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员工违约跳槽,单位能不办退工吗?

2006/08/22 00:00 来源:

......

   沈师傅是一家制药公司的高级维修电工,工作勤勉,由于药厂不景气,他产生了跳槽的念头。可是,等他找到一家薪水比较满意的工作时,原单位却迟迟不为其办理退工手续,沈师傅为此十分焦急。无奈之下,他向所在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

    员工未履行协议  单位不办退工手续

    庭审中,用人单位向仲裁委员会道出了未办理退工的原因,并出示了一份双方签订的培训协议。原来,沈师傅1999年12月进入这家制药公司,2000年4月双方签订了一份《培训约定条款》,约定公司出资送沈师傅进行高级维修电工培训,待学习期满获得合格证书后,必须为企业服务8年,如在8年内离开企业,沈师傅必须逐年赔偿培训费用。企业又制订了关于服务期和赔偿的规定。现在沈师傅只履行了4年服务期,应向企业赔偿培训费后,再为其办理退工手续。双方由此产生异议。

    不办退工手续  不符法律规定

    据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介绍,今年上半年在全市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中,退工争议占争议总量的4.7%,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用人单位不及时办理退工手续往往有这样几种类型:员工离开单位未及时将单位的公用物品归还;未办理工作交接手续;未履行偿还义务。

    当员工提出跳槽时,企业便要求员工履行上述义务,而当员工不及时履行手续或一走了之时,企业就不办理退工手续,以此作为限制的条件,为员工新单位的录用制造障碍。当然,也存在企业试图用不办退工来留住人才。

    这种做法从情理上可理解,但在法律上很难得到支持。《劳动法》和《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都明确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这一条首先说明劳动者可以辞职,可以向单位提出解除合同,其次说明应当提前通知并必须以书面形式递交用人单位。法律对劳动者的这种行为予以肯定,那么用人单位又怎能限制员工的辞职行为呢?如果采取了这种方式,一旦员工提起诉讼,最后败诉的还是企业,并且还要承担未及时办理退工手续所造成的损失。

    企业维护权益  应走法律途径

    那从企业角度来讲,既然不能阻止员工跳槽,那企业不就受到损失了吗?不然,企业同意员工辞职,为其办理退工手续并不等同于企业主动免除了个人应当承担的义务。也不等同于个人可以“轻松走人”,个人应当承担的义务还是必须承担。企业也应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寻求获得支持,仲裁委将根据法律的规定依法裁决,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正如本文开头举的这个案例,单位未及时给员工办理退工手续,侵犯了员工的辞职权和就业权,不仅当了被告,还要支付未及时退工造成的经济损失。当然企业也提出了反诉,最后仲裁委根据审理中查实的情况依法进行了公正的裁决。

    在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分别提醒劳动者和企业:辞职是劳动者的权利,但不等于可以随意“走人”,个人应当承担的义务还是必须履行。而作为企业,辞职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权利,不能用不办理退工的手段去制约、限制。“强扭的瓜不甜”,但企业的合法权益也是会受到法律的保护的。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评论]加快清退低效落后产能,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和2021版相比,《征求意见稿》总体上对产能置换要求更加细致和严格,这对加速清退低效、落后产能,加快推动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导向是推动水泥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水泥行业唯有紧跟时代步伐、主动适应变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推动散装水泥事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2003年1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国家经贸委全国散装水泥办公室致浙江水泥散装率连续三年全国省、区第一的贺信上批示:“散装水泥发展的经验值得总结,使我省各行业、产业都树立赶超意识,奋发向上,力争先进,开拓创新。向水泥产业的干部、职工致敬,并希望继续保持先进,取得新的成绩。”

“三大工程”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三大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三大工程”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各地都在不断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从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来看,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建设或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抓手。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6-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1.03
2024-06-25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6-25

甘肃省

¥ 422.03
2024-06-25

青海省

¥ 441.41
2024-06-25

海南省

¥ 442.54
2024-06-25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66.87
2024-06-25

山东省

¥ 347.69
2024-06-25

安徽省

¥ 330.31
2024-06-25

河南省

¥ 325.25
2024-06-25

上海

¥ 345.00
2024-06-25

江苏省

¥ 322.36
2024-06-25

福建省

¥ 310.13
2024-06-25

贵州省

¥ 399.39
2024-06-25

广东省

¥ 316.08
2024-06-25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34.51
2024-06-25

陕西省

¥ 348.03
2024-06-25

内蒙古自治区

¥ 392.96
2024-06-25

山西省

¥ 359.71
2024-06-25

浙江省

¥ 353.57
2024-06-25

云南省

¥ 342.60
2024-06-25

重庆

¥ 389.81
2024-06-25

四川省

¥ 397.40
2024-06-25

湖北省

¥ 307.93
2024-06-25

湖南省

¥ 338.45
2024-06-25

江西省

¥ 312.07
2024-06-25

天津

¥ 408.21
2024-06-25

黑龙江省

¥ 508.96
2024-06-25

河北省

¥ 381.26
2024-06-25

北京

¥ 389.43
2024-06-25

吉林省

¥ 462.45
2024-06-25

辽宁省

¥ 435.38
2024-06-26 04:07:22