材料产业基地围绕全省发展重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重点发展领域。例如,海门新材料基地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特种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精细化工材料、功能纺织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橡塑、特种陶瓷等8大新材料领域。
 
    江阴重点培育光电子通信材料、特种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复合材料、精细化工材料和纺织新材料等五大新材料产业。
 
    武进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纺织新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纳米材料五大领域。
 
    常熟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了以氟化工材料、功能性橡塑材料及制品、特种纺织材料、特种高分子涂层材料。
 
江苏省国家级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序号
产业基地名称
所在地区
批准年份
2003年
销售收入
(亿元)
1
海门新材料产业基地
海门市
1995
67
2
江阴新材料成果产业化
基地
江阴市
2001
290
3
锡山新材料产业基地
无锡市
2002
65
4
宜兴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
宜兴市
2002
160
5
南通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南通市
2002
55*
6
丹阳新材料产业基地
丹阳市
2002
80
7
国家火炬计划吴江光电缆产业基地
吴江市
2002
82.8
8
国家火炬计划常熟高分子材料产业基地
常熟市
2003
60
9
武进特种材料产业基地
武进市
2003
80.9
10
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
连云港市
2004
48
11
国家火炬计划太仓特种功能新材料产业基地
 
2004
16
12
国家新型特种涂料产业基地
常州市
2004
28

 

6、北京依托雄厚科研力量,新材料产业迅速崛起

    近几年,北京发挥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优势,注重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新材料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化成效显著,新材料已成为北京继电子信息和光机电之后的第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年销售收入接近300亿元。
 
a、依托雄厚科研力量,注重自主创新
 
    据了解,目前北京聚集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新材料科研院所、高校和工程中心等科研机构和基础设施,承担了全国近一半的有关新材料的基础研究和科研开发计划,取得的新材料领域国家科技奖超过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在电子信息、稀土永磁、新型半导体、人工晶体、超导、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和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如北京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攻克高温超导线材产业化关键技术,形成年产20万米超导线材的生产能力;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LBD晶体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北京大学的钕铁氮永磁材料作为原创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星恒电源的锂电池和电解液产量全国第一;圣科镓是全国惟一一家生产砷化镓外延片的公司。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和中科光电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氮化镓基蓝色激光器”重大项目,首次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室温激射的氮化镓基蓝色激光器。去年,“国家新材料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落户中关村永丰高技术产业基地。
 
b、新材料企业迅速崛起
 
    北京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传统材料企业的改造带来了机遇。例如,燕化集团正在积极筹建北京石油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北京有色金属总公司开始全面转向新材料产业,相继成立了一系列高科技公司,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靶材、电子焊料等新型材料;北京化工集团也开始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工程塑料新材料,实现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变。目前,北京已有800多家新材料企业。
 
c、北京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与目标
 
    根据北京市科委制定的北京新材料基地发展纲要和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北京市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3-2004年度)》,北京市重点发展四大新材料领域和20类新材料。四大领域是: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能源材料;20类新材料包括:集成电路用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化合物半导体材料、SOI硅材料、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稀土功能材料、非线性晶体、Bi系高温超导线材、非晶合金带材及制品、超微孔功能材料、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用正负极材料、纳米晶软磁合金、 纳米材料改性高档建筑涂料、 纳米光催化净化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高性能金刚石材料、高性能难熔金属材料、介入性治疗材料及介入支架 、人工关节和人工骨、材料先进制备、成形及加工技术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为北京新材料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机遇,“绿色、科技、人文”的奥运理念将使新型汽车材料、新型绿色建材及新型能源材料成为北京今后几年新材料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今年,北京新材料销售收入将突破500亿元。到2010年新材料产业将成为北京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新材料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一图读懂2022水泥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近日,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发布《一图读懂2022水泥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以下为图片报告的全部内容。

华新水泥总裁李叶青:到2030年公司单位产品产值的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70%以上

6月13日至14日,全球水泥和混凝土协会 (GCCA)领导人峰会在瑞士苏黎世召开,华新水泥总裁李叶青及140多名来自豪瑞(Holcim)、海德堡(Heidelberg)、西麦斯(Cemax)等全球水泥企业负责人,地区水泥协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海南省混凝土协会正式成立

6月9日,海南省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海口举行。会上宣布海南省混凝土协会正式成立。

2023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在南京隆重召开!

6月3日,以“创新驱动,以变应变”为主题的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在江苏南京隆重召开!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15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15

青海省

¥ 416.22
2024-05-15

甘肃省

¥ 382.91
2024-05-15

陕西省

¥ 327.04
2024-05-15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15

云南省

¥ 310.87
2024-05-15

贵州省

¥ 312.57
2024-05-15

四川省

¥ 346.56
2024-05-15

重庆

¥ 331.21
2024-05-15

海南省

¥ 432.19
2024-05-15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15

广东省

¥ 312.75
2024-05-15

湖南省

¥ 316.12
2024-05-15

湖北省

¥ 309.91
2024-05-15

河南省

¥ 324.60
2024-05-15

山东省

¥ 319.18
2024-05-15

江西省

¥ 313.39
2024-05-15

福建省

¥ 303.10
2024-05-15

安徽省

¥ 314.72
2024-05-15

浙江省

¥ 328.4
2024-05-15

江苏省

¥ 298.89
2024-05-15

上海

¥ 317.73
2024-05-15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5-15

吉林省

¥ 358.29
2024-05-15

辽宁省

¥ 338.19
2024-05-15

内蒙古自治区

¥ 353.34
2024-05-15

山西省

¥ 314.58
2024-05-15

河北省

¥ 352.52
2024-05-15

天津

¥ 368.21
2024-05-15

北京

¥ 339.43
2024-05-16 20: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